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探析
范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内涵,分析了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与挑战,依据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征和理论支撑,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要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让核心价值观在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仓库和监管测评系统;健全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据反馈分析制度。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大学生成为新技术的拥戴者,他们是大数据的“先锋主力军”,大学生在数据库、Web、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留下的数据是我们针对高校学子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重要宝贵资料。大数据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它的核心功能是预测,大数据能预测人的思想规律和发展趋势,大数据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将大数据为我所用,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思想动态规律,在此意义上,掌握大数据技术在争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将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制高点。鉴于此,本文将从大数据的视角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做一深度探析,期望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防范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开启“大数据”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大门”有启发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内涵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刷屏、扫码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高科技含量让社会生活变得智能化,数字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发生着解构、重构、再构的双向生成、交互循环的互动关系。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

    1、大数据的内涵

    世界知名智库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认为: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1]“大数据在根本上是数据分析的前沿科学,创立全新的量化研究的系统知识和方法,包括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理论和大数据应用”。[2]从这两句定义我们可以判断,大数据的本质就是众多数据的集合,数据成为调研的对象,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利用,从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对研究客体进行预测。大数据具有4个典型的特征,即通常说的4个V——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3]Volume表示大数据的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表示大数据的类型复杂;Velocity表示数据处理速度快;Value表示数据潜在价值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大数据建设,相继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我们可以预见大数据正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高速引擎,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动力,大数据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内涵

    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内涵,是指将大数据的技术、理念、方法运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科学地将数据与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归类,将大数据高效、科学地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育人机制。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化、信息化、便捷化和精准化。大数据是一项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大数据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研究,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发掘其中的客观价值规律,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合目的性与和合工具性的统一。

    二、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与挑战

    1、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1)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具性价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里“器”指的是大数据,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充分发挥“器”的“工具性价值”,把大数据的特征、变化规律与高校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开展培育工作。“价值在哲学中是属于关系范畴的概念,即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一致性,或者说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4]在这里,主体是指大数据,客体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本文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为大数据利用其智能、可视化、匹配、反馈、整体性的特点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方法论的指导。

    智能时代,大数据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很多国家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例如,美国政府将大数据比作“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新标准,战略竞争的焦点。一般而言,数据量越大,数据包含的信息就越多,反映的对象就越全面客观,数据的潜在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改变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统工作方式。过去,大学生价值培育工作主要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访谈、调研等形式进行,这种传统的工作形式一来琐碎,二来工作体量大,统计数据不精确,难以全面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而大数据能客观、全面、整体的反映客体对象的功能,剛好避免了这种缺陷,大学生们在网络载体上形成的海量数据体都会被转化成有用信息加以保存,并由相关专业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能使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的放矢。

    (2)大数据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思维变革。“大数据的思维变革是科学范式从简单性科学走向复杂性科学的反映,而大数据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复杂性思维。”[5]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教师的学术视野,他们发现将大数据为我所用,能更好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中找到视界融合。过去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维较为狭隘,主要依靠传统的、一定范围内的小样本问卷调查报告来预测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既不能精确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和践行的能力,也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因此,借助大数据这一科技利剑能有效弥补过去思政工作的不足,补足短板,打破传统单一的工作思维模式,依靠数据分析,从分析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从“大”处着眼,发挥跨学科、跨时段,跨地域的跨界功能,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立足“大思政”,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大数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1)数据安全性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但是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例如,微信地理位置的定位功能、朋友圈个人情绪状态,很容易被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难以获得保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没做到位,其数据安全同样受到挑战。鉴于此,必须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数据反馈机制,建立校园网络警察制度,对可疑数据进行追踪测评、监管。

    (2)专业数据分析技术人才缺乏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阵地,掌握大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还是匮乏的。高校除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外,其他专业老师尤其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因学科限制,在数据这一领域要学习的空间还很大。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计算机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正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转变思路,熟练掌握各种大数据搜集、筛选、处理和分析技术,争取第一时间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反馈给从事大学生核心價值观培育的相关人员。

    (3)数据管理和存储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高校数据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结构化的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并且非结构化数据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结构化数据,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降低了数据分析的效率,影响了数据的实效性,数据结构复杂化给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同时,大学生在物联网、Web、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这些数据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如何共享这部分数据,删除重复数据,降低数据库管理和存储的成本,考验着高校数据存储技术。

    大数据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预测,比如:谷歌曾利用大数据预测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大数据公司Palantir为美国政府追踪本·拉登提供了准确情报。但在现实中,也曾出现过大数据预测不准的案例,如何提高数据预测分析的准确性?高校教师必须密切与学生沟通,及时更新数据,努力做到精准预测,并运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去解决问题,同时把问题解决的情况与大数据预测、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这一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离不开高端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支持。

    (4)对高校传统媒介载体造成冲击。大数据时代各种数字杂志、数字报刊、数字网络已经挤压了传统纸质媒介的生存空间,很多大学生已经基本不看报纸了。报纸新闻从发布的速度、深度、新颖度等方面已经不及数字化的媒介了,高校主办的纸版校报和传统校园广播和宣传栏吸引不了多少学生了,高校传统思想宣传方式受到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征

    1、智能化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宣告了人类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大数据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匹配和反馈,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呈现灵活、信息化的特点。目前,大数据最智能的地方体现在它的人脸识别技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进行考勤打卡,这种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作弊,出现替考、替学的不良现象,严肃高校的学风建设。

    2、可视化

    所谓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可视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和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形象展示。例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学习平台留下的数据进行收集、提炼和可视化处理,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以准确预测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当前,可视化的软件系统和操作平台包括有SPSS,SAS,R和Python,TableauKNIME,水晶易表,Modeler,Cytoscape,Alteryx,D3和Echart.js,等等。

