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借助《国家宝藏》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周玲玲 摘要:借助《国家宝藏》这一情境,以越王勾践剑的铸造、防护和维护为驱动性任务,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与实施,以核心知识为工具,以建立化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中鼓励学生的全员参与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和建立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家宝藏;知识和思维模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7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20 2017年底-2018年,由中央电视台与九家国家级博物馆联手打造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爆荧屏。《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珍藏于博物馆深宅大院的文物从厚重斑驳的时光深处款款而来,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文物热潮,观众们纷纷点赞。 同时,《国家宝藏》中蕴含了很多文化知识,很多一线教师和工作者也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和研讨中。陈跃…从口语交际、词语发散、简语点评、写观后感等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石灵学以《国家宝藏》为背景,编写中考思想品德考试题目,引导学生实现个体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汤浩以历史题材的方式讲述《国家宝藏》,激发人们的兴趣。书法老师郭雯利用国家宝藏引入,对木字旁和禾字旁进行教学设计。黄鸽老师利用国家宝藏进行德育教育。 《国家宝藏》中也包含了一些化学知识,但是将《国家宝藏》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案例微乎其微。一线化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化学教学,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又可以通过结合后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因此,该案例将金属性质的复习同国家宝藏的相关情节有机结合,进行化学教学。通过此类课堂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核心素养,增加了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其案例设计如下: 一、课题 “由‘剑说开去—金屙性质的复习”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是初中首次系统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在前几章学习中,学生对物質组成与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探究学习活动也有了一些实践体验。但是学生学习完本章知识后,知识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国家宝藏》中越王勾践剑情境,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金属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3.情感目标: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小组及探究活动中增进合作、增进友谊。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及其应用。 2.难点:(1)结合金属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2)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产。 五、设计思路 通过《国家宝藏》中越王勾践剑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提问。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逐一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一部分主要解决铜是如何铸造的这一任务问题。第二部分是主要围绕两个任务问题进行:(1)越王勾践剑为什么千年不腐;(2)其它剑为什么会生锈。第三部分是通过回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金属的维护问题。最后展示青铜器实际的处理过程。整个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参与中逐步复习知识,渗透化学知识和化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面有一期介绍了越王勾践剑(图1),关于这把剑你想得到什么信息呢? 【资料卡1】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提问1】根据剑的组成我们知道剑属于合金,合金有什么特性?这些特性由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提问1让学生体会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板块一:金属的铸造 【提问2】古人是如何得到铜的呢?结合已学知识,与资料卡进行对比,得到古人炼铜的方法,并选择发生装置。 【资料卡2】(1)湿法炼铜;(2)金属冶炼技术最早起源于我国。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民间工匠们就掌握了较成熟的“火法炼铜”技术。“火法炼铜”是在加热条件下,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从而将铜还原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进行提炼知识,体会化学在人类发展文明史中作用的同时,利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不同时期炼铜方法及原理的不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信息素养。同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及炼铜中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拓展延伸】你能不能将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一方面能避免CO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问和设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化学思维能力。 板块二:金属的防护 【提问3】为什么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呢? 【资料卡3】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图2)。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全员参与,全员总结。同时充分利用资料卡的信息,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为什么与越王勾践剑同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剑会生锈? 【设计意图】通過第五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金属锈蚀与防护的相关知识点,但都是零散的知识点,不成体系,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不能及时提取相关的知识。通过与上一问题的对比以及小组讨论,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同一类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沙场点兵】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上述任务的设置,已为该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任务的设置是试图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出发,利用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物质的“元素观”。 板块三:金属的维护 【提问4】哪些方法可以除锈? 【交流与思考】用稀盐酸除铁锈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学生有了大量的输入,本版块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和守恒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小结与提升】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知识,再次构建知识体系。 七、智慧反思 1.情境引人助成核心素养 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上课过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知识的形成,学生不能体会知识背后的化学核心素养以及思维的形成。借助国家热播节目《国家宝藏》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之间的关系,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线索明晰助构知识体系 本节课是一节章节复习课,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主线是剑的铸造、防护、维护,它反映了知识间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也是章节知识传承的一个载体。而教学暗线就是金属性质的复习。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问题层层递进,秉承在思中学、学中做的思想,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引发疑惑,再进行分析、讨论、协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同时,建构知识体系。 3.小组合作助推学习高潮 本堂课主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发挥各自才能,再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宽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