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清朝甲午战败原因再论
范文

    张斯元 甘桂琴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史学界公认的政治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等宏观原 因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具体的原因:清政府内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导致在战争的预判和准备上,采取的应对措 施上,选择将帅上都出现了重大失误,使得清军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统一的作战策略;再加上整个国家军工 制造业薄弱、清军中上层作战思想落后、教育改革的局限性等,都是造成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甲午战争;军工业;作战思想;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133-03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重要战役。战 后日本利用一系列战争赔款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 积累。清朝的战败,使洋务运动多年来的成果受到严重 摧毁,大量的赔款和战争损失使得国力日渐衰弱。导致 清朝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 术的落后是两大原因,这是学界的共识。具体分析这场战 争,其失败的原因除了上述两大原因外,本文认为还有一 些重要的原因,拟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早在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内 部就存在着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后党两大势力的斗争,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随 着甲午战争的爆发,两党的矛盾逐渐升级。在对于战争 预判及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将帅的选择等方面,两党 存在的分歧尤为明显。

(一)战争的预判及准备上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期,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代表 的主战派就察觉到了日本的侵略企图,并强调及早地做 好战争准备以应对日本的入侵。早在日本第一次递交“绝 交书”后,光绪皇帝甚为愤怒,斥责枢府之无能。并下令 翁同龢与李鸿章一同参加枢府议会,其目的就是及早地

应对日本接下来的举措,也更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积极备 战思想得到落实。而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前,集军事、外交 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作为北洋舰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对 日本的企图有所觉察,并道出:“倭之蓄谋与中国为难并 非一日”。[1]61??但他低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军事实力, 断定日军忌惮北洋海军的实力不敢轻易冒犯。正是出于 李鸿章轻敌和消极备战的保守思想,在战争爆发前没能 做好相应的准备,贻误了战机,导致在战争爆发后清军只 能仓促应战,慌乱中节节败退。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上

在日军刚入侵朝鲜之后,光绪帝便积极备战。认为 应当快速调动部队前往朝鲜增援,趁日本立足未稳之时 先发制人。而李鸿章则认为应当坚守阵地并电令平壤守 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2]16??慈禧太后虽然在战争初 期主战,但其中也不乏包含着对日本的轻视与不屑,其思 想还是“以战促和”。随着战事的升级和清军的退败,其 求和的思想也逐渐表露出来。为防止战争事态进一步扩 大,慈禧太后便向李鸿章传达旨意,令其联络俄国等西方 列强,并许诺其在朝鲜拥有一定的利益,让俄国向日本施 加压力进行调解。但主战派代表翁同龢却强烈反对并上 疏:“力言俄不能拒,亦不可联,总以我兵能胜倭为主,勿盼外援而疏本务”[3]71。主张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掌 握战争的主动权。但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顽固派 面前,帝党的主战策略终究没有坚持下来。帝后两党的 战和之争最终以后党主和而告终。

(三)选择将帅方面

帝党对于将帅的选择上并无私心,只希望选出的将 帅可以堪当大任。在对于启用淮系将领刘铭传任帅的问 题上就能看出帝党的态度。刘铭传虽属于后党李鸿章派 系的淮系将领,但其作战指挥能力有目共睹,是不可多得 的帅才。为此同为帝党的张謇,特意向翁同龢致信表示: “湘北帮办南洋,淮北帮办北洋,取其目前将士一气,亦可 统游艺之师。”[4]??虽然刘铭传几经推辞最终没有任职,但 是帝党所表现出来的大敌当前,一致对外的大局意识还 是值得称赞的。而后党则任人唯亲,只考虑对自身是否 有益,不顾其才能功绩。尤其体现在李鸿章为确保叶志 超在朝鲜军中的地位,对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功绩的鼓 吹。如:“六月二十七成欢之战,顷探实倭兵将死亡确有 三千内外。”[4]??而实际上“成欢之战”叶志超部死伤两 百多人,而日军仅死伤八十余人。

