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
范文 | 张锐 没有一对父子能像沃森父子那样用庞大的科技能量创造出流芳百世的商业传奇;没有一对父子能像沃森父子那样用浩瀚的科技产品迭代出装点尘世的斑斓色彩;没有一对父子能像沃森父子那样用执着的科技热情传承出泽被后世的智慧精神。机械制表机、真空管计算机、个人电脑……,那些似曾相识却又耳熟能详的产品诠释着沃森家族的卓尔不凡;硬盘驱动器、关系数据库、随机存取存储芯片……,那些高雅显贵却又接着地气的物态渲染着沃森家族的卓著伟岸;深蓝、沃森、智慧地球……,那些如雷贯耳却又魅力十足的称呼拱卫着沃森家族的卓绝群伦。 从销售起跑 托马斯·约翰·沃森的父亲是一位从苏格兰逃亡到美国去寻找“美国梦”的欧洲移民,不过,像许多来到美国的欧洲寻梦人一样,那种淘金般的财富梦想并未在当时的移民一代人身上得以实现,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也是传至第二代才将孜孜以求的美梦划圆,沃森家族就属于这种类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些欧洲移民抵达美国后都分流到了当地的农村而不是豪华都市,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满现状并有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同时舍得吃苦和善于抓住机遇也是刻在欧洲移民身上的特定符号。 由于在乡下倚靠伐木和种地为生,在托马斯·约翰·沃森出生的时候,家境依然十分贫穷。也因为父母收入的拮据,17岁时沃森不得不中断了在埃尔米拉商业学校的学业,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自我谋生,随后便在一家五金店找到了一份做销售员的工作。那时,邻居们几乎天天看到一个瘦小身躯的肩膀上扛着缝纫机来回奔波在附近的村庄和小镇上,当然其中遭遇到了多少白眼恐怕连沃森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回忆起这段初入商海的销售经历,沃森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切始于销售,若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 沿街挨门推销缝纫机的营生干了4年,21岁时沃森应招进入到一家名为“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NCR)的企业做销售工作,老板帕特森给他开出了每月400美元的薪水,外加销售提成,一个月下来相比自己推销缝纫机赚到的收入当然多了不少。不过,沃森主动应聘到NCR,除了得到了不错的薪水外,让他趋之若鹜的还是NCR的创始人帕特森,因为帕特森是当时纽约北部地区人气爆棚的“推销天才”,经他之手培养出了很多质朴勤奋的一流青年推销俊才,沃森显然也希望得到帕特森的近身真传。 沃森首先被分配到了NCR下面的一家分公司,在这里他遇到了帕特森的高徒也是该公司的总经理蘭奇,对于沃森的到来,兰奇一开始并不十分地看好,所以动不动就对沃森横挑鼻子竖挑眼,可让兰奇没有想到的是,无论自己怎样冲着沃森大吼大叫,对方不仅不温不怒,反而总是笑脸相迎;而更重要的是,沃森还能在兰奇心情愉快而喜形于色之际,不失时机地向他讨教和学习销售经验,此时的兰奇也是毫无保留地传经授业。几年下来,沃森也变成了江湖老手,每年提交给兰奇的都是大红大红的销售成绩单。而在兰奇的眼中,也看到了沃森是一个可造与可信之才,在自己退休之前,兰奇便顺利地将公司总经理的权杖交到了沃森的手上。那年沃森才25岁。 帕特森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销售奇才,但他的身上却有着致命的“阿克琉斯之踵”——独断专行且生性多疑。一方面帕特森用优厚待遇来换取雇员的忠诚和服从,另一方面他决不能容忍下属的任何违逆与背叛,以致当时的公司总经理查尔摩斯仅仅是忍无可忍对他的指责进行反驳时,帕森特一怒之下便炒了对方鱿鱼。遍访了各个分公司的负责人之后,帕森特挑中了沃森来接替取查尔摩斯,当然此时沃森已经在分公司总经理位置上历练了11年之久,也具备了出任总公司总经理职务的资历与底气。只是沃森非常清楚,伴君如伴虎。作为公司二号人物,自己在疑心丛生的帕森特面前走动肯定不会有安心的日子。 因与果之间其实有着紧密的逻辑循环。帕森特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在查尔摩斯被他驱赶一年后反戈一击,协助纽约州法院以垄断罪起诉了NCR,结果帕特森被判入狱一年,公司的最高管理大权交由沃森代行。