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范文

    [摘要]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本文试图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探索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着力点,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拓展教学新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思政课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运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思政理论课真正地入脑、人心并成为自觉的实践。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根据亲身经验,从“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梳理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1)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符合“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发展趋势。依托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起来,也使得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拓展到了全新的领域。

    (2)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能够填补课堂教学某些不足和空白。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改变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使得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更多感性的信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将传统课堂和信息化手段互融互通。

    (3)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教师自我提升。在思政课程中的信息化手段应用过程中,对高职思政课程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好地要求,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符合当前国家对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2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施教相对被动。高职教师以传统方式授课时,多数教师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重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大纲内制定授课内容,并在实际中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更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利用网络平台现有资源方式进行教学,通常做法是选择一个平台,将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导入然后使用。这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很多内容并不是教师们之前所熟悉的,也非专门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这种教学内容与师生相脱节的情况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教龄长的教师,因为年纪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变弱等自身原因,在课件运用已经非常普遍的今天,一些老教师甚至都还在利用板书和讲授的方式上课,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非常陌生甚至排斥。

    (2)学生参与相对消极。目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现象,一是网络平台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不同课程教师使用不同平台司空见惯,即使教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都会采用不同平台。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但院校一般不会强行指定统一的平台。现实情况是,课程中老师们各自为政,采用的不同平台,学生反映频繁切换在手机上有各个平台APP、小程序之间,降低了学习效率。更有同学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课程参与度。另一个是对一些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教学,信息化程度极低的这类课堂,处于互联网资讯爆炸時代的“00后”学生会因为课堂信息量低、形式单一倍感无趣和煎熬,学习意愿极大降低。

    (3)教学效果相对受限。一是课堂效果受限。真正的信息化教学是灵活并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智能学习环境。但是,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进行思政课堂信息化教学推进时,信息化教学仅仅起到了装点的作用,例如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课堂签到、点名答题等表面工作,并不能真正对教学起到帮助作用。二是课后效果受限。授课教师布置了线上作业,要求学生及时进行提交,但学生课后作业很容易敷衍、抄袭、借助搜题软件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后反馈是无效的,教师也不能通过学生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课后反馈效果有待提高。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着力点

    (1)结合实际局势,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不妨在思政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加入更贴合实际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当下可以紧密结合全球动态和国内局势,比如,面临全球逆全球化的思潮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面临全社会经济下滑预期,如何利用专业知识采取措施应对等等,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的决心,化阻力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众志成城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2)深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从而把握理论知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涌现出了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是学生眼前最好的人生教科书。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深挖此类实例,既发挥全国重大典型的引领作用,也注重挖掘和宣传身边的人物,将这些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编辑成小故事,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学校和各学院微信公众号、微信、QQ等网上平台进行发布或推送,比如,对应对地震、洪水、疫情等突发灾难过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快速反应,分秒必争”的中国速度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和“负重逆行”的责任和担当。

    (3)强化教学设计,发挥网络教学资源最大优势。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优势。如何保证学习效果,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各大在线平台如职教云、学习通等上很丰富的教学课件、视频、习题、案例等,其中不乏精品课程。教师们首先要熟悉各教学平台的功能运用,以及当中的各项资源内容,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取舍,进行线上教学任务点发布,并及时检查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能够一定程度督促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

    (4)强调教学效果,建立并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课上,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运用问答、投票等方式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小程序投屏弹幕等新颖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课后通过网上向学生发布任务或下发调查问卷,由学生互评及对教师及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课程的育人效果有全面了解。

    (5)注重资源共享,建立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校内建立网络教研组,定时定期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活动,针对性的研讨在线上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分享授课技巧和经验;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联合区内高校发起成立校际“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平台”,及时更新思政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学内容,充分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实时分享教育教学案例,充分共享育人资源。

    (6)增加教师技能,积极提升信息化水平。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由于专业所限,往往在信息化手段运用方面略逊一筹。教师们可以利用这次全线上教学的机会,努力学习将信息化手段如何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思政课教师应对主动了解目前各大信息化教学平台,掌握各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运用随机点答、问卷调查等功能提高思政课课堂的互动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平台的数据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面临的困难等。同时,教师还要具备信息再加工的技术能力,包括对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加工、剪辑、再创造的技术处理能力,也包括能够拍摄、制作微视频、微课、慕课等原创视频的技术能力。

    (7)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制度保障。近年来,信息化教学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建设重点,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开展如火如荼,但对信息化教学的主体——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度还不够。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技能培训仅仅是停留在多媒体課件和微课制作中,网络课程设计和网络平台开发等都没有纳入评价体系信息化教学培训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政策上应当对思政课程教师有所倾斜,适当加大投入,请专人培训或者让思政课教师去专门机构接受培训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师资培训、教学条件、资金保障等多方面人手,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瑞琴.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0 (03).

    [2]舒卫征,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06)。

    [3]张蓓教育信息化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 (08).

    [4]陈宏.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18).

    [作者简介]王瑾,女,江苏无锡市人,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