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音变又称异时性音变、历时性音变、语音演变。指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语音变化,具有渐进性、系统性、规律性等特点。这种音变有的可以在语音环境方面找到其发生变化的条件,如中古汉语的“见[k]、溪[k′]、群[g]、晓[x]、匣[γ]和精[ts]、清[ts′]、从[dz]、心[s]、邪[z]”等声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在细音前全部变成了[],这是受高前元音的影响腭化的结果。也有些历史音变是受语音发展一般趋势的制约所产生的结果,很难从语音环境中找到原因。如:普通话的“歌”“合”在古代汉语读作[ka]、[hap]。后来分别变成[kɔ]、[xɔ],到普通话读[kɣ]、[xγ]。它们的韵母由[a]变成[ɔ]、再由[ɔ]变成[γ],都不能从语音环境里找到变化条件。又如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发展到现代北京音一律清化,也很难从语音环境里面找到条件。历史音变多数涉及整个音位系统。其中,有音位的合并,如古汉语的/p/、/p′/、/b/3个音位到普通话合并为/p/、/p′/两个;也有音位的分化,如中古汉语的平声到普通话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调位;也有音位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如中古汉语的/m/可分布于音节的开头和末尾,到普通话里则只能分布于音节的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