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五化五双”模式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范文

    张连福+陈翠和

    摘要: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信息闭塞,高端人才匮乏,培养方案固化,培养内容落后等通病。改文阐述了宜春学院以“五化”(师资构成一体化、标准制定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质量保障一体化和资源创新一体化)为内容,以“五双”(双教师联袂、双课堂融通、双实践联动、双引擎驱动、双主体互动)为抓手,突破常规思维,破解地方高校固有的资源瓶颈,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姻,为社会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外包紧缺人才。

    关键词:五化五双;软件外包;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6-0118-03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ommon problem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lack of information, lack of high-end talents, solidific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backward cultivation of cont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Yichun University how to take "Five principles "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anda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Integr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innovation ) as the content, take the "five double" (Two teachers join hands, Double classroom accommodation, Double practice linkage, Double engine drive, Double subject interacti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break the routine thinking,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resources in local colleges ,realize the marriag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train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for society.

    Key words: Five principles five double;Software outsourcing;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Talent training mode

    1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软件外包与服务业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以及外包服务供应链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推动下,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成为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及主要目的地。

    据来源于51JOB、智联招聘等典型HR网站的统计数据:2017年IT外包工程师岗位需求 317712人,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前7名岗位工程师需求是“JAVA、Python、C/C++、Android、IOS、軟件测试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共265489人,占总需求83.6%。这充分说明软件服务外包(以下简称软件外包)企业紧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在这样看似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主要瓶颈就是人才匮乏。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其复合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复合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是指需要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以及社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2 宜春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3 年开始,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开始下滑,到2007 年时达到最低谷,一届学生招生不足 100 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分析生源下降的原因,我们发现,原因是由于信息闭塞、高端人才匮乏以及地方高校固有的资源瓶颈因素等导致培养方案固化、培养内容落后、实践教学环节少等困境,从而导致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外包人才。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06 年开始,我校采取了“开放办学,主动走出去”的策略,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先后到南昌、杭州、苏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寻求合作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2006 年至 2010 年期间,我校先后借鉴了“订单式”、“3+1”等校企合作模式,成批地将大四学生送往企业实训,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开始增强,面试成功率开始增加。但是,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1) “订单式”模式培养能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仅能培养好小批量的学生,而且,这种模式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很难适应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

    2) 小城市的地方高校信息闭塞,办学资源贫乏导致办学空间狭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学生也就很难与 985 或 211 高校毕业的学生同台竞争;

    3) 采用“3+1”模式,大四才将学生送往企业参加短期突击实训,不足以较早地激发出学生原生学习动力,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要破解地方高校固有的资源瓶颈,必须突破常规思维,采取新的办学思路:

    1) 借助企业力量全面重构培养方案,保持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

    2) 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不仅要将学生在大四时送往企业实训,更要在大一和大三期间与企业密切合作,将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能力,也要培养校内教师的工程能力。

    基于这些初步的办学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我们提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为突破地方高校办学的资源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化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3 宜春学院“五化五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以校企互利共赢为基础,以校企通力合作为途径,我校探索出以“五化”(师资构成一体化、标准制定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质量保障一体化和资源创新一体化)为内容,以“五双”(双教师联袂、双课堂融通、双实践联动、双引擎驱动、双主体互动)为抓手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新途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加了办学资源、扩大了办学空间、提高了办学质量。

    1) “五化”的内涵

    师资构成一体化:整合校企双方人才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参与软件项目开发等,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仅将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引入到校内进行实践教学,而且通过建立专业导师制度,让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企业工程师对其进行日常指导。另外,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端人才为学校实践教学副院长,聘请企业首席技术官、技术总监等企业精英为校内兼职教授,邀请企业金牌讲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工程素养、专业发展、核心技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并开展专业论坛、专业沙龙等活动;

    标准制定一体化: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创新评价标准,使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考核标准相统一。将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将闭卷笔试为主转变为应用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岗位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对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校企双方联合制定校企深度合作总体施方案、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工作流程和校企合作服务内容与考核标准。

    教学实施一体化:实训课程校企双方教师同堂上课、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一起考核学生、学校班主任与企业常驻管理员共同管理班级。

    质量保障一体化:建立了教学质量互评制度、毕业生就业质量考核制度,建立并共同实施“学生发展动态跟踪”制度;

    资源创新一体化: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平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软件开发流程等引进教学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建立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材与项目案例。大量一线软件企业成为我校的教学基地或学生的实习基地以至于就业单位。

    2) “五双”的内涵

    “双教师联袂”:一是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定期探讨软件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技术要求和考核标准;二是企业人员常驻学校与班主任一起管理学生;三是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同堂授课。通过这种联袂,将企业标准、行业要求融进了培养方案。引进国内计算机软件高端技术人才和计算机软件一线企业,让他们成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办学的重要力量,彻底改变了原来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局面,大量一线软件企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走进了我校的教室、实验室,站上了我校的讲台或演讲台。