    3、整体性与多样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来自于物联网、移动网络、社交网络等各个领域,不仅量大,而且种类繁多。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数据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的数据通常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非结构化的数据以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网页等形式表现出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能从整体上对大量的人和物的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筛选、储存,并依据音频、图像识别真伪,判断说话者的情绪。同时,有关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数据在实践运用中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可以依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形成不同的数据,因而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数据是海量多样化的。这些数据能在坚持客观、公正、准确的前提下,做到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开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4、虚拟性与现实性

    网络是大数据形成的数据信息的载体,而虚拟性是互联网的特性之一,因此,大数据包含了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信息,这些非真实性的信息一般以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和存在形式,其存在形式以一种符号在场的方式表现出来,大数据的虚拟性决定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虚拟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虚拟性的方法达到在假象中去伪存真的目的。并且,大数据作为符号在场的存在向现实延伸,数据信息由虚拟社会向现实社会拓展,网络上的数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创造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实施主体和对象也是现实和具体的人,这决定其培育方法必须立足生活世界,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四、大数据运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支撑

    1、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发展规律的反映。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通过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其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实践。这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6]大数据的出现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创作空间,我们通过分析大数据的功能和特点,发现大数据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和用途,作为一种智能化的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2、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契合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客体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具体表现为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大数据技术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具备了智能时代所需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科技精英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反映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新需求,符合受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现实中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支持。

    五、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1、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让核心价值观在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冲击,不同的价值观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侵蚀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混淆青年学子的道德价值取向,为此,我们必须立足高校通过云课堂教学和网络社会实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将高校师生培育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夺取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为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基础。具体操作思路是: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在网络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归类、统计、管理、分析和预测,改变实证研究中取样难、预测难、调控和实施难等系列问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培育中的重难点问题,改变工作思维方式,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提高培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掌握培育的客观规律,实现“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云课堂教学、数字校园文化、网络社会实践和校园大数据监管测评四个主要环节,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1)开发云课堂教学。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不懂电脑,不懂云计算,无异于新时代的“文盲”。作为社会高级文化单位的高校教师群体,要有超强的大数据意识,必须善于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技术,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便利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平台,我们必须联合网络学院、软件学院、电教中心等部门,合力开发公共理论课云课堂教学资源(概论、原理、基础、近现代史)。

    (2)建设数字校园文化,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高校的育人功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和根,它是人类经过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血脉相承而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国家、社会,公民建设和培育的重大价值问题,是凝聚国人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同时,它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辩证的批判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的吸收了二者的精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转化和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和阐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

    数字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导向,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一,它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践行能力有巨大的帮助作用。数字时代的大学生,对新技术的热衷追捧程度,远远超过了老师,思政教师要有后现代意识,丰富高校数字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师生网络互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充实高校数字校园文化的内涵。

    (3)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践行网络社会实践。主体性相对于客体性而言,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本质规定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性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在培育活动中体现和发展的,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主体性是植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

    主导性是相对于多样性而言,是指主流性和指向性。大数据的时代,网络数据信息杂乱无序,很容易误导莘莘学子,造成思想混乱,价值杂芜,危及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去占领信息网络阵地。在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前提下,努力践行网络社会实践。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网络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将学生社团活动,由传统的线下转为线上,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网络实踐活动有微公益、微环保、微志愿、微慈善,等等。这些网络实践活动,形式活泼、新颖,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又能达到育人目的。

    2、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仓库和监管测评系统

    数据仓库之父W.H.Inmon给出数据仓库的定义为:“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着时间变化的、稳定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具有面向主题、集成、数据仓库不可更新性、随时间而变化是数据仓库的显著特点。我们可以借鉴数据仓库这一平台,构建面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题的数据仓库。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的主体和趋势,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做预测和分析。同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仓库的数据源是经过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抽取、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筛选和整合才得到,从而达到关于整个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匹配一致的全局信息。

    为提高数据预测分析的准确性,思政教师必须密切与学生沟通,熟练掌握大数据的关联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和量化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及时更新数据,努力挖掘数据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找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努力做到精准预测,并运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去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状况与大数据的预测、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规划。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大学生所关注热点的复杂和多变性,需要借助大数据的预测,将其转化为系统化、协同性的预警机制,发现不良苗头,做到早采集、早分析、早预报和早防范,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预警研判机制。

    3、健全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据反馈分析制度

    数据与信息是有区别的,对平台上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探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控和干预突发事件,化解危机,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分析的目的之一。核心价值观大数据分析与传统数据分析是不同的,传统数据分析是抽取很小的数据集,对整个数据进行预测和判断,以小样本为基础,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这当中难免会出现误差,预测不精准。高校专业数据分析人员依据数据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特点,对整个数据全集直接进行存储和管理分析,获取大学生的有效信息。由于网络上的数据是海量的,数据具有实效性,大数据边采集、边分析,保证数据的实时性的功能,有效避免了传统数据分析不准确的缺陷。健全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据反馈分析制度,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分析外,还可以根据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求,完善非结构化复杂数据分析,例如:对文本、Web数据、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地理空间、社交网络数据、移动数据等进行实施预测,挖掘分析。当然,随着科技进步,还有可视化技术的出现,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充分运用可视化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据反馈分析制度,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坐标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用得不好会变成“潘多拉魔盒”,我们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践行,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美〕比尔·弗兰克斯.驾驭大数据.黄海等译[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

    [2] 刘建明.“大数据时代”的奇幻虚构[j].西部学刊,2013.

    [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08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數据)

    [4] 胡纯华.新媒介环境下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学理论,2015.10.

    [5] 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6]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52页.

    [7]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07(6).

    【作者简介】

    胡纯华(1977—),女,汉族,湖南宜章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