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环境伦理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范文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进宪法、成为基本国策、我国正迎来全方位生态觉醒的今天,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伦理观——环境伦理观便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论文通过对环境伦理观的阐释、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社会责任的归纳以及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中存在的关于可持续设计认识误区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广泛传播和普及环境伦理观的重要性以及消除这些误区的主要途径——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将可持续设计原则融于专业设计的教育与实践之中。

    关键词:环境 伦理 可持续发展 设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6-0105-03

    Abstract:Nowad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written into the nationalconstitution and has become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China is approaching intothe full-scale ecological awakening But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seriousUnder this background,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important.By means of the explan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induction of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ors in art design ochools, and the analysis ofthe misunderstanding of oustainaloility On art desig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thesis sets forth the importance of spread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high educationand the way of elimina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environmental ethics, melting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oign into the education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design

    Keywords: Environment Ethics Sustainabledevelopment Design Education

    引言

    2020,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将是无法忘却的一年。澳大利亚持续不断的山火、非洲数十年一遇的蝗灾、尤其是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自己在地球环境中地位的重新思考,也进一步促使人们对于自己过往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反思,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甚至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病毒),就能将整个人类搅得天翻地覆!“人类中心主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原来在地球上,人并不是“老大”,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并非“唯我独尊”,正如纪录片《大自然在说话》中大自然的独白所说,“我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离不开我”。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善待自然将是我们最好的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伦理观——环境伦理观便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一、環境伦理——一种新的有关人与自然的伦理观

    被誉为“环境伦理之父”的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教授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在2018年5月1日“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科罗拉多分会”上针对中国学者“当代西方环境伦理领域最新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的提问,罗尔斯顿的回答是:“气候变化与人的消费。”为此他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尽管每一片雪花都说自己是清白的,但雪崩却的的确确是所有雪花“共业”的结果。他用“适度”概念来阐发自己的看法,就是要适度发展,适度消费”[1]。他把“适度消费”提到了极其重要的高度,而且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他所说的那片雪花,尽管每个个人的超消费单独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负能量积聚起来,就会形成无穷的摧毁力,导致最终的雪崩。因此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担负起自己应有的保护自然的责任,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绝“不因恶小而为之”。

    按照环境伦理的观点,人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所谓“人定胜天”的理想是不存在的,“人胜天”最多只是暂时的,一旦不平衡超过了自然能够承受的阈值,大自然就会开始对人类的惩罚,最近几十年在地球上频繁出现的各种灾难就是这一机制的极好证明。

    二、传播环境伦理观——高校专业设计教师的新职责

    环境伦理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建立的一种新的普遍的认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适合于各个学科领域,当然也包括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机构——艺术设计院校是培养设计师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摇篮,几十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走向了大众化教育,这除了意味着有更多的年轻人将能够接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提升必要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年轻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大学教育的影响,大学教育基本方向的正确与否以及大学老师本身“三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与确立,可以说大学时代是大多数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三观”的最重要阶段,因而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显然,大学时期的设计教育也将是设计师形成正确设计观的重要阶段,其中也包括设计中“环境伦理观”的培养和形成。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教师这根“上梁”不正,那么很难想象能够培育出具有正确“环境伦理观”的“下梁”,未来的栋梁之材必定会遭到严重的歪曲与摧残,若真如此,他们在将来又怎能担当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此,专业教师本身环境意识的树立已刻不容缓。广大教师,不管是专业的还是基础的,都必须首先树立起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在自己的专业教育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相关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大学思想政治老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除了教书,老师还有育人的责任,而在育人的内容里就必须新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这一重要方面。但遗憾的是,直至今日,在艺术设计院校中还有少数老师存在着可持续设计思想可有可无的观点,在几年前某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次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就有不止一位教授、博导流露出本专业设计与“绿色”、“生态”扯不上关系的思想,实在令人唏嘘!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与教师本身的知识没有时时更新有关以外,还与教师本身缺乏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样的“上梁”岂能引导出正直的“下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在其《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将“完善现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机制”的措施概括为“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设计教育的国际化”、“教师的专业化”三个方面,而“教师的专业化”又包括以下6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试讲实习;

    3.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5.教师有权根据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自主地处理教育教学工作,自主地提出教师资格的要求,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要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即行业组织,进行行业自律。在工业时代,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产业化、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设计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技术保证[2]。