    “双课堂融通”: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开辟校内校外两个课堂,校内课堂以知识和技术原理学习為主,校外课堂以岗位认知、技术训练和工程素养培养为主,在知识、原理的学习中辅以技术应用,在技术训练、工程素养培养中注重知识运用和原理解释,形成了两个课堂的相互融通,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向技能开放,专业向企业开放,学科向行业开放,课堂向“慕课”开放,课余向社会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办学格局。

    “双实践联动”:校内实践课和校外实践课穿插进行并相互联动,校内实践课除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增设了集中实训,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同堂授课,以培养学生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校外实践课分为认知实训、顶岗实训和企业实习。认知实训在大一暑假利用3周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就业环境考察等,通过实地了解所在城市的内涵,IT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状况,IT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业务流程;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本专业、本行业、本产业有所认识,继而学习产生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提供动力;顶岗实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在企业实训基地4个月,主要学习岗位要求的软件技术;企业实习从顶岗实训结束到毕业前夕,在软件开发企业进行,主要为毕业后工作做准备。经过双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且具有相当于 2 年工作经验的软件开发能力,加强了对软件企业的认识及与企业的联系。

    “双引擎驱动”:用“项目引擎”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 “赛事引擎”驱动学生的好胜心理。“项目引擎”是指用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对软件学习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用项目公开答辩演示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赛事引擎”是指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技能比赛中获得技能和素养的提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竞赛模式,建立导师负责制,并提供配套经费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创意表现赛”,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开展“创意作品赛”,组织普通学生参加“院赛”“校赛”,拔尖学生参加“省赛”“国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别组织他们参加“软件设计赛”“数学建模赛”“蓝桥杯赛”“挑战杯赛”等国家级赛事;学生通过参赛体会到获胜的喜悦和失败的压力,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双引擎驱动,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双主体互动”:"双主体"即指"企业工程师主体"和"学校教师主体"。每学期在企业老师来校给学生上实训时,学校都安排老师担任辅教。学校教师在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为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工程师帮助学校教师了解软件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和客户最新需求,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校教师帮助企业人员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生心理,帮助企业工程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由以往的学校搭台,企业唱戏到校企同台唱戏转变,两个教学主体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使双方都提高了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4 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五化五双”模式创造出了“环境扩容、资源增殖、质量提升”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地方高校办学资源贫乏、办学空间狭小的根本性问题,使地方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具有与 211 高校甚至985 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同等就业竞争力。由此带来了专业招生的重大利好,生源稳步上升且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

    1) 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逐年提高

    我校服务外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居高位,就业率已由五年前的89.1%上升到现在的100%,行业就业率由五年前的41.0%上升到现在的 80%以上。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好,薪资高

    我校校企合作班畢业生就业去向除了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之外,基本上都在“北上广深”一、二线城市或沿海地区。据国内第三方机构调查,2014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工资排名我校在全国排第 60 位,在江西排第 2 位。实习期间,我校学生的实习薪资 60%以上高于 4000 元。毕业时,66%为 6000-8000 元,约 15%薪资高于 8000 元,平均薪资高于 6500 元。毕业后 1 年,我校软件类专业毕业生的薪资,50%的同学能够达到 8000-10000 元,20%为 10000 元以上,平均薪资则为 8600 元。

    3) 在校生专业技能、参赛获奖率、获奖层次逐年提高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了,竞争力更强了。近 3 年,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江西省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ITAT 等大赛中,获得国际一等奖2 项、国际二等奖 2 项、国家级二等奖 3 项、省级一等奖 9 项,并在江西省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连续4年在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三、四届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各评选出3个特等奖,其中各有2个特等奖为我院学生获得。

    4)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普遍提高

    行业精英的专题讲座、校外的认知实训、校内的集中实训等,使学生受到了激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每学期末,1400 多位学生沉浸在集中实训的紧张学习中。每年暑假,700 多位学生积极投身到校外实践中。课后、节假日在机房敲代码已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常常能自发组成项目组一起讨论项目方案,共同攻关,尝试用专业技能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5) 资源获得极大丰富

    在“北上广深建有校外教学基近 20 余个。其中,北京有慧科、无限互联、渥瑞达等 6 家实训实习基地;上海有海同、张江高科 5 个实训实习基地;杭州有达内、汇文等 5 个实训实习基地;广州深圳有中软、鲲鹏、传智播客等 7 家实训实习基地。与 Oracle 公司共建了国家级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有 40 多位富于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到校内实训。有 7 位企业班主任常驻校内参与学生管理、协助企业教学。校企共同开发了 100 多项项目案例。与企业共建了 10 门 MOOC 专业课程。

    6) 师资水平上了新台阶

    通过一体化式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都有近 40 位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与项目指导。有 10 多位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行业精英对学生进行系列讲座。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竞赛项目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每年有数百位学生在国际、国家、省级竞赛中获奖。

    5 结束语

    随着“五化五双”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其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科技网、凤凰网、人民网、信息日报、江西日报等十多家媒体进行对本成果进行了报道。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近 20 家省内外院校前来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邢恺.复合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

    [2] 赫冀成. 毛杰,党中华.复合型 IT 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3] 吕轶娟.国内外服务外包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8).

    [4] 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5] 罗建国,赵亮.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