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问题研究 |
范文 | 摘要:近年来,受国际毒潮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境外毒品逐步向我国西藏边境渗透,并呈现出蔓延发展的态势,影响着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边境缉毒工作实际,对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现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对我公安边防部门遏制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西藏边境;境外毒品;渗透;公安边防部门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45-04 西藏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云南省,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接,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既受到世界两大毒源地“金三角”和“金新月”的冲击,又受到世界大麻出产大国印度和尼泊尔的影响。近年来,境外毒品不断向西藏边境渗透,并呈现出蔓延发展的态势,影响着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现状 (一)毗邻西藏境外毒源地的情况 1.“金三角”和“金新月”地区毒品现状 作为世界两大毒源地,“金三角”和“金新月”是影响我国西藏地区乃至全国毒品犯罪问题的主要因素。过去,“金三角”地区主要生产鸦片、吗啡和海洛因,近年来“金三角”地区继续在发展这些传统毒品生产的同时,又逐步开始发展冰毒、摇头丸等化学合成毒品的生产。“金新月”是继“金三角”之后世界最大的罂粟种植地,根据国际毒品报告显示,“金新月”地区的毒品问题已超过“金三角”地区,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 2.尼泊尔毒品现状 尼泊尔北邻我国西藏地区,东、西、南三面为印度所包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毒品走私者把尼泊尔作为走私烈性毒品(如白色海洛因)的中转站,阿富汗白色海洛因和其他麻醉剂都是通过印度或“金三角”走私进入尼泊尔境内,再通过陆路非法运输至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同时,尼泊尔还是世界上大麻及大麻制品的重要输出国。 3.印度境内毒品现状 印度种植鸦片的历史由来已久,英国殖民主义者曾以印度为基地将提炼后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现如今,印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药用罂粟生产国。全印种植罂粟的面积约13000公顷,其中非法鸦片种植田至少为7500公顷。 (二)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通道 地处“金三角”和“金新月”两大毒源地的夹角地带,毗邻印度、尼泊尔等大麻生产国的西藏地区,因其边境线长、禁毒工作难以全面开展的特点受到境内外贩毒分子的青睐。根据当前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形势,主要有以下几条通道: 1.“金三角”—尼泊尔—西藏的毒品入境通道。 盛产鸦片、海洛因等毒品的世界头号生产基地“金三角”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毒品来源地,其向西藏输入毒品的通道主要为由尼泊尔加德满都经西藏樟木口岸入境后,再销往内地。 2.印度—西藏—四川的毒品入境通道。 虽然“金三角”是重要的毒品输出地,但由于近年来其毒品过境压力的不断加大,渐渐形成了一条将毒品由印度经西藏运送至四川的新路线。除此之外,印度本土的部分鸦片也是通过这一路线向我国内陆省份输送的。 3.尼泊尔—拉萨—深圳的毒品入境通道 尼泊尔境内的毒品主要通过陆路通道非法入境到西藏,至拉萨再转运至广州深圳地区。 二、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特点 (一)走私犯罪案件持续增加、个案涉案毒品数量增多 受国际、国内毒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西藏地区吸毒人员数量激增,毒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大,走私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上升的态势。仅2013年至2014年的两年间,西藏各级法院共受理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件237件、涉及300人。①随着毒品制作工艺的改良,制毒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导致毒品交易差价显著缩小。因此,贩毒分子试图通过大宗毒品走私来谋求更多的利益,这直接导致个案涉案毒品数量增多。 (二)开辟毒品走私的新途径 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传统方式为徒步越过尼泊尔与西藏地区之间的山脉及无人区,采用最原始的人力进行搬运。这种方法利用边境线长难以管控的地理条件,但由于耗时较长、单次毒品携带量较小,已逐渐为贩毒分子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航空携带、利用物流寄递渠道、体内藏毒过境等新方式向我国西藏走私毒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跨国寄递公司也有所增加,有境外贩毒分子利用这一途径将毒品通过伪装或者夹带的方式藏匿于包裹之中再邮寄入境。由于我国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够完善,并不能对全部包裹进行仔细查验,给境外毒品涌入造成了可乘之机。 (三)毒品种类多元化,新型毒品逐渐占领主导地位 西藏地區传统涉案毒品的种类主要为海洛因、大麻和甲基苯丙胺三种。而最近几年,作为毒品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低廉、隐蔽性强的各种新型毒品也开始向西藏渗透。根据拉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提供的信息,K粉(氯胺酮)、冰毒、替苯丙胺、甲基安非他命、亚甲基苯丙胺等化学合成毒品在近期破获的毒品走私案件中都有出现,而且在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类毒品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四)犯罪手段多样,犯罪主体有了新变化 为降低风险,贩毒分子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藏匿毒品,逃避打击。从近几年破获的贩毒案件来看,新的主要藏匿方式包括:人体藏毒、物流包裹藏毒、托运货物藏毒、利用车辆藏毒、利用动物活体藏毒等。 随着我国对毒品犯罪惩处力度的加大,贩毒分子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规避法律打击,近几年来破获的贩毒案件中未成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同时,犯罪分子国籍多元化的趋势也对西藏走私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近几年审理的走私毒品案件涉及包括具有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国籍的犯罪分子。 