    “环境伦理观”的培养和树立与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但这种技能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和学习才能具备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不断“进修意识”,通过不断自身学习来更新知识,而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播“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具体落实到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中去,这是培养学生正确“设计伦理观”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内容调整教学思路,使“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并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果能够达到上述各点,那么除了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的可持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符合环境伦理的情形,之前教育界环境伦理教育的缺失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该是文化理念与道德观念的建设,而如何通过艺术设计来推动这两项建设,正是我们每一位高校艺术设计教师所应该探讨的问题。艺术设计院校的广大专业教师是莘莘学子们步入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殿堂的启蒙者,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一、基于环境伦理观的可持续设计误区剖析

    在当今我国的艺术设计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认识误区,这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缺乏环境伦理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误区将成为日后产生无数非绿色甚至反绿色设计的定时炸弹,这些误区一旦被学子们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涉及到,那么这些炸弹的引信就会随时被触发,而这些定时炸弹的威力对于生态文明的破坏将是巨大的,我们必须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就将这些炸弹彻底排除。

    误区之_:“以人为本”?

    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为使用者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或日用产品,必须体现对使用者的足够关怀,这便是人們对于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通俗解释。

    但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自然便成了人的对立面,人成为了宇宙一切的中心,是万物的尺度,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必须为人的利益服务。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西方的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就某个具体的设计而言,“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好地满足业主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但设计过程中满足使用者要求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对他人或后人产生危害,那么这样的“以人为本”就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但是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把人的眼前利益视为一切行动的唯一出发点,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标尺,过于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却忽视了协调共生、相互依存的一面,从而导致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透支使用,开始危及人类后代的延续与发展。

    所以,“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应该是是广义的、抽象的“人”,是整个人类,而绝不是以出生和死亡为具体生命过程的“个人”,其含义与“自己”不同。人们追求自己的发展和幸福天经地义,但关键是他在追求自己发展和幸福的同时不能影响其他人追求发展和幸福的权利,“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后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人类应该以其高于其他生物的智慧,来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这一点,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基本内容[3]。

    按照生态学原理,人类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是有限度、有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只有在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这一大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考虑使用者的个人利益,一切以牺牲大环境的良性发展来达到个人小环境的舒适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体现在设计中,哪些追求奢靡的“豪华设计”应该被彻底抛弃!

    误区之二: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新的风格或流派?[4]

    自从可持续设计理念产生以来,就有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或流派,将可持续建筑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设计风格、流派混为一谈,这完全是对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一种错误解读,很容易对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正确贯彻产生严重的误导。

    “风格”是什么?《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是:①风度格调……今指作风、品格。如共产主义风格。②犹风韵……③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何为“流派”?《辞海》的解释为:①水的支流……②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从辞海的解释可以看出,所谓的风格或者流派,主要是从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格调或艺术个性为出发点的,用在设计领域,则多与设计作品的外在表现(或形式)直接关联。

    由于风格或者流派通常只是某些人在艺术或设计表现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化主张,因此,其对社会的总体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其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影响更不可能是举足轻重的。另一方面,举凡一种风格或者流派,它都不可能对人们的艺术或设计行为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对于某种风格或者流派,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喜好程度。对于某种风格,人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加以趋从或者反对,你可以是某种风格的超级“粉丝”,但也可以是这种风格的坚决反对者,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但是,对于可持续设计,却完全无法用上述概念来加以套用或考察,它既是科学的生物观、普遍的伦理观和博大的共享观在艺术或设计中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对设计师的生态智慧的最直观、最富有成效的一种展示。

    与过去讲求形式、风格的传统设计思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在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使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同时创造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新的生态美学,我们很难用像对待诸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抑或其他什么主义之类的方法来加以评价,它不同于哥特式、巴洛克、现代主义以及以往任何一种设计风格或流派,可持续设计与形式、风格没有本质上的内在关系,可持续设计可以采取古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现代主义甚或后现代主义等任何形式。

    将可持续设计归结为某种风格或者流派,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的危害,因为作为一种风格或流派,任何人只要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就可以弃之不顾,它对人们的设计行为不存在任何约束力。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风格或流派截然不同,它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的怀疑,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是全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本指针,对人们的设计行为具有无条件的约束力,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那些不顾产品绿色性能的“唯形式设计”已经失去了哲学基础,都是不符合当代环境伦理观的。

    误区之三:可持续的设计肯定是经济的?[5]

