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
范文 | 覃启宏 [摘? ?要]音乐学科三大素养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文章以《飄逸的南国风》课堂教学为例,从本土音乐、音响“辨识度”、创设情境、深层教学、合作探究等方面探究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 ? G633.95?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36-0026-0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音乐学科三大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环节”。本文以《飘逸的南国风》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飘逸的南国风》是《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第五节。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南方民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交流。教师创设民歌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弥渡山歌》。 2.教师介绍引腔,学生体验、认识引腔。 3.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 4.分析歌曲结构。 5.分析歌词风格及创作手法。 6.引导学生总结歌曲旋律、歌词、歌曲结构的特点。 7.欣赏《世上哪有树缠藤》,通过聆听、哼唱引导学生感受其歌词美和旋律美,继续探究南方民歌的特点,探究人物性格对歌曲的影响。 8.欣赏《高山岭顶有只窝》,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分析方法自主探究歌曲特点,通过说方言、唱方言思考语言对歌曲旋律的影响。 9.归纳总结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三)讨论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为什么南方民歌会有这样的风格特征?教师予以指导并让学生在探讨结束后展示交流成果。 (四)巩固与检验 播放六首不同地域的歌曲片段,请学生聆听辨别。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地域属性及其理由,以此巩固学生对南方民歌风格特征的认识以及检验学生对不同地方形成不同歌曲风格原因的掌握情况。 二、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考 (一)引入本土音乐,激起学生兴趣 备课《飘逸的南国风》时,笔者内心特别兴奋,因为广西也属于南方,刘三姐又是广西的文化名片,笔者迫不及待地想带领学生鉴赏刘三姐的歌谣,但当了解到该课内容未包含刘三姐歌谣时内心有点失落。笔者想学生也肯定希望他们引以为豪的刘三姐歌谣能被引入教材。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重整教材,让教学内容既以国家教材为重,又不失地方特色。《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刘三姐的歌谣《世上哪见树缠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南方民歌,该歌曲旋律优美婉转、歌词含蓄委婉、结构短小精悍。通过田野采风笔者还发现博白县当地的客家山歌《高山岭顶有只窝》不仅具有南方民歌的特点,还有“怎么说就怎么唱”的特点。当地的农民以他们的语言——客家方言的音调为旋律走向,即编即唱,不同字音不同旋律,不存在曲调填词之说,完美地体现出语言和旋律之间密切的关系。 如果学生能从自己的母语去体验、理解这一音乐文化,笔者想教学效果会比教唱教材中以浙江方言演唱的《对鸟》要好得多。既然《世上哪见树缠藤》《高山岭顶有只窝》具有地方特色,又与教学目标相符,还能从学生熟悉的方言出发降低鉴赏难度,笔者考虑把这两首本地民歌引进课堂。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以《弥渡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入了广西本地民歌《世上哪见树缠藤》和《高山岭顶有只窝》,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二)从音响“辨识度”入手,由浅入深感知音乐 “辨识度”源于音乐中音色的独特性,也指辨别认识的程度。《弥渡山歌》属于山歌体裁,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极具“辨识度”。于是,笔者以山歌特有的引腔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你觉得歌曲的哪一部分更富有山歌的气息?其有什么特点?”引腔在歌曲中特别突出,极易辨认,所以学生一听作品就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引腔有什么特点时,笔者根据其可感可知的音响特点来引导学生。学生能轻易、准确地答出引腔具有“高、长、亮”的音响特点,而这也恰恰是山歌的主要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激发出来。趁着学生探究欲上涨时,笔者向学生列举了几首带有引腔的山歌,并让学生思考“引腔为什么普遍存在于山歌中?”,从而使学生了解引腔是由山地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极具辨识度的引腔入手,了解山歌、认识山歌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实现由浅入深的审美感知。 (三)创设情境,快乐地体验音乐 情境教学是通过选用典型案例,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实践的教学过程。情境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带去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启示。《弥渡山歌》是本节课的典型案例,而极具辨识度的引腔更是与众不同,所以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情境:一是创设山坡体验引腔的情境,把教学楼当作山坡,让学生唱引腔,把声音传到对面“山坡”(对面楼体)来体验山歌演唱“长、高、亮”的特点,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引腔具有传递信息、吸引对方、酝酿情绪的作用。二是创设野外情境,让学生体验山歌演唱。在学生聆听、模唱歌曲之后,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学生站在A山上,B组学生站在B山上,A、B组学生相对而唱,让他们获得在山中唱歌的体验。先是A组对着B组唱,B组根据速度轻轻拍手做律动,教师弹E调、中速的伴奏。A组唱完后笔者问B组学生:A组同学所唱的歌曲是山歌风格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接着笔者请B组把歌曲传到A山上,并唱出山歌味道。为了能让A组学生听到,B组学生以在山间唱歌的场景来模拟演唱,教师以稍快的速度弹G调,A组学生拍手律动。唱完后提问A组学生:“B组同学唱的有山歌味道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歌曲风格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快乐、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初步掌握歌曲的艺术表现,也从中得到山歌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高亢嘹亮风格的启迪。 (四)深层教学,理性认识音乐文化 乐谱是人们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音乐课堂不仅要将符号还原为音响,还要挖掘和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核,是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根本起点,也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本课的深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上。让学生鉴赏《弥渡山歌》,通过聆听,初步获得审美感知;通过演唱体验,了解音樂要素对歌曲情绪的影响,了解歌曲内涵,掌握音乐表现;通过探究思考,了解地理环境、人物性格、语言特点等对歌曲风格形成的影响。让学生从认识作品的表面形式到了解作品的内涵思想再到掌握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实现了深度教学。单单鉴赏一首作品还不能印证南方民歌的普遍特征,所以笔者还实施了广度教学,加入了《世上哪见树缠藤》和《高山岭顶有只窝》两首作品。让学生通过鉴赏分析三首作品归纳总结得出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还从地理、文学、民俗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山歌形成地域风格的因素,因而实现了关联教学。在对《弥渡山歌》进行深度教学之后,学生便掌握了鉴赏分析歌曲的方法与能力,还能举一反三对其后两首歌曲进行分析,不仅落实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音乐学科素养,还促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音乐鉴赏课跟义务阶段音乐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的。探究式学习是高中生获取新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笔者以“异质同组”为原则全班分成四组,对“为什么南方民歌会有这样的风格特征?”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到各组进行指导,最后学生以代表回答问题的方式分享探究成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歌曲形成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原因,还培养了合作、创造、执行等能力,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安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责任编辑? ? 柳? ?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