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范文 | 何畔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及完善,我国对外贸易也在快速的发展,企业对外贸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外贸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重视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针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深化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外贸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外贸会计;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0引言 《外贸会计》是研究外贸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门专门会计学科,是在外贸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学习课程。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经十几年了,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企业数量剧增,外贸会计必须加快向国际市场经济的会计靠拢。由于外贸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无论进出口经营活动,均涉及外币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外贸企业账簿一般采用复币式设计并登记。同时,由于汇率波动,必然会涉及汇兑损益的核算,这形成了外贸会计的另一特色。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还会涉及货物的出入境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报关知识,以及涉外税收知识。为反映外贸企业进出口综合经济效益,外贸会计除了进行进出口销售成本核算外,还要进行出口每美元成本和进口每美元盈亏额等的核算,使得未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财会人员难以胜任外贸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在此形势下,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又有外贸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从全国拥有财经类专业的各高校来看,大多数院校对《外贸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即使是在对外经贸业务活跃的部分省份高校也是如此。现有的课程从内容上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相比较是滞后的;从形式上看相对比较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重理论,而轻实践,绝大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外贸会计》实训课程。因此《外贸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缺乏务实性,内容滞后 由于《外贸会计》课程在各高校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其受关注及重视程度不高。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外贸会计》教材也较少,且教材的章节内容与财务会计内容相似,教学内容与《财务会计》教学重复,无法体现外贸业务的特点及其核算的特色,同时多数教材仅有理论部分讲解,缺少实践操作部分,使得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在不断改革,但是外贸会计教材却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内容滞后,造成学生学习部分知识时出现困扰。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外贸会计》课程虽然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乏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通过做练习写分录熟悉掌握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许多院校对于本门课程仅限理论教学,未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训练。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本门课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进行外贸业务核算。 2.3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仅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理论层面,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专业师资缺乏 外贸会计教学中更多的需要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对外贸业务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理论,这样才能将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进行外贸会计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高校中精通行业会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本就不多,其中既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又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3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教材改革创新,须充分考虑外贸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要求,组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外贸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打破传统会计教材以会计要素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根据外贸企业发生的涉外经济活动类型为主线进行章节安排,同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内容,以避免按会计要素为主线出现经济业务重复讲述的现象。为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教材时还应增设实践操作部分,以外贸企业中的特色经济业务为例设置综合案例,全面融合各类经济业务,将零散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3.2.1任务驱动式教学 《外贸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会计核算基础及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按章节授课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选取外贸企业特有的经济业务,以“任务”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使其体会到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变被動学习为主动学习,克服教师枯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机械记忆教学法的弊端。 3.2.2注重双语教学 外贸企业经济业务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而且业务涉及的单据较一般内贸企业量大、多样、复杂,这些单据中大部分是全英文的。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案例中的原始单据让学生学习掌握常用的专业术语,使学生能够读懂原始单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业务核算与账务处理。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实现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2.3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节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外贸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境,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安排学生利用专周实训或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企业短期实习机会到企业实习,学习处理真实账务,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上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遇到问题时可由校内、校外老师共同指导,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逐步积累实战经验,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外贸会计岗位工作的时间。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下以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依据的考核方式,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校内、外实训实习的重视程度,突显实训环节的重要性,应将实训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例如,将期末考核标准结构设置为笔试成绩(期末考试)占50%,实训成绩占(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习)占3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20%。 3.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外贸会计实践性、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外贸会计课程教师既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会计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外贸会计教师需要定期参加相关的理论教育培训,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寒暑假期间,甚至是半年或一年时间直接到外贸企业中去顶岗实践锻炼,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调研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更好地教育、指导学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