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意”的著作权保护
范文

    摘 要 “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产品的创新性相对其他产业的创新性要求更高,然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以及对“思想表达二分原则”的实践,“创意”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内,随着创意产业的壮大以及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保护创意的立法缺失已对创意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行业为例,分析网络游戏作品的创意保护问题。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著作权 思想表达二分法

    作者简介:王悦玥,南开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標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69

    一、“创意产业”、“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一)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二)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的计算机作为处理终端,客户端软件作为信息交互窗口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基于浏览器的网页游戏,即页游。以及基于客户端的端游。基于手机端的“手游网游”也是网络游戏的一种。

    本文主要以“网络游戏”为对象(本文中的“游戏”特指“网络游戏”),探讨网络游戏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二、创意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一)游戏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法律问题

    当下游戏行业中竞争的不再仅是“技术”,“创意”成为了游戏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量“同款”游戏充斥着网游市场,导致玩家无法分辨,名称、人设、甚至主题相似仅仅出品者不同的游戏互相争夺着市场,抄袭现象十分严重。游戏间的抄袭很容易通过《著作权法》进行规制,游戏的“策划案”、“游戏demo”的创意却很难进行保护。对创意的模仿性实施会导致创意本身所蕴含的商业价值迅速消退,这也是创意容易被侵权的根本原因。

    (二)从“策划案、demo”到“网游”是否侵犯了著作权

    从目前学界对“创意是否应该被保护”这一问题的研究上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根据“思想表达二分原则”,创意不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另一种观点是,作为一种“被充分描述的思想”,“创意”介于纯精神的构思和已经具备完备的表现形式的作品之间,应该得到保护。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被抄袭的作品性质、使用了“抄袭的创意”的作品性质、“创意”的内容这三点来判断抄袭游戏策划案或者游戏demo中的创意是否侵犯了创意设计者的著作权。

    1.“被抄袭创意作品”的性质

    设计游戏策划案以及游戏demo都是进行游戏开发之前的必要工作。

    根据思想表达二分原则,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而不是作品的思想、思路、构思、原则等主观性较强的东西。“游戏策划案”作为“文字作品”,游戏demo作为影视作品或电脑程序也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对策划案或者对demo进行复制、抄袭是侵权行为,但是,将策划案和demo的游戏创意,即策划案的内容制作成游戏却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规制,例如北京世熙公司诉北京搜狐公司“面罩”节目侵权案最终败诉。法院给出的判决理由也是因为“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

    和上文提到的“游戏间的抄袭”不同,游戏间的抄袭是对“游戏成品”的抄袭,只要原告有证据指出抄袭,那么就有足够大的胜诉几率,例如2016年发生的“网易诉《神武》侵权案”,《神武》游戏抄袭了《梦幻西游》游戏中的具有相当数量的核心游戏元素,构成了著作权侵权,然而对还未成为“游戏”的策划案及demo中创意的抄袭几乎无法保护。

    在游戏策划案及demo作者将其策划向游戏公司进行展示时,游戏公司完全可以在不经过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将这些游戏核心元素进行剽窃,制作成自己的游戏作品。

    2.“创意抄袭作品”的性质

    第一,创意抄袭者制作出的游戏可能和被抄袭者策划案中所体现的游戏并不相同,因为创意抄袭者完全可以将被抄袭者在策划书或者demo中的元素进行发展或者是“改编”。这种做法和“演绎作品”非常的相似,演绎作品要获得版权保护,需要同基础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与从“小说”改编成“电影”这种情况相似,游戏策划案以及游戏demo作为独立的作品,被“改编”为游戏,是否也可以看做是“演绎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对被抄袭者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被抄袭者仍然仅拥有其策划书或者demo的著作权,而不是其“创意”的著作权,因此也无法对“创意”进行保护。

    第二,策划案中包含的除了游戏情节还有场景设置、人设以及道具,相对于“游戏情节”,这几种元素多以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更加具体清晰,这些元素本身可以构成美术作品,那么在作者只提供了纸质策划案的前提下,将策划案中的元素变成网游,就是非法“数字化”的问题。在“数字化作品”是否受版权保护这一问题上,学界有观点认为,如果合法实施作品数字化行为的主体不仅对原作品进行了数字化转换,而且在这种转换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些创造性劳动,则享有版权。这种情况下,应该被认为实施了具有创造性劳动成分的行为,应享有部分版权权利。

    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实施数字化行为的人是否增加了独创性劳动,未经过原作者的同意就将其作品数字化并发表就是一种侵权行为。如果考虑实施者是否加入了独创性劳动,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特有性质,即使程序代码并不相同,但是表现相似的图片、动画、动作等也是有可能的,那么如果认为不同的代码是区分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因素,那么就存在同一图片有着不同的著作权人的情况,这和临摹作品相似,临摹者只是做到将其作品与被临摹作品高度相似,相当于对原作的简单复制,并不因为其创作手法与原作者不同就给予其作品著作权。