无疑,没有帕森特带来的心理压力,沃森在工作上感觉轻松了很多,而更幸运的是,一次外出巡查工作沃森遇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珍妮特,且10个月之后迎来了儿子的降生。然而,就在沃森享受着事业与家庭丰收美满的快乐时刻,出狱的帕特森一口认定沃森趁自己不在公司暗自培植亲信,拉帮结派。辩解无门的沃森于是愤然将一纸辞呈摔到了帕森特的面前。IBM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着动感画面的故事:40岁的沃森走出公司大楼,转身对朋友说:“这里的大楼都是我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创办一个企业,要比这里还要大!”此时,沃森的口袋里揣着一笔5万美元的分手费,一手牵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怀里还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小沃森。 走上起跳的平台 美国建国时在宪法里有这么一条规定:“政府每十年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而1880年正好是一个人口普查年,并且此时在美国经济大跃进的刺激下,欧洲移民仍在源源不断涌来,美国人口呈现继续爆炸式增长,将人口总量家底摸个清楚也就更有必要。不过,要搞清楚人口结构中男女分项数据以及老人与小孩的各自占比和每个年龄段的人口结构状况却并非易事,最终理出个头绪来至少按照当时人工统计法也需要六七年时间。于是,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开张榜招贤纳士,希望有人能够设计出新的统计方法与便捷技术,以加快人口统计进程与提高统计效率。 赫尔曼·霍尔瑞斯是一位不到23岁的年轻小伙,大学毕业来到美国人口统计局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却是第一个站出来揭榜的人。据说,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霍尔瑞斯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设计出了它的第一台基于布卷的计数器,只是当时计数器上还没有用到打孔卡片,每次要提取一小段数据时需要将整个布卷在机器上过一遍。不过,有次霍尔瑞斯坐火车去西部,他发现车上检票员在每人的车票上打孔的图案都不同,一问才知道原来检票员是为了防止逃票,在打孔作废车票时用图案来代表持票人的性别、头发长短、眼睛颜色等信息,这样就算有人偷别人的票的做法就会容易被发现。回到家后,霍尔瑞斯立即决定用打孔卡片来做计数基础,便将计数器重新设计了一番,于是有了提交给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穿孔制表机。 作为一种数据统计机器,穿孔制表机由打孔卡片与读卡机两部分组成,大体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人口统计过程中每人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住址等都写在一张打孔卡片上,然后将卡片放进读卡机,读卡机不仅可以算出总人口数据,还能统计出总人口中的人口性别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按照美国人口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一台穿孔制表机可以承担上500人的工作量,原来人工需要六七年才能完成的分类统计数据制表机则只需一年就全部解决。对此,当时的《科学美国人》杂志还将这个成功案例当作封面故事报道。 接下来霍尔瑞斯的制表机被许多国家政府所采购订购用于本国人口统计,同时制表机也进行了许多的改进,产品开始被一些民营企业所租用,用户也越来越多,霍尔瑞斯便顺理成章地创办了制表机器公司。然而,作为发明家,霍尔瑞斯并不很喜欢过分涉入到商业经营过程,而且由于他只租不卖,企业用来生产计数器的现金流总是很紧张,也就在此时,金融家查尔斯·弗林特来到了他的面前,并建议霍尔瑞斯可以安心地去做研究,经费要多少有多少,条件就是卖掉自己的公司,只做股东而不进行管理。霍尔瑞斯也很乐意地接受了弗林特的建议。 通过贩卖军火起家的弗林特是与摩根财团同时代的资本大佬,不仅在早期通过收购兼并成立了生产考勤钟和打卡机的国际时间记录公司,还运用同样手法建立起了生产磅秤等计量器材的美国计算秤公司,而在购买了霍尔瑞斯的制表机器公司后,弗林特不久便将三家公司整合归并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the Computing-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简称为“CTR”,看得出,“CTR”中的“C”就是英语“Computing”, 后来的IBM作为人类计算机的先驱故事也就由此而来。 