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政治信仰:国家政治认同的精神支柱
范文

    王志立

    【摘 要】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基于政治环境的浸润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的深度认同和真诚信服,并将其奉为行动的准则。政治信仰具有主观感知的可靠性、精神层面的超越性和思维层面的非逻辑性的基本特征。政治信仰的深刻内涵和基层特征赋予了其强大的政治功能。就现代政治社会而言,政治信仰是影响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国家建设的进程中,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凝聚政治共识,引导中国政治健康发展。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挺进的征途中,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明确目标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国家精神支柱

    【中图分类号】D6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7-0085-04

    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信仰:其中信仰是指人们十分信服和尊重某种宗教或主义,并以此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信仰的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根据人们信仰内容的不同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政治信仰、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等。正如政治学的专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政治属性[1],一个国家社会始终具有自己的政治社会,从而使得人们在日益积累的特定政治文化环境中,无形中自己与政治相关知识与能力得到不断充足,形成独特的政治人格,渐渐由“自然人”转化为“政治人”,甚至于对政治体系、政治观念和政治原则产生深度认同,形成特定的政治信仰。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自己的政治信仰趋于自觉,对国家和社会宣扬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信仰也越来越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政治信仰与国家建设的关系,对党员干部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推进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信仰:国家政治认同的行为准则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提出了政治文化的学术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信仰” [2],它的产生是该民族发展的历史与当前所处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现实背景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然,在阿尔蒙德的阐释中,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涉及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三个基本成分。和其他文化相比来说,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等为维护政治促进政治发展的内容。阿尔蒙德只是简短的将政治文化定位为人们对于和政治权力、权利及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心理反映态度和倾向等,将政治文化分为政治体系文化即“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政治过程文化即“对于政治过程的一系列倾向”和政策文化即“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

    以此为开端,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开始热衷于政治信仰的探讨,甚至还有的对其做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就政治信仰的理解和认识,国内研究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政治合法性说。政治信仰指“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社会价值分配的权威的合法性的信仰” [3]。(2)政治认同说。政治信仰是“关于政治系统、政治观念、政治原则的深度认同” [4]。(3)终极关怀说。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 [5]。(4)政治准则说。政治信仰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 [6]。综合相关论述,普遍认为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活领域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信仰主体在自我体验和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倾向;政治信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公共领域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价值观念的终极体现,是由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最终决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归根结底是对“信仰什么政治学说或政治主张、为什么信仰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如何信仰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等三个关键性问题的科学回答。

    基于此前论述政治信仰是指信仰的主体(政治个体、政治组织)基于政治环境的浸润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的深度认同和真诚信服,并将其奉为行动的指南和准则。就其内容来看,它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倾向等多元复杂要素共同构成的,彼此相辅依存、缺一不可。可见,政治信仰从政治文化的母体中孕育生长的,又进一步丰富了政治文化的内涵,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

    二、政治信仰:国家政治认同的精神纽带

    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政治实践的特点决定了政治信仰的大体形态和基本特征。

    一是政治信仰具有国家政治认同主观感知的可靠性。信仰的主观感知是“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跟限制、也即跟本性与理性之规律相对抗的主观的东西。” [7]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对某种政治学说或政治理想、政治制度的自我体验和心理感知,这种主观性源于信仰主体对未来社会政治形态的内在期许和执着追求。

    二是政治信仰具有国家政治认同精神层面的超越性。政治信仰源于政治实践,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反映。但是,它又超越于生活实践,有著明显的时间向度,而非局限于信仰主体对实实在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的信服和遵循,还包括信仰主体对超越现实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及政治目标的信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政治信仰是人类向历史纵深处延伸和向未来极限处挺进的精神支柱,通过坚信、虔诚、敬仰等精神机制,感召并激励着为之奋斗的人们。

    三是政治信仰具有国家政治认同思维层面的非逻辑性。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在“对超验的追求”中为获取某种“终极关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政治信仰的核心在于让信仰主体确信不疑,还需要引起信仰主体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上的体悟。但是,情感共鸣和意志体悟又不是完全以事实认知和理性判断为基础,其间难免掺杂着非理性的成分,而这却是形成政治信仰的根本。也就是说,在信仰主体对政治学说或政治主张产生“真实无伪”的感觉当中,必然融入悟性的情感,在其推动下形成的智性判断和理性行为也就带有明显的非逻辑性特征。