三、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问题的成因 (一)毗邻国家毒品泛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诱因 西藏地区紧邻“金三角”“金新月”两大毒源地,边境线漫长,且与两个涉毒国家尼泊尔和印度接壤,有边境县21个、边境乡104个、对外开放口岸5 个,以及众多的山口隘道给境外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使他们能够开辟出不为人知的小路将毒品偷运至我国境内。又因西藏地区边境线两侧大多是同一民族跨界而居,很难通过设卡完全断绝来往以避免毒贩的潜入。同时,近年来西藏地区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也为贩毒分子提供了便利,近几年来藏匿毒品直接过境的案例屡见不鲜。 (二)一些边民群众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 由于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水平总体较低,部分边民群众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新型毒品更是毫无概念,这就导致一些边民受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在不知不觉中被贩毒分子利用:一是贩毒分子出钱雇佣边民走私毒品过境,毒贩往往身处幕后,中间存在多层联络人,采用单线联系的方式。这样即便携带毒品的边民被边防检查等部门查获,也难以牵出毒品的源头。二是出于对毒品的无知与好奇,部分边民被贩毒分子诱导为毒品的消费者,在其经济收入难以维持购买毒品花销的情况下,只能参与到“以贩养吸”发展下线的违法犯罪活动当中。 (三)禁毒执法机关建设存有薄弱环节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对禁毒工作十分重视,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禁毒执法机关建设存有薄弱环节,边境地区毒品犯罪的防控机制很不完善。一是禁毒警力严重不足。机关存在冗员、基层一线警力却十分单薄,部分地方警力资源配置上甚至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不利于禁毒工作的落实。除此之外,毒品走私在西藏属于近年萌发的新式犯罪,很多同志以前并未参与过禁毒相关工作,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办理涉毒案件的经验。二是查缉装备落后、技术装备使用率低。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当前西藏边防部门所拥有的警务装备远不能满足缉毒斗争的实际需求,由于基层操作人员不足,导致缉毒技术装备的使用率不高。三是国际、国内警务合作有待加强。在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中,还未能做到情报共享,致使公安机关虽办理很多案件,但查获的多是整个贩毒网络结构的最末端,对于毒品的源头却难以追溯,在形成打击合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四)有关毒品走私活动的情报收集难度较大 情报收集及应用可以称得上是禁毒工作的“生命线”,是当前禁毒职能部门及时发现线索并破案的基础。但是在西藏地区,针对毒品走私活动的情报收集工作难度较大。一是我国禁毒情报工作起步较晚,西藏地区更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情报收集、研判机制。同时,情报专业人员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不容忽视。二是贩毒分子的反侦察能力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对毒品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毒贩的反侦察意识逐渐增强,犯罪手段也变得更加隐蔽、狡猾,有些境外贩毒分子甚至配备了望远镜、对讲机等专业装备。除此之外,这些跨境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具有极强的警惕意识,不轻易接纳外人加入,所以很难借助秘密力量进行情报收集。 四、遏制境外毒品向西藏边境渗透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抓紧禁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厉行禁毒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和主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保持对毒品‘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②当前,西藏地区正面临着境外毒贩进一步渗透,逐渐由单纯的过境转变为走私、消费同步发展的严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紧迫的禁毒形势,把禁毒工作作为事关西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一是加强禁毒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等机关的职能作用。建立市、县级禁毒机构,负责日常性的禁毒工作。二是设立禁毒目标逐层责任制。严格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制定本单位的禁毒方案,并将禁毒指标的完成度纳入到其个人工作量化考评当中,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促进禁毒工作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包括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等有关部门在内的联防机制,群策群力进行综合管理。四是适时开展专项缉毒斗争,沉重打击贩毒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加强缉毒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缉毒工作科技水平 一是大力开展缉毒人员的专业化技术培训工作,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高素质队伍。定期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班,对缉毒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必备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提高执法水平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派遣缉毒业务骨干出国学习,将好的经验做法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二是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全面提升缉毒装备的科技化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查毒验毒器械如“人体藏毒检查仪”,及时配备到一线单位。