    可持续设计要获碍广泛接受,必须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然而经济并不仅被局限于金钱方面,健康、生产效率、安全性和公共形象都是现实的、而且颇具价值的利益,都是经济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可持续设计往往是在成本、污染、能量消耗和眾多材料的耐用性之间寻求折中方案,实质上是在寻求经济上与使用上的平衡点,因此,可持续设计既不能因成本高而排斥那些能效高的材料和设施,也不应由于这些材料和设施能效高而不顾成本地加以使用,而是应该和谐地应用诸多现有的技术和工艺。

    保护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中体现出来的。有时,为了长远的生态效益,还会影响到目前的经济利益。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暂时的“浪费”是完全可以在今后的运行中得到回报的,而因为近期少量投资的增加而消除了对未来环境的不良影响,其间接的生态效益却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无法用经济来估量的。

    建筑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是目前从环境伦理出发对建筑或产品在“从摇篮到摇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整体能量及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方法,体现了负责任的经济与环境策略必须置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来平衡考虑的思想,过去那种只考虑“我的”利益,而不考虑整个环境影响的“自私自利”的做法将是行不通的。

    相应的,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看,过去在艺术设计中提倡的那种为了销售时提高经济附加值而采取的“过度包装”、“过度设计”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这样做所带来的局部经济利益提高与资源浪费而导致的生态效益的下降是完全无法抵消的。

    误区之四:只有借助于高技术才能实现绿色目标?

    的确,高技术在可持续设计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同时,技术的全球化,也使全球文化日益趋同,多样性逐渐消失。因此,高技术是一把“双刀剑”!

    与高技术相比,传统低技术具有经济、便利、与自然协调、地域特征强烈的特点,许多采用传统低技术的乡土建筑和民艺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我国技术和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今天,低技术同样是可持续设计的有效补充,传统低技术与现代高技术的良好结合——适宜技术,是提高建筑或产品生态质量的有效保证[6]。

    综上所述,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看,对于可持续设计,不论是在业界还是民间,不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设计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有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够在前期教育与后期实践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消除误区的途径——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将可持续设计原则融于专业设计的教育与实践之中

    可持续设计体系既要正确处理建筑或产品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探讨可持续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更应考虑环境伦理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该彻底摒弃以往那种狭隘的“以人为本”观念,要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一种全新的、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境伦理观。

    因此,要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建筑或产品设计,除了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严格的立法,还应该以符合环境伦理的道德观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自律。

    目前,确立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环境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1 982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中指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确认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承担道德义务的承诺,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文告,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出“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这是一项道德准则”,“尊重和爱护我们彼此的地球,应以一种可持续生存道德准则表示出来”。文告认为环境道德是可持续生存的世界道德,并提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要采取的行动:(1)制定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2)在国家一级宣传可持续生存的世界道德准则;(3)通过社会各部门的行动实施可持续生存的世界准则;(4)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以监督实施可持续生存的世界道德准则,并防止和克服在其实施过程中的严重违反行为[6]。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我们必须要自觉地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在人工环境的创造上,同时也要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体现在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上,就是要在满足建筑与室内自身生态小环境的同时,始终牢记对自然、对整个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不给自然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当地的植被;建成建筑不给邻里环境造成视觉或其他污染;控制建筑产生噪声或从室内排出有害气体影响邻里;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有毒材料,以免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给使用者造成健康危害;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选用节能设备,在建筑室内的使用中节约用水,以减轻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在建筑装修时,不随意敲墙开洞,以免引起结构受损,影响整个大楼的结构安全,同时浪费材料,产生额外的建筑垃圾;在空调安装、室内排气、上下水管改造時,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舒适方便而影响了别人的健康安全;在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储藏,建筑与室内环境的建设营造,建筑的维护使用和最终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健康危害,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而直接或间接地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

    结语

    为了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美好生态前景,使2020年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必须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置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的控制之下。大学教育是未来设计师培养的启蒙阶段,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艺术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必须将“环境伦理”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广大艺术设计教师本身的环境意识必须首先得到提高,而后针对当今艺术设计中所存在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认识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专业设计教师同样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樊美筠“环境伦理之父”的中国情愫 罗尔斯顿印象记[N]中华读书报,2018年05月16日13版

    [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钱易、何建坤、卢风主编生态文明十五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29

    [5]周浩明理论作品《何去何从》中空间设计师梅松柏新浪博客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cf62a7bOiOOeswq.html

    [6]周浩明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