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
范文 | 查晓颖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专业定位与岗位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设与实践,不仅仅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后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为专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保障。 关键词: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3-0151-02 1 专业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008 年至 2017 年间,中国软件行业市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江苏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及十一五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而在《战略及行动计划》中推出的重大信息化行动计划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行动计划”。从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的价值主体也正由硬件向软件转变,软件业在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校软件技术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2006年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NIIT项目的推动下,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每年招生两个班,约70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已获得了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等专业荣誉。 2 专业定位与岗位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研,结合区域规划,服务于地方的紧缺人才,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软件程序员、软件技术支持、软件测试员三个岗位。而实际上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企事业单位桌面程序设计、 WEB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图形图像制作等工作岗位。由此可见我校是有能力培养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此之外扩展岗位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站客服、数字监控施工与维护等工作岗位。 3 专业建设措施 3.1 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工作项目研发、职业技能训练、应用技术创新”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信息类企业紧密配合,将企业实际研发项目转换为特色课程用于专业教学;通过专业教研室和实训室,将企业真实项目转换为经典案例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就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工作室参与部分项目研发和部分研发项目的改造与扩充,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工作项目带动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了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打造了 “双室轮换,工学迭代”的人才培养平台。实践证明是可行,也是符合我们镇江高职校的校情、学情的。我们将五个学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二学年,通过统一的班级制、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专业基本技能水平;第二个阶段是第三、四学年,通过“学生、工作室双向选择”,学生进入专业对口的工作室,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下,学习开发企业项目,从而达到项目技能水平;第三阶段是第五学年,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在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达到岗位技能水平。结合以上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人才规格要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规范化的软件编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胜任软件企业岗位能力。 3.2 构建“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学生在一、二年级按照班级制的要求进行学习,完成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以选择工作室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我们团队的教师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及传统项目化教学中的知识点过于零散、不系统的特点,按照学习项目、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三个阶梯构建了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学习项目模块,是工作室学习的初级阶段。将原来授课计划上的多门专业课程重新整合成按产品类型和難易程度划分的6-8个学习项目,学生以完成这些项目为主。第二阶段,模拟项目模块,是工作室学习的中级阶段。参考借鉴以往的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模拟项目库,通过第一阶段考评的小组以完成这些项目为主。第三阶段,真实项目模块,工作室学习的高级阶段。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引入真实项目,根据他们实际的项目需求,开展真实、有效的项目开发。经过专业导师团队考核并通过的学生才可以进入该阶段的学习。 3.3 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弹性教学模式 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专业工作室,打破了传统课堂先讲后练的授课模式及传统机房布局的空间构成。跳过基本概念的讲解环节,教学过程从接受工作任务开始,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项目需求、分解知识与能力要求,边学习边完成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项目各阶段的结论与观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让学生亲身去经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同时,在工作室内部,可以打乱年级的界限,允许各项目小组不按年级编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年级申请加入更高级别的项目小组,这就打破了固有的学习流程,同组成员之间呈现出互帮互教的积极状态,高年级同学和能力强的同学往往成为指导老师的“助教”,这在另一种层次上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 3.4 构建“能开发、善教学、懂管理”的师资队伍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通过以下方式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各出一名代表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主要完成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建设等工作;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到企业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担任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不少于1个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并且与企业人员进行专业交流和经验分享。鼓励并引导专任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结构。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结构,邀请他们定期到校讲课、开设讲座,将最新最前沿的行业信息传授给学生。 在校企深度融合管理下,专业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结合,专兼职结合。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企业兼职教师3人。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6人(占6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10人(10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人(占100%),双师素质教师10人(占100%),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比例100%。 3.5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在我校已建成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本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了3个专业实训室(物联网工作室、互动设计工作室、新动力工作室),3个共用实训室(网站设计与网络搭建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web项目开发实训室),2个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甲骨文OAEC人才培养基地、九阁科技培训基地),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完善了管理制度。 3.6 数字资源库建设 借助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结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网页动画》《GUI开发》《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并充分发挥平台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作用,使其覆盖课堂、作业、答疑、考试各个环节,覆盖本专业各门课程。 4 专业建设反思及改革设想 针对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确定下一步努力方向: 1)围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人才需求调研,根据软件行业岗位和岗位任职要求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专来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精品课程、泛雅课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库; 3)引入CMMI软件成熟度模型,努力构建软件专业项目实训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针对我校五年制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教学模式与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志建 蒋继.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7). [2] 宋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 徐健锐 杨新.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 [4] 汤东.浅析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效[J].数码世界,2018(3). [5] 汤东.关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8(4). [6] 莫足琴 夏德洲. 基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弹性教学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通联编辑:闻翔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