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范文 | 徐甲 摘? ?要: 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人格修养,具备家国情怀。目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群体存在对传统文化认识有偏差、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搞混的情况。传统文化的普及十分有必要,高校应该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出一份力,了解当代人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 ?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为国民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营养。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弘扬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汉服、古乐器、传统礼仪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可以说在新时期,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些好的转变中,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发挥了作用,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资源挖掘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各地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进一步研究,强化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参与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对个人、学校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它的作用都是可见一斑的。由小到大,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学校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弘扬方面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其次从学校方面展开讨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自身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最后是国家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悠悠五千载最宝贵的财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对这份财富的崇敬与延续。 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 国家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办学的指挥棒,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与目标。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各种相关政策影响企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趋势与专业学习,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入,使我国一些大学生的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我们需要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二)学校教育。 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选择直接影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高校人才培养如果过度强调应用型、实用性教育,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所需时间长,并且教育效果不容易显现,很容易被高校忽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妨碍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注重课程、活动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高校管理层面,高校实行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都会深远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学生个体。 学生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具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传统文化意识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所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所谓的传统文化认识实质上是大学生基于价值判断做出的主观选择,意味着高校需要从价值观上引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学生个体主观上的学习得到提高。传统文化意识指的是学生内部存在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个性意识与内在驱动力,如果学生已经形成实用主义等思想,就很难沉下心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一)守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高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阵地,将高校课堂作为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切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与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针对传统文化相关课题开展研究,增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性与应用性。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第二,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育人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才能教育别人,要在高校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专业训练、外出学习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只有教师有足够的传统文化积累,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带动学生,让学生愿意接触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第三,对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大学群体的需求对课程进行统筹与优化,科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可以在設置传统文化公共课时全面覆盖政治、经济、艺术等不同的学科,对于部分文科专业还需要开设传统文化专业必修课,引导学生专业、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校园教育中,校园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集中展现学校教育资源、发展目标及价值取向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无论是对学生的气质养成,还是对教育氛围的营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结合,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高校园形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及重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入脑入心,外化于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无论是学校建筑风格设置,还是校园环境的装饰,抑或是建筑、景点、道路等的命名,都要凸显学校特色,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在校园中创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代表人物雕塑、古诗词文化走廊、传统文化学习角等实现。与此同时,高校要在学校组织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经费到管理都要大力支持古诗词协会、书法协会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协会,以社团为中心在整个校园传播传统文化。当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以学校或者院系的名义组织开展经典永流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 (三)发挥网络媒介优势,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的纸质书本向数字化转化,还能有效丰富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需求,满足现代社会的阅读习惯。只迎合学生喜好弘扬传统文化是不够的,高校还要充分了解学校的知识和制度,打造有本校特色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公众号或者主题专栏,着力提高平台的知名度与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相关学生组织的作用,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讨论QQ群、微信群,开通专门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采用小视频、网络小游戏等丰富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还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接受,强化教育效果。 (四)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 现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知识大多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同样是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在经济发展下行的今天,就业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学生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必然会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学生一直注重学业,对外界企业和市场的人才要求不是特别了解,高校要与时俱进,实时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有目标性地改善课程与人才培养,有计划性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高校还可以与附近的企业合作,将企业的部分产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理论知识的舞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为市场上游戏、音乐、图书、电影等文化产品提供内容与创意支撑,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的典范。高校还可以针对当前中国文化在世界流行的趋势,与国学培训、图书出版等专业的传统文化产业机构合作,将学校变成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桥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互赢为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就业提供了方向与机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内在的灵魂,民族文化强,生命力旺盛,民族的发展必然会强盛。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在五千多年中经历了各个时代人的修改和完善,是中华民族留存至今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支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高校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需要高度重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借助传统文化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參考文献: [1]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岑红.推进四个融入大力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 [3]贾永腾.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5(3). [4]董祥宾,沈壮海.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2). [5]阮春晖.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堂教学:关系、内容与样式[J].邵阳学院学报,2017(4). [6]马骏.“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