    三、政治信仰:国家政治认同的强大政治功能

    从信仰群体角度而言,政治信仰对社会政治发展和国家政治稳定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是政治信仰具有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功能。政治合法性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它来自于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公认准则的同意、支持和认同。一旦社会成员内心深处对所属政治系统产生了情感归属感,信服并自觉遵从政治系统的结构和体制以及在既定范围内有权使用政治权威,就会自愿地拥护政党及其组建起来的政府,相反,若政治合法性资源严重稀缺,政治运作依靠暴力维持,则会增添暴动和内乱,甚至直接危及到政权的存在。

    二是政治信仰具有中华民族力量的凝聚功能。有坚定政治信仰的民族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政府倡导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成为一个民族的政治信仰时,就会得到更多民众的高度认可和深度信服,并以之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继而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和凝聚促动作用,将游离于民族共同体之外的成员吸引过来,凝聚成为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政治信仰具有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功能。政治稳定取决于政府对公民政治、经济等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与良好的政治制度、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平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更与社会成员对现行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价值分配体制等重大问题的自觉选择与深度认同紧密相联。就社会个体角度而言,政治信仰制约着信仰主体的政治观念,规范、引导着信仰主体的政治行为。

    四、以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促进国家政治认同

    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党需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共同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为国家建设提供根本的精神动力。

    一是以坚定政治信仰凝聚政治共识,引导中国政治生态健康发展。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价值和文化往往都是多样化的,“政治共识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撑”[8],这也是全体人民所能够沟通合作、共同奋斗的前提基础。多元化的民主社会所追求的政治共识是指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可以在面对重大的与政治生活领域有关的问题时候,可以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中,秉持继续良好交流合作的态度,但这些都需要在由党的领导下,保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广泛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政治认识有效转变为社会所共同认同的政治共识。因此,在当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关键时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因为只有这样做,党才能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群众参与政治活动和建设,达成高度发展的政治共识。

    二是以坚定政治信仰汇聚精神力量,推动国家迈向繁荣富强。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不断奋斗迈步前进,而且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能够前仆后继的去奋斗拼搏,就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为解放民族而奋斗的革命战争年代,也正是无数人士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从而能够不顾自身的投入到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拼搏、奔腾不息、浩瀚壮阔的洪流当中,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美好的今天;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正是人们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使得人们能够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了大部分人民的小康社会,并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的是,虽然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凭借着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也达到了了发达水平,但在广大的中西部边远偏僻地区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并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真正实现生活富裕,国家繁荣富强,就必须借助全体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奋斗协调一致,而不是少部分人的力量。所以,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注重基础问题,使得人们的力量可以充分发挥,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是以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文化自信,促进国家软实力稳步提升。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坚持生存就在于其不断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也是关于这个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更是在全球化发展中用以识别国家身份的名片。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自信,思想上就会显得十分贫瘠荒芜;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会随时面临着倾覆灭亡危险。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筑牢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要想筑牢文化自信,首先应当在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虽然它只是一种政治信仰,更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化,但是它在中国的发展中结合中国实际与传统文化发生了融合,找到了自己生长发展的土壤,引起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更何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9]。因此,以坚定政治信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夯实国家软实力的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在世界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四是以坚定政治信仰明确目标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立和发展根基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其就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目的和责任,并始终以此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从建立新中国开始到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的今天就足以见证这一切,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良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40年的发展成果,更使得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12年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0]。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共同努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领导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政治信仰就像前行道路上的指引灯光,能够指引人们向着目的不断前进。在我国,具有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人,会不断向着民族复兴目的前进从而努力拼搏不断奋斗。而且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可以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疑问,鉴定思想立场,厘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和我国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 ? ? 务印书馆,2008.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 ? ? ?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 ? ?2007.

    [3]王宏强.政治信仰:概念、結构和过程[J].学术探 ? ? 索,2006,(3).

    [4]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 ? 出版社,1998.

    [5]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M].杭 ?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井中雪.论政治信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 ? (5).

    [7][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 ? ? ? 京: 商务印书馆,1984.

    [8]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 ? ?1998.

    [9]郑青原.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 ? 制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01版),2010-10-27.

    [10]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 ? ? 会主义研究,2015,(1).

    [责任编辑:马雅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