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也让数学有“诗情” |
范文 | 曹 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古诗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迁移·“数”趣横生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片断: 师: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梅花》,大家会背吗?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师(圈出“数”字):大家想像一下,“数”枝梅可能是几枝梅呢? 生1:5枝左右。 生2:7枝到8枝吧。 生3:也可能是10枝。 生4:100枝! 师:可能吗? 生5:太多了,那就不是几枝了。 师:王安石真不愧为古代伟大的诗人,他只用一个“数”字就代替了我们猜想的4枝、5枝、6枝、10枝梅花。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学习王安石的办法,也用一个符号或字母来表示那几枝梅花呢? 生:可以。 师:那你想用哪个字母表示呢? 生:x、a、b、n……(教师随之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把字母代入古诗,诵读一下。 二、感悟·“诗”到渠成 教学“观察物体”时,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组织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与上面观察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面是各不相同的。课中利用各类变式反复观察、练习巩固之后,学生有了切身的方位感悟,这时可用古诗《题西林壁》来总结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也就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诗呈现了类似的情形,是哪首诗,你们会背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德育·“数”切情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实践活动课“一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共可节约多少米? 学生进行推算:100粒米是2.5克,1000粒米是25克,10000粒米是250克,100000000粒米是2500000克即2500千克。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中国13亿人一天可节约:2500×13=32500千克=32.5吨米。 师: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米,这么多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生:32500000÷400=81250(天),81250÷365—223(年)。 师: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这么多米大约够3个人吃一辈子!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 体验了一亿有多大,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节约的重 ![]()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