諸如上述种种问题,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得清政 府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统一的作战策略。

二、军工制造业的落后

甲午战争中还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的 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制造业十分薄弱。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以及镇压国内的 武装起义和预防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以李鸿章、左宗 棠、张之洞、曾国藩、奕?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了一 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并在地方 上创办了一批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 内军械所”等近代军工企业,以加强本国的军工制造业 能力。但由于缺乏投资,管理松散,设备陈旧,产能低下 等原因,根本满足不了装备一支近代化军队的需要。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整个清军也只有李鸿章的“淮 系军队”装备了大规模的近代化武器,而其他如“湘 军”“八旗军”“绿营”等军队还装备着大量的冷兵器。 就拿近代化武器装备相对齐整的“淮军”来说,也无法 做到完全由国内生产,其一部分武器装备还是通过从国 外订购而来。而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 洋舰队中,25 艘水面舰艇里只有 4 艘小型运输舰艇为 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名义上是自行建造, 但实际上“一切钢铁料件,皆由西洋订购。”[5]??由此可 知,几乎所有作战舰艇都是由外国订购得来,更谈不上自 行生产。不仅在大型主战装备的建造上不能胜任,连与 之相配套的弹药在供给数量和生产质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在弹药的供应数量上,从时任清政府总税务司赫德 在写给金登干的信中就可以体会到:“北洋海军的克虏伯 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 ! 汉纳根已受命办 理北洋防务催办弹药,天津兵工厂于十日前就已收到他 所发的赶造子弹命令,但迄今仍一无举动 ! 他想要凑集 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 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恐怕他永远没有到手的希望 了”! [6]55??如果失去了弹药的供应,即使吨位再大的水 面舰艇,杀伤力再大的火炮也如同一堆废铜烂铁,毫无还 手之力。在弹药的质量方面,由于北洋舰队所装备的弹 药参差不齐,存在着弹药与炮筒规格不符,炸膛,以及炮 弹击穿敌方舰艇却没发生爆炸等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大 大削弱了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正如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 堃所言:“大东沟之败,非药弹不足,乃器之不利也。”[7]

三、作战思想落后

甲午战争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近代化战争,这不仅是 一场近代化武器装备的对决,更是一次近代化作战理念 的交锋。而当时清朝的作战思想,尤其是对海防建设,海 上作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虽然早在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将领林则徐就清醒地认识到, 西方列强正是靠着强大的海上实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但无奈“议军务者,皆曰不可攻其所长,故不与水战,专 守于陆。”[8]?这种“主陆轻海”的防务思想一直持续到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军侵台后才得以转变。但对于采取 何种措施才能有效加强海防,清政府还没有制订出一套 有效的方案。只是单纯地认为组建一支所谓的强大的海 上舰队就能够对敌人形成威慑。海上防御还是以炮台和 舰队相结合的近海防御为主,且认为只需保持对近海水 域的控制即可。还是一种单一的近海防御的作战思想, 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海防建 设、海上作战是一种包括情报的搜集、敌情的侦查、远海 巡逻、海陆协同、后勤补给供应、舰队之间的联合调度、以 及科学合理的指挥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作战体系。

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就合理地运用了海陆联合作战 的思想。通过事前对地形的侦查,制定相应的作战方案, 选择出合理的登陆地点,通过海军的掩护顺利完成其兵 力的运输和登陆。再通过地面作战来牵制清军注意力, 为其准备海上作战争取时间。海陆联合作战的关键是取 得制海权。而制海权的获得需要各个军舰的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这极大地依赖于舰队指挥官的作战指挥能力。 在大规模海上作战当中,舰队指挥者的临场指挥能力,以 及根据局势变化和战争走势所做出的合理的应对策略的 应变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而在黄海海战中,清军海上 作战体系的弊端就暴露无遗。由于北洋舰队缺乏大量优

