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团体辅导对高职大学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
范文 | [摘 要]为进一步探讨团体辅导对高职大学生适应性的干预效果,通过推荐招募的方式,按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随机选取36学生参与,其中18名作为实验组,18名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6次团体辅导。结果发现,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适应性。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适应性;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杨子珺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对3705名大一新生进行测试,发现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有13.68%,想轻生者有2.13%,应引起关注者占34.09%。进入大学,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融入大学,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适应不良则会大大降低大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碍自身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适应性”,国内已有张大均、何莹、淘沙、蔡静等多位学者做过研究。张大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林琼芳探讨了团体咨询对民族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改善作用;张新奎以团体辅导为切入点,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画图心理测试进行干预研究。笔者拟选取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团体辅导与思想政治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供一个新的尝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辅导员推荐、海报宣传等方法进行招募。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筛选,最后选取36名大一新生被试。在这36名被试中,按照大学生适应性水平进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自变量为实验组,因变量为接受团体辅导前后的大学适应性水平的变化。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 1.2.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由本人担任团体辅导主持人。团体辅导时间持续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辅导时间为12小时。每次辅导活动严格按照热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团体辅导标准模式进行。每次活动均事先选定主题,包括“认识你真好”、“我的生活我做主”、“信任之旅”“认识我自己”“我的大学”“管理情绪”等。 1.2.3 测量工具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此量表由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等人于201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60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采用5点计分。“1”表示“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同意”。其中第5、6、18、20、23、26、28、30、32、38、40、42、45、48、53、55、57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适应情况越好;反之,则表示适应状况较差。 1.2.4 数据统计工具 用Excel和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配对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差异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前测、对照组前测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723,0.139,0.220,0.504,0.795,0.754,1.000﹥0.05),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作为被试符合实验对比条件。该研究可行。 2.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在参加团体辅导后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方面都有得到提高,且试验组前测与后测在这七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00,0.001,0.000,0.005,0.001,0.001<0.01)。 2.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成员在经历了高校安排的入学教育后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339,0.053,0.339,0.504,0.339,0.137,0.586﹥0.05),在“校园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5<0.05) 2.4 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后测较对照组后测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上,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且在这七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08,0.002,0.000,0.007,0.002,0.000<0.01)。。 3 讨论 3.1 实验组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上的表现 从总体来看,实验组被试在参加团体辅导后大学适应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被试的前后测结果、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大学适应性七个维度上差异达极其显著意义。 出现以上结果,原因在于:进入大学,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承担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意识层次的接纳,都需要自我不断地适应调整。这时候,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能够很好地帮助被试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新入大学带来的各种困扰。在团体辅导方案中“认识你真好”、“我的生活我做主”“信任之旅”“认识我自己”“我的大学”“管理情绪”都是针对大学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而设计。“认识你真好”帮助成员降低适应焦虑,提升自我认同感,在团队获得归属感,意识到“我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很多人都有”。“认识我自己”,让团队成员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看到自身潜力,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涯充满信心。“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大学”,通过角色扮演、榜样示范、案例分享,让团队成员了解大学学习特点,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大学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应对大学。“信任之旅”“管理情绪”,让团队成员分享成長体验,觉知自己的情绪变化,修正和改善人际关系。多个活动的链接与体验,使得成员内心的社交焦虑降低,人际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大大消减了成员对于大学的陌生与恐惧。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团队成员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崭新的大学生活中。 3.2 对照组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上的表现 对照组成员后测较前测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各维度上有所提高,除“校园适应”外,其他维度均不明显。随着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初期出现诸如大学环境不能适应、学习方法无法掌握、大学迷茫等问题,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构纷纷出台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开展大学生入学教育。各高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精神指引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制订各项入学教育内容。入学教育一般有:国防教育(军训)、专业认知、规章制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法讲解等。教育形式多以大型讲座、视频播放为主。为期一个月的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新生的入学困惑,但很难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照组在大学适应性量表得分上,除“校园适应”外各维度指标会稍有提升,但不明显。而在“校园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校园适应”更多是校园环境、大学作息、校园生活方面的,这些相对于其他六个维度而言,更倾向于物质层面。随着时间推移,其接纳程度和熟悉程度的递增,都会大大加快“校园适应”。 3.3 实验组在大学适应性提高上更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后测较对照组后测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上,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且在这七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原因有二:一是传统入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让大学新生融入大学,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多样的入学教育内容。但由于学工人员的不足,大都采取大型讲座、观看网络视频等形式开展。这种模式考虑了大学生参与率,但忽略了作为大学生个体的体验与吸收。因此,收效甚微。二是团体辅导本身的优势。团体辅导起源于100多年前的欧美,已经被证实在解决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人格培养、压力应对等诸多心理问题上有明显成效。在以“提高大学生适应性”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团体辅导为成员提供了可接纳的环境、行为训练的场所、社会学习的机会、认知重建的能力、沟通管理自我的体验。团体辅导强调成员间的互动,通过相互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团体辅导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成效明显。 4 结论 团体辅导对高职大学生适应性的改善效果明显。团体辅导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上均有帮助。团体辅导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合理有序地规划大学,有理有节地处理好大学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为现代高校入学教育提供又一崭新模式。 传统的入学教育活动也能提高大学生适应性,但除“校园适应”外,其他维度均不明显。因此,在当下各高校的入学教育环节中,可考虑引入“团体辅导”方式提升大学生对校园的适应。 在本次研究中,团体辅导过程中量表数据仅采用了成员活动前后测的结果,从效果的评估上看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为考虑实验的完整性,可通过增加跟踪评估,观察实验组、对照组成员三个月后的状况看其后效如何,再次评估团体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建伟,杨森.论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 王芳.高职贫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1). [3] 蘆茜.团体辅导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进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