话说回去,作为金融家的弗林特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玩得风生水起,但却对实体企业的管理却是一窍不通,更何况他面对的还是一个经由三家企业捏合而成的庞大商业联合体,因此,CTR成立后不仅不赚钱,财务业绩也每况愈下,进退维谷之下弗林特寄希望于能够找到为他打理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此时,正在纽约寻找工作的沃森进入了弗林特的视野,并被聘任为CTR的总经理。 应当说老沃森接手的CTR不仅是一个财务烂摊子,而且不久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紧接着,全球大流感蔓延,美国经济危机引爆,本已风雨飘摇的CTR可谓四面楚歌。但真金不怕火炼。愈是艰难时候愈能证明与彰显出一个人的特殊价值。在企业内部,沃森将前东家NCR的一系列管理运营方法导入进去,与CTR的企业基因相结合,塑造出了业绩至上的销售文化,特别是号称“百分百俱乐部”的销售模式在“一战”之后大显身手。不仅如此,沃森笃信CTR旗下的制表机、计时钟等办公自动化产品一定会有广阔的商业前景,并用“负债只说明过去,贷款是为了未来”这句沃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推销词打动了银行官员,取得了5万美元的贷款,以此进行产品研发,最终开发出了打印制表组合机等新产品。 正如沃森所预料,伴随着“一战”炮火的熄灭,CTR制表机需求量激增,从大保险公司到铁路公司,再到政府部门,制表机都成为了共同的必备办公工具,同时新型的打印制表组合机也受到客户的广泛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一战”结束的次年,CTR的销售额达到了1300万美元,利润升至210万美元。三年之后沃森在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开设分公司,但人们发现,分公司的名称没有沿用CTR,而是启用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24年,沃森正式将CTR总部更名为IBM。此时沃森已经50岁,而IBM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浪荡公子哥 雖然儿子汤姆·沃森出世不久老沃森便遭遇了意外失业,但作为父亲,老沃森此时已经为儿子积攒下了非常厚实的财产家底,因此也可以说小沃森算是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 上小学时,小沃森的顽皮在全校也是出了名的,以致学校校长一口断言“这孩子长大了不会有任何出息”,至于同学们,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小沃森就是一个“坏小子”。及至中学,“可怕的汤姆”这一称呼更是传遍整个校园。初中二年级时,趁着全校师生正在全体集合,汤姆·沃森将早已准备好的了一瓶黄鼠狼臭腺放入主通风管道,顿时整个学校臭气熏天。此事发生后小沃森被校方开除,在随后多所中学都对其关上大门后,最后转到一个名叫哈恩的中学就读。 按照现在的说法,哈恩中学就是一所贵族学校,游荡在这所校园的都是出自豪门的花花公子,他们口袋里揣着酒瓶,身穿浣熊皮大衣,胳膊上挎着美丽的小姐,开着高级轿车,在大街上风驰电掣。这样的学习与生活场景倒是小沃森非常喜欢的,而且也很快融入进去。当时,小沃森进出校门开的是一辆最时髦的克莱斯勒,这是他过15岁生日父母买给他的。除了这部豪车可以尽情拥有外,老沃森当时每月还给儿子300美元的生活费,这笔钱在那个年代等于一个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的两倍。 算上哈恩中学,小沃森一共换了三所高中,且用了六年时间才将中学念完。当然,虽然在哈恩中学混毕了业,但太劣的成绩几乎让所有大学对小沃森说“不”。无奈之下,老沃森再次出面,找到了自己捐过资的布朗大学,对方碍于情面才给了小沃森的一个学位。当然,大学阶段小沃森同样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翘课成为家常便饭,毕业时成绩单上都是挂科的红色记号,最后,还是老沃森向校方施压才让儿子捧到了一纸大学毕业文凭。 大学毕业后小沃森在父亲的安排直接进入了自家企业。不过,这一次老沃森并没有给儿子什么特殊工作待遇,而且安排他像所有进入公司的新员工那样到IBM公司的销售学校进行学习,培训完后当了一名推销员。 “我不能让IBM支配我的生活!”这是小沃森在自传《父与子:IBM发家史》一书到道出的当时心声。且不说注意力是否放在本职工作销售上,起初做销售员时小沃森像许多人那样不仅表现笨拙,而且更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强势的父亲面前,小沃森更是觉得自己就是一堆糊不上墙的烂泥。而在另一方面,老沃森对儿子取得的销售成绩从来没有正面看过,甚至连一句赞美与鼓励的话就不会说,这让小沃森更加地觉得自己矮小。“他做的每一件事,让我觉得根本没法和他比”, 《父与子:IBM发家史》中小沃森写道:“当我做销售员时,我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我的工作表现;仅仅一个字,他就可以把我的自信摧毁”,甚至小沃森还认为三年的销售员经历还加剧了他的不自信,这是因为在这三年中,小沃森常常无法分辨哪些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哪些又是沾了自己父亲的光。 当然,小沃森不是不明白自己的角色以及未来所要担负的重任。在另一本自传体《父亲,儿子和公司:我在IBM公司的生活以及其他》中小沃森这样写道:“我从来不记得父亲有对我说过‘我真的很希望你来继承我的事业之类的话,而且事实上看着我的时候他大概觉得我不像是能继承他事业的人。但是我却一直对自己说,这名老人希望我加入IBM公司,接管他的职位,管理整个家族生意。”在做完三年销售员工作后,小沃森这样总结道:“一路走来,我认识到什么叫做权力:要屈从于它,为它奋斗,继承它,发挥它的作用。” 战争爆发后,小沃森加入了国民警卫队。对于小沃森来说,军旅生涯淬炼出的不只是严谨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危机状态下冷静观察与应急反应能力。成熟总是在不断历练中造就。临近退役时,小沃森非常清楚自己的去向,他第一次满怀信心地拿起电话,告诉父亲想回到IBM,而电话这头,69岁的老沃森高兴地哈哈大笑,眼眶中还闪烁着几滴老泪。 互撕怼怒的父子 面对着一个比较强势或者成就与声名显赫的父亲,一般的小孩或者财务上还没有独立的年轻人往往对他们施展出的家长型强权管理方式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或者隐忍,但当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者完全成年以及财务独立后,角色就会发生反转,即孩子要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逆反心态和行为,要么主动地与父辈展开挑战与公然对抗,而后者此时则更多的是被动回避与退让。对于老沃森来说,不幸的是长大后的儿子将两种方式公然撂到了自己面前,而且父子之间以激烈对吼形式进行的沟通司空见惯。 从部队回到公司后,小沃森被父亲安排到了IBM公司新曼哈顿总部工作,在这里小沃森也的确没有让父亲失望,连续两年交出了不错销售成绩单,之后便被召回总部担任公司副总裁。可是,远是亲家,近是冤家。成天在父亲的身边走动,小沃森感觉到了自己的被束缚,更强烈察觉到父亲的权力至高无上且无处不在。压力之下,小沃森更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提高自己在决策上的话语权,甚至迅速取代父亲的欲望也愈来愈强烈。这样的心态导致小沃森与父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父子俩的第一次争吵发生在老沃森的办公室。但沃森父子最激烈的争论却是发生在第75号东街的寓所里。一次,小沃森有事未回自己的家,便在父母家那里住了一夜。那天老沃森夫妇正好外出参加社交活动,回家时已经很晚,小沃森也已呼呼入睡。此时,老沃森走到儿子床边,假装和儿子道晚安,故意把儿子叫醒。睡眼惺忪中小沃森听到父亲跟他开了几句玩笑,随后便要求他坐起来与他一起讨论开辟西部地区销售业务的问题。可关于这个问题,小沃森之前已经向老沃森递交了自己的方案,但父亲却毫不客气地全盘否决。对此,小沃森已经窝着一肚子无名之火。趁着父亲将自己野蛮地从睡梦中叫醒,小沃森便趁机发威,又一次对着父亲大吼起来。看着儿子对着自己咆哮,老沃森脸色色铁青,下颚颤抖着,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半,听到屋里一声高过一声的争吵声,小沃森的母亲身穿睡衣,散乱着头发来到儿子的房间居中调停,争吵终又以父子的无言告别而结束。 随着父子俩情感冲突的扩大化,其他家族成员也卷入他们的争吵,小沃森和最受父亲宠爱的大姐的关系也开始恶化,而围绕着弟弟迪克的任职一事,小沃森与父亲的争执几乎到无理的程度。