    秀的近代化海军指挥人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系 统及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缺乏近代化海军作战理念。 无论是在舰队航行的合理编排、战斗队形的灵活变换,攻 防转换上,都犯下了许多低级而严重的错误。面对这些 问题,北洋舰队的总指挥官丁汝昌以及各个军舰的指挥 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战思想的保守与落后也是导 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直接原因。

四、教育改革的局限性

由于清朝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使得举国上下都长 期生活在一种封闭的环境当中,无法接触到外界的进步 思想和新鲜事物。且长期以来“科举制”所主导的应试 选拔制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封建保 守的国民思想,势必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随 着西方坚船利炮的不断压迫,领土的不断丧失。越来越 多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只有进 行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近代化 军事指挥人才和近代化工业技术人才。而清朝对教育改 革的滞后与不彻底,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又一因素。

清政府为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对教育进行 适当的改革。虽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对教育实施了一些 改革举措,但也仅限于培养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人才,没 有从根本上做到全面的教育改革。其指导思想还是以“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封建教育思想。而反观同一时期 的日本,同样是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进行对教育 的改革。但是这种教育改革是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主 动发起的,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全面的改革。

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清朝的教育改革在内容上存在较 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初等基础 教育领域实行义务教育,普及国民基本素质。其次,在中 等教育中加强实用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的建设,培养工 业技术人才和教師。在高等学府中培养高科技技术人才 及军事指挥人才。而清政府对教育的改革却没有制定出 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只是应付公事罢了。日本进行教 育改革所采取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农业和工业 化发展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文化程度的提 升。为使改革措施落实,日本明治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 的法令。如为加强初等教育提高入学率,于 1872 年颁布 的《学制》。并规定:“勿须从小学校方面笃力从事”。从 而希望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9]376??为加 强实业教育颁布的《农学校通则》《商业学校通则》,规 定小、中、高三等学校均要开设技术培训课程。日本为了 进行重点大学的建设而颁布的《帝国大学令》,1886 年根据《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 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 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 和应用科学人才。

    

五、结语

甲午战争的爆发虽然已经距今一百余年,但它所产 生的深远影响却从未消失。清朝战败不仅使刚刚崛起的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量的割地和巨额的赔款更是加深 了昔日帝国的极速衰弱。日本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 本政府的扩张政策,军国主义在政治上取得主导权,也为 其后的全面侵华及二战中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埋下伏 笔。清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军工制造业的薄弱、作战 思想的落后、教育的局限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则是导致这 场战争失败的具体的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 二十一世纪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需要我们上 下一心,团结一致。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牢固树立 起爱国意识,忧患意识。习总书记曾说过:“行百里者半 九十”。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凝聚力,绝不松懈,紧紧围绕 在党中央周围,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清 ) 吴汝纶 . 李文忠公全集 ( 奏稿卷 78)[M]. 文海出版社 , 1984.

[2]( 清 ) 吴汝纶 . 李文忠公全集 ( 奏稿卷 17)[M]. 文海出版社 ,

1984.

[3]( 清 ) 翁同龢 . 翁同龢日記 ( 第 33 册 )[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2016.

[4] 戚其章 . 论甲午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 [J]. 山东社会科学 ,

1987(2).

[5] 王楚良 , 施渡桥 . 清政府的战备与甲午战争 [J]. 军事历史研 究 ,1995(1).

[6]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 争 [M]. 中华书局 ,1983.

[7] 苏小东 , 陈美慧 .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后路保障 [J]. 军 事历史研究 ,2005(3).

[8] 戚其章 . 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 [J]. 东岳论丛 ,1996(4). [9] 吕万和 . 简明日本近代史 [M]. 天津出版社 ,1984.

作者简介:张斯元(1994—),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单位为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历史。 甘桂琴(1970—),女,汉族,河南罗山人,喀什 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与 课程论。

    (责任编辑:御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