改善机场、海关、口岸的通关查验设备,有效阻断毒品的走私与传播途径。同时,给予物流寄递公司相关技术支持,为其提供毒品查缉设备并帮助其员工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指导其辅助缉毒部門做好有关工作。 (三)加强情报信息调研,掌握禁毒斗争主动权 一是把缉毒情报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在毒品犯罪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把情报信息工作做好,才能获得禁毒工作的主动权,做到迅速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二是着力培养情报专业人员。定期组织西藏地区缉毒部门的情报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情报侦查技能,提高情报的收集以及处理能力,确保情报工作在禁毒斗争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三是扩大情报收集的渠道。在政治合格、意志坚定的前提下,发展秘密力量是获取情报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但是面对贩毒团伙以残忍手段对待特情的实际,禁毒部门务必尽最大努力保证特情的人身安全。另外,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多方面获取有关毒品犯罪的线索。四是完善毒品犯罪情报共享机制。打击边境走私毒品犯罪仅仅靠西藏地区的单方面工作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建立健全边境地区的情报通报机制,对贩毒组织及人员活动情况的线索要做到及时共享,为开展禁毒行动提供条件。 (四)加强对西藏边境地区的管理,发展地方经济 一是在边境交通枢纽设卡查控,进行公开查缉。公开查缉是获得走私、运输毒品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侦破走私、运输毒品犯罪案件的一项常用手段。公安边防部门既要在机场、海关、进出境陆路通道关键节点设立固定查缉点堵截毒品的渗入,也要流动设卡进行突击检查。二是加大对边境地区的公共娱乐场所、饭店旅店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贩毒分子的动向,消除安全隐患。对多次出现涉毒案件的公共场所还应进行重点查控,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可以依法要求其停业整顿。 “禁毒应与脱贫相结合,这是现阶段治理中国毒品问题的一个不能回避的命题”。西藏地区毒品犯罪案件的增多与当地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面对毒枭开出的丰厚报酬,有贫苦边民為了贴补家用,铤而走险参与到走私毒品的犯罪活动当中。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借助国家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减少边境百姓沦为贩毒分子走私毒品工具的问题发生。 (五)加强国际间禁毒合作,共同打击跨境毒品犯罪活动 西藏边境一线的毒品防控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面对日渐猖獗的贩毒分子走私活动,仅依靠我国单方面的努力进行防范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与涉毒邻国的合作,实施共同治理。一是大力开展跨国警务协作。公安边防部门应充分发挥边境会谈会晤、联合执法行动等合作机制的作用,实现多方情报共享,及时有效地打击跨境毒品犯罪。二是借助国际司法协助机制,完善引渡条约,防止贩毒分子逃避惩处。三是继续开展经济合作,向周边国家毒源地推广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替代种植的方式从根源上杜绝毒品。 (六)加强经常性的禁毒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识毒、拒毒意识 一是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持续开展禁毒宣传的同时,公安部门还应在基层辖区设立禁毒宣传橱窗、墙报,适时开办“禁毒知识学堂”,到基层中向群众科普毒品的危害,宣传和惩治毒品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是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求网吧、歌舞厅、俱乐部等公共娱乐场所以及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张贴禁毒、拒毒标识,使禁毒观念深入人心,营造打击毒品犯罪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是加强对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心理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好奇心强,加上对毒品的认知程度不高,是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要与教育部门协作,让禁毒宣传工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意识。 注 释: ①丁峰.西藏两年受理走私毒品案237件,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20/.htm. ②邹伟.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626/.html. 参考文献: [1]刘延磊.金三角毒品问题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1). [2]赵鑫.犯罪学视角下跨境毒品犯罪对我国的影响[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7). [3]陈丹艺墨.边境地区涉外毒品现状调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现代发展与防控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陈韫韬.尼泊尔毒品犯罪概况[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4). [6]王锋.西藏毒品犯罪现状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1). [7]梅传强,胡江.我国毒品犯罪的基本态势与防治对策[J].法学杂志,2009(2). [8]赵伟.我国边境地区毒品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崔敏主编.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王维民(1972—),女,内蒙赤峰人,武警学院边防系边管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边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法学视角下整合式边境管理法律制度研究”(13CFX11)的部分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