与弟弟相比,作为哥哥的小沃森一直担心对方的成长会把自己甩在后面,虽然二人之间仅相差5岁,但迪克善于交际,待人处事谦恭有礼,不卑不亢,风度翩翩,在他面前小沃森常感矮人三分。这种日生日浓的嫉妒与防备性心理,最终以小沃森与父亲的激烈冲突形式发泄了出来。 那年,老沃森快75岁寿辰,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便想把IBM公司的一半交给小儿子迪克掌管,也就是让小沃森掌管IBM公司的国内部分,经营范围限于美国本土,弟弟迪克掌管IBM公司的国外部分,名为IBM环球贸易公司。对于这种人事安排,小沃森当即就跳出来坚决反对,指出建立环球贸易公司势必加剧官僚主义,增加费用开支,降低整个IBM的生产效率,最后小沃森还提出不应该将加拿大的业务划归环球贸易公司。此时的老沃森何尝不通晓儿子的真正動机,猛然站起来咆哮道:“不让弟弟得到发展事业的机会,你究竟想干什么?”而稍微平静后,老沃森低语道:“记住,孩子们,你们要和睦相处!”听到这儿,小沃森的心软了。 当然,争吵有时不见得都不美好,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IBM进入计算机领域的战略决定也是沃森父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敲定的。面对当时兰德公司的挑战,小沃森提出要尽快发展计算机的研制生产,这意味着要增加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花费几千万美元兴建工厂和实验室。对此,老沃森认为那些用真空管和电子零配件装成的庞然大物丑陋又难看,而且由很多吱轧作响的机械构成,听起来像满满一屋子的人在织布一样。他甚至断言:“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约只有5部。”父子俩随后发生了激烈争执。不过,这一次老沃森做出了让步,并且小沃森被任命为IBM新总裁,专门领导IBM的计算机业务开发。而对于这样的结果,小沃森在《父与子:IBM发家史》一书中这样自评道:“父亲就像这样一位国王:他看着邻国发生革命,但是当他自己的臣民们发生骚乱的时候,他感到惊慌不已。他没有认识到,一个旧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始”,“自从我的意见被考虑后,他的时代就结束了”。 的确,小沃森的主政代表着IBM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父子俩之间的争吵游戏就可以终结,相反即便是小沃森被任命为公司总裁,父子关系的恶化照旧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小沃森的眼中,自己能够被提升为公司总裁,完全是因为他向父亲抱怨现任总裁的诸多不是,说他只是父亲的一个“秘书”而已,公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仓促做出了这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本来应该在更为正式的时间发生。“我和爸爸实在吵得够多了,以至提升我为IBM公司的总裁这件事都是在争吵中决定的。”小沃森后来在自传出中写道。 那是小沃森担任总裁的次年,父子俩的争吵似乎达到了高潮。当时,公司下属的打印机分部经理去世,为了表示对他的哀悼,小沃森决定亲自前往加利福尼亚参加葬礼。临去机场前,父亲把儿子叫去,为某项业务他们之间又展开了一场互不相让的争论。为了赶班机,沃森匆匆离开了父亲的办公室。谁知父亲竟已抢先到了机场,当时他已近80岁高龄,老态龙钟,从候机楼外步履蹒跚地向沃森走来,拉住儿子的手臂要继续讨论,小沃森心中升起一股无名怒火,大声吼道:“老家伙,别老缠着我好不好?”然后使劲抽回胳膊,转身朝飞机走去。 然而,在接下来长达9小时的飞行中,小沃森开始强烈地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在心头弥散开来,他担心父亲会因他的无礼而突然死去,这样的话,他将带着曾经咒骂过自己父亲的歉疚而抱恨终生。于是飞机一降落,小沃森便急忙给父亲打电话,诉说他为今天的举动而无比内疚。回到纽约不久,小沃森带着全家乘船沿东海岸南下到切萨皮克湾度假,但他的心始终无法平静,于是以忏悔的心情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在我乘船前往切萨皮克湾的海上,就想给您写封信。望着那碧海蓝天,38年的往事飞入眼底。尽管我一次次感受到您对儿子的关怀、爱护、体贴和理解,但惟有当我自己有了儿子时才对此有了真切的体会,但愿我的儿子不会像我和您那样与我争吵不休,因为这会给父亲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