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郭威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局限进行研究,分析了自然资本缺乏统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不宽、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以及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的四点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問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和有力的经济基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农民的收入就越高,公共设施的完善度就越高。改革开放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得到重视,在党的重要会议上提出了运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方式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村级集体经济这一体制的发展成为了关键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村贫困缓解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当前国内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显示,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不太乐观,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可持续性差,总体竞争力也不强。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弱化,导致了“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因地制宜地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新时期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同时,全面实现“十三五”期间农村脱贫的目标,也迫切要求村集体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成本较高 近些年,许多农村急于尽快发展,走上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从过去的绿水青山,到如今的工业污染,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本身相对落后,从技术和资金层面都很难发展新兴技术产品,而为了短期经济效益,只能选择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而这种产业一旦选定,便会造成持续的污染,即便是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到一定实力之后,要想进行产业调整也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不少村选择建工业园,走资产经营型的路子,这种发展模式固然收益稳定,但是招商环节极易引入污染企业,其结果也会和村集体自身发展污染产业类似。除此之外,即便村集体放弃工业发展的路子,选择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村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会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会明显增强,各方投入也随之增加。 1.2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农村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依赖于本身的土地和环境资源,自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允许土地流转之后,不少村集体都在此方面有所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城郊、较发达地区,在土地流转方面先行先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实际效益不高。部分经营主体盲目追求规模,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依赖性大,依靠政府项目资金补贴。 二是流转土地信息不准确。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存在于县、镇、村、个人这四个从大到小的层次,首先在县级进行登记备案过的土地,主要是政府进行交易,其次乡镇对没有在县级登记的土地进行交易,接着是村委会登记的土地,主要是面积较小的土地交易,最后是农户私下交易。而各级政府单位之间没有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更新,使土地流转工作变得混乱无章。 三是流转土地合同管理不规范。村委会掌握的流转和农户私下流转大多只有协议或者口头承诺,没有正式书面合同,即使有,其内容也不完整、不严谨,存在虚增流转面积,未注明转包土地的惠农补贴归谁,未强调耕地流转用途等问题。此外承租方也存在不按合同支付流转费用,存在拖欠、逃费、抵扣等现象。 1.3 集体经济发展对农业发展贡献不足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对推动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有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资源更倾向于发展工业和商贸业,而用于改造农田或购置农业生产设备的比重不高,故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改善相对缓慢。 二是容易引起劳动力转移。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工业和服务业,大量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商贸服务业转移,势必在中长期危及农业发展。 三是闲置土地资源向工业转移,而农业生产的高投入和低产出也迫使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了土地闲置,从而进一步促使土地资源向工业转移。 2 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自然资本缺乏统筹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可利用资源已经频临极限。尤其是一些农村在开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期间,缺乏对统筹与放权的深入理解,忽略了“统”这一方面,把有限的耕地、林地等资源全部分到农户,有的地方甚至连荒山都分到了农户,村集体没有留足可供发展的自然资源,导致统分结合的制度局面被破坏。很多地区,集体经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而家庭承包制度也使农民的集体意识变弱,最终导致集体经济无法继续发展。 2.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不宽 经营性收入为村级集体的主要收入,这一收入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许多村集体在发展集体经济时没有新的发展思路,一般都局限于集体办厂或者出租土地资源等收入较为低下,死板的方式,因此,村集体获得的经营性收入也十分有限,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选择上也相对僵化,习惯于照搬照套所谓的好经验模式,真正能够立足现状、科学分析,量体裁衣的制定发展模式的村为数不多。 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有关脱贫致富的宏观决策中,自我国推进建立市直单位联村帮扶机制以来,不少对口帮扶单位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能满足帮扶对象生产生活的需求,但却没有深度涉足村集体经济这一块。主要是由于政府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宏观指引,村集体经济发展也缺乏内动力,居民积极性不高。政府对村集体的税收政策也比较严格,打击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少许地区虽对村集体经济有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执行力度不够,也没有为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2.4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升,但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却大大滞后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村级集体也没有构建起完善的集体资产监督制约机制,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決策制约机制,村干部在行使决策权时受任期内的短期利益驱动,对集体经济缺乏长远规划。加之现有的村务、财务公开等监督手段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本来有限的民主监督手段也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往往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以及集体资产监管的失控。 3 促进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村集体最大、最好的资本,近些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腾出了大量土地资源。村集体不能沿袭过去的做法“一分了之”,可集中开发和统一经营。村集体可利用这些土地,科学规划,通过集中建设村民集中居住中心、农村产业聚集区等形式,增值土地,实现集体增收。既节约农民宅基地,又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合法权益,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规范流转承包地,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和土地流转平台建设。试点开展农户承包地、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 3.2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首先要改变村企不分、村党组织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老办法,其次要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组织,实现与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村集体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不直接参与经营,每年获得固定的分红收入;除此之外村党组织、村委会也可以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开拓市场,创建统一的品牌,将产品的生产工作分给家庭承包,最后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村集体获得相应的收入。 此外,对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可以有计划地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制运作,将集体资产量化折股,提高村民参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3.3 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重视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政策扶持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决策中,县域经济领域的政策法规支持也应当积极争取。 一是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民营企业将资本投入到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带到农村去,提高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督,维护工商资本在租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鼓励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合作,将先进的管理模式传播到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中,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生命力,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是要创建活跃的农村信贷市场。应加强同各金融单位的联系,积极向他们争取资源,激发金融单位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热情。县(市、区)一级政府还应当尽力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及担保服务,协调金融单位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 3.4 找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结合点 村级集体经济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打破局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局限变成优势,充分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进一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村集体增收。村集体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方式,引导农民立足本村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获得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而农民作为集体的一员,整体收入提高,村集体的收益也会水涨船高。 二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村集体增收。通过构建村级集体产业基地,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项目,加强与外资的合作,在政府的扶持下,鼓励农户加入到集体产业基地的创建中,由外资、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新股份制的合作方式,为农民创收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不断地发展创新精神,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找到更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樊林峰,丁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模式探析——来自鲁东地区的案例调查[J].江汉论坛,2014(12). [2] Hanan G. Jacoby,Bart Minten.On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lower transport cos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01). [3] GuanghuaWan. Understanding region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rends in china: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7 (01). [4] 王繁一.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创新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15(12). [5] Shenggen FAN,Xiaobo ZHANG.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 .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02). [6] César Calderón,Alberto Chong.Volume and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4(01). [7] 何平均,刘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破解[J].农业经济,2015(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