    其次,作为“网络作品”将,这些游戏元素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对于一部游戏来说,游戏的场景、人设、道具都是一个游戏是否受到欢迎的影响因素,为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将其设计的作品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无疑是不合法的。

    3.“被抄袭创意”的内容

    被抄袭的创意实际上是已经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而表达的方式就是游戏策划案以及游戏demo,游戏策划案中的游戏情节设计、游戏人设、场景甚至是音乐都应该是对具体表达形式所体现出的“具体内容”的抄袭。根据思想表达原则,即使创意已经被表达出来,但是受到保护客体的仅仅是“表达”而不是“创意”,但实际上对双方有用的并不是“表达”而是“包含创意的内容”也就是“可表达的创意”这种“可表达的创意”完全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无论是通过策划案还是通过demo反应游戏作者对游戏的核心元素的设计,将其列入“思想”的范畴,是不妥当的,这些元素应该受到保护。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著作权人的利益,然而从上述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对该原则的实践结果实际上是与立法目相悖的,著作权人的利益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使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不担任何的后果。

    三、游戏创意的法律保护

    (一)国外对创意的保护方式

    最早的创意法律保护案例发生在英国。在1849年的Prince Albert诉Starnge一案中,英格兰衡平法院即判决认为,依据衡平法,一个人对其创意拥有财产权。

    美国法学界基于创意法律保护的权利基础,用过财产法、合同法、准合同法、商业秘密或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等不同方式保护创意。

    在美国,许多州的普通法都承认,一个人对其新颖的、尚未公开的创意享有利益,即使其已与人秘密分享了该创意。即使某一创意不能成为排他性财产权的客体,但其披露可能使接受者获得重大好处,其披露就有可能成为支付报酬允诺之对价。

    在Metro-Goldwyn-Mayer.Inc诉American Honda Motor Co.Inc案中,原告指控被告的商业广告中的场景侵犯了原告对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享有的著作权。最终,法院授予了原告对存在于大多数现代电影中的“充满高科技的、扣人心弦的飞车追逐”一种垄断性的权利。在事实上,几乎确定地赋予了原告对“令人炫目的、快速的飞机、汽车追逐”场景这一“思想”要素享有著作权。

    (二)对于“创意保护”的立法建议

    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创意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抽象的、不体的、不能被他人复制带来价值的无需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具有一定的具体性、新颖性的创意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国内学者经常使用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等概念判断“具体性”。其中,可操作性是指该创意应是各个环节连续性较高,具有完整的思路,并且该思路无须再经过长时间的论证或修改过程就能够有效的付诸实施,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某些部分需要进行仅限于局部而不影响创意整体内容的调整或修改,这些都是一个完整的策划案和demo所必须具备的。美国大多数法院认同这一标准。

    对于“游戏元素”中的一些特殊的元素例如“人设”、“场景设置”等美术元素,本身就可以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对于其他的游戏创意构成部分例如描述性创意,只要满足新颖性具体性就应该对其进行保护。

    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的原因是防止作者对“思想”的垄断从而鼓励其他作者进行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保护创意与这一立法目的并不冲突,正如前文所述,“创意”和“思想”本身就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游戏策划案,整个策划案的内容就是一个“创意”,保护的实际上是策划案的内容防止其被他人在未经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其他的形式加以表达。换言之,对创意的表达既不是对“创意表达形式”的保护,而是对这种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具体的、可复制、可操作的内容”进行保护,作者可以通过各种表达形式对某一个创意内容进行表达,正如前文所论述的,对于“创意”而言,具有价值的是“策划案的内容”而不是“策划案的表达形式”。

    对于创意著作权的保护,国外普遍承认“创意备案”,例如《ICES000国际信用监督体系创意备案与保护规则》,这种方式对保护创意有一定的作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推行“創意信封”登记备案制度。深圳市在2007年出台的《深圳市平面设计作品版权保护办法》第5条规定:“平面设计作品的实质部分,即平面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受法律保护。判定作品抄袭的一个重要的要件是“接触”,对于“创意”来说,也应如此,从这个角度看,通过著作权法对创意进行保护能够很好的防止侵权人通过被侵权人向其展示策划案而盗取其创意。

    四、总结

    本文以网游策划案和游戏demo为例论证了为什么抄袭“创意”也是侵权行为,并且分析了保护“创意”与“思想表达二分原则”并不存在冲突,通过国外立法及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的实践对保护方式进行了探讨,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业”,不加强对创意的保护必定会影响大众提出新创意的积极性,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相信在未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国的著作权法会日趋完善,对创意的保护也将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88.

    [2]贾晓燕、封延会.论创意的法律保护.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张娴.创意的著作权保护.法制与社会.2008(31).

    [4]李贵凡、王宏.数字化作品版权问题的法律探讨.情报杂志.2002(4).

    [5]Desny v.Wilder,46Cal.Zd715,299P.Zd257(196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