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 |
范文 | 张芳+陈莉+赵宏霞 〔摘要〕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等支付主体纷纷抢占移动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迅猛增长,使其在移动支付中逐渐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竞合关系,通过建立两者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对模型均衡解分析得出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约束条件,指出双方可能的运营模式和影响因素并得出最佳策略为双方合作运营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平台。 〔关键词〕移动支付;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博弈 1理论综述 移动支付是一种新兴支付方式,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商品或服务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借助无线网络,实现资金从支付方到接收方转移的方式;从狭义上讲,移动支付主要是指手机支付,是指用户在交易活动中用手机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方式[4]。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主要由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财付通等)、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商家和用户等多个环节构成。其中金融机构包括众多银行,拥有大量现金、银行卡、大额信用消费等传统金融业务优势,拥有强大的资金结算系统,线下资源较为丰富。第三方支付是一个交易平台,完全独立与金融机构和运营商之外,其首先要与各大银行签约,待顾客选定商品后,可以通过其后台业务支撑能力,进行各种支付场景下的会员支付。第三方支付可以通知卖家货款到达时间、及时发货,买家在验证商品合格后通过第三方把款项转移到卖家账户。第三方支付有效保证商家和消费者的安全,这是对中国电子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的有益补充[5]。 从国外移动支付发展情况看,国外移动支付起步较早,其中较成功的是日本和韩国。日本通过不断开放金融监管政策,允许非金融机构发卡和进入银行业,最终成功的采用运营商主导的运营模式[6]。韩国金融机构相对成熟,其与运营商紧密合作,使移动支付获得了广泛的普及,约90%用户有移动支付习惯[7]。相对日本和韩国,欧美的移动支付相对不成熟,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欧美涌现了很多成功的移动支付问题解决办法,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9]。 研究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国外文献并不多见,国内的主要学者的研究如下:邹宗森认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处于稚嫩、无序的初期阶段,发展模式多样化,法律法政策不完善等。王慧红指出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价值链由: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商家、用户等组成,认为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运营商需要加强合作,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产业链快速发展。姜勇[10]利用博弈论,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提出了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合适的运营模式。李林、陈吉慧[11]分析国外现存4重移动支付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门凤超、宋颖选[12]取5个指标(业务丰富度、业务推广速度、信用安全、互联互通、支付额度)评价了不同的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由此可知,我国学者对第三方支付和金融机构两者之间关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建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博弈模型[13-15],并对模型求解,得到纳什均衡,并对双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双方开展移动支付的约束条件,得出合适的运用模式。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移动支付产业链各参与方的资源情况、利益需求及思维模式不同,使产业链构成情况较复杂。移动支付各参与方难以互通,运营模式不清晰,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化效应,加大了产业大战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需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降低移动支付成本,共同把移动支付的蛋糕做大。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在以后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节约社会资源,创造产业链价值。两者合作不仅可以减少各银行添置类似软件和设备的成本,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打破各银行之间壁垒,使银行卡使用起来更方便。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降低成本。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资金清算系统,第三方支付拥有庞大数量的网络消费者,两者合作可以互补优势,降低移动支付成本。 (3)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是移动支付的核心,要想成功,必然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消费者感兴趣的决策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较高的服务质量,支付途径安全稳定和支付产品便利丰富,同时产品要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给予用户充分的选择和自主性。 (4)注重产品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推出创新产品,打破目前移动支付市场产品雷同,模式单一的现象,形成竞争优势,把移动支付的蛋糕做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央行: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接近17亿笔?金额9.64万亿?同比增长211%[EB].http:∥www.199it.com/archives/195657.html. [2]艾瑞咨询: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破万亿[EB].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View.aspx?Newsid=225415. [3]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38-40. [4]郑惠莉,达庆利.移动互联网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8(5). [5]王欣.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6]Ren Junn Hwang,Sheng Hua Shiau,Ding Far Jan.A New Mobile Payment Scheme for Roaming Service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6(3). [7]H Xu.X Luo,JM Carroll,MB Rosson.The personalization p-rivacy paradox: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 location-aware market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 [8]Marc Bourreau,Marianne Verdier.Cooperation for Innovation in Payment Systems:The Case of Mobile Payments.www.ssrn.com,2011:23-24. [9]What makes a successful mobilemoney implementation M-Pesa in Kenya and Tanzania.FSD Kenya report,2009. [10]姜勇.基于博弈论分析的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1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12]杨永清,张金隆,李楠,等.近距离移动支付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基于消费者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2):142-144. [13]汤清,付阳.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分析[J].特区经济,2006,(6):233-235. [14]苗苗,李晴雯.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4):47-51.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16]陈元志,陈劲.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 [17]N iina M allat,V irp i Kristiina Tuunainen.TheoreticalConstructs of Mob ile Paym ent Adoption.Proceed 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b ile Business,2005. [18]Tomi Dahlberg,Niina Mallat,Jan Ondrus,Agnieszka Zmijewska.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J].Electeonic Commerce Resr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8]Marc Bourreau,Marianne Verdier.Cooperation for Innovation in Payment Systems:The Case of Mobile Payments.www.ssrn.com,2011:23-24. [9]What makes a successful mobilemoney implementation M-Pesa in Kenya and Tanzania.FSD Kenya report,2009. [10]姜勇.基于博弈论分析的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1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12]杨永清,张金隆,李楠,等.近距离移动支付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基于消费者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2):142-144. [13]汤清,付阳.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分析[J].特区经济,2006,(6):233-235. [14]苗苗,李晴雯.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4):47-51.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16]陈元志,陈劲.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 [17]N iina M allat,V irp i Kristiina Tuunainen.TheoreticalConstructs of Mob ile Paym ent Adoption.Proceed 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b ile Business,2005. [18]Tomi Dahlberg,Niina Mallat,Jan Ondrus,Agnieszka Zmijewska.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J].Electeonic Commerce Resr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8]Marc Bourreau,Marianne Verdier.Cooperation for Innovation in Payment Systems:The Case of Mobile Payments.www.ssrn.com,2011:23-24. [9]What makes a successful mobilemoney implementation M-Pesa in Kenya and Tanzania.FSD Kenya report,2009. [10]姜勇.基于博弈论分析的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1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12]杨永清,张金隆,李楠,等.近距离移动支付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基于消费者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2):142-144. [13]汤清,付阳.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分析[J].特区经济,2006,(6):233-235. [14]苗苗,李晴雯.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4):47-51.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16]陈元志,陈劲.移动支付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 [17]N iina M allat,V irp i Kristiina Tuunainen.TheoreticalConstructs of Mob ile Paym ent Adoption.Proceed 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b ile Business,2005. [18]Tomi Dahlberg,Niina Mallat,Jan Ondrus,Agnieszka Zmijewska.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J].Electeonic Commerce Resr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