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人才一体化的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研究 |
范文 | 王伟伟 张亚靖 摘要:人才一体化为京津冀协同向纵深推进提供智力支撑,为河北高层次人才建设带来蓬勃发展的新机遇。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对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按照“创新机制、优化保障、搭建平台”的思路,提出人才一体化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河北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高层次人才;河北省;SWOT分析 协同发展,人才先行,人才一体化为京津冀协同向纵深推进提供智力支撑。《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河北省未来发展“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为此,河北省已出台系列引智政策,加大引智力度。较之于北京的人才聚集优势、天津的历史储备优势,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马太效应明显,在人才指标、区域环境等方面瓶颈凸显。作为区域发展的一方,基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大背景,如何借势而为,补齐人才短板,尽快打造成为“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是当前河北省必须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现状 京津冀是我国人才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12.3%的人才资源、1/2的“两院”院士、1/4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的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2005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定书》,2011年又签订《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2014年以来,人才一体化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而驶入快车道,在人才的政策、交流及保障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2017年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标志着人才一体化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二)人才资质互认互准 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门打破区域限制共同签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作协议》等,已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证、人才中介机构四方面进行了人才资质的互认。 (三)人才交流持续深化 2014年京津冀三地建立引智合作机制以来,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在延揽人才方面,共同举办“京津冀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新闻发布会”,加快推进人才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智库交流平台方面,三地共同开发了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平台,为共享高层次人才资源奠定基础;在创新创业载体方面,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等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落户,为河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带来更多机遇。 (四)社会保障有序衔接 京津冀加强人社一体化省级合作,京冀签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互认9075家定点医疗机构;三地共同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疑难问题的会商机制,简化转移、认定等手续,推动医疗保险统一结算、异地支付。 二、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SWOT分析 第一,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优势分析。优势一:交通便捷。交通作为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已从宏观规划走向具体落实,建设成效显著。当前,“一小时交通圈”已初步成形,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ETC等交通运输一体化也取得积极进展;优势二:要素禀赋丰裕。河北省拥有京津冀66.6%的人口和87.1%的土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而廉价的人力优势为协同发展提供基本要素保障。 第二,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劣势分析。劣势一:人才指标方面。首先,高层次人才体制机制不衔接。人才合作取得进展的主要是业务领域,而在人才政策协调、人才保障体系等“深水区”尚无实质性突破。其次,高层次人才智力匮乏且结构不合理。河北省研发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仅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而且,人才现状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的目标不相匹配。再次,高层次人才载体吸纳力较弱。从科研平台看,河北省虽已建设了一系列科技园区、高新技術开发区和重点实验室等,但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且功能尚不健全;从高等教育资源上看,河北高校数量略显优势,但名牌大学少,层次低,且总体上省内各高校排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最后,高层次人才研发投入偏低。2015年河北省R&D经费支出仅占京津冀的15.7%,全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排名第20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劣势二:区域环境方面。首先,经济吸引力较弱。较之于京津,河北省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乏力。2015年河北省66.6%的常住人口创造43%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255元/人,尚不及京津的一半。其次,生活保障不足。河北省在用水、燃气、交通等生活便利上与京津尚存一定差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落差过大,单从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上看,京津约是河北的3倍。 第三,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机遇分析。机遇一: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产业、教育等作为重要疏解要素进行有序转移,河北省采取“主动承接”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建设提供高规格载体;机遇二: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尽快将雄安新区建成“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为引才、育才搭建高端平台。 第四,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挑战分析。京津是全国人才、教育、科技等资源宝库,凭借其在政治、经济、服务及发展环境等方面强大的竞争优势,吸引周边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对环抱京津的河北省产生“虹吸效应”。伴随户籍限制的放松、城际交通的完善,河北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剧。届时,“虹吸效应”会远远大于“溢出效应”,拉大差距。 三、人才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路径选择 河北省面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之契机,按照“创新机制、优化保障、搭建平台”的思路,围绕建设“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的目标,打造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雁阵”。 (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1. 完善人才一体化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貫通的人才政策体系。对省内现行的高层次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同时从京津冀层面对存在差异的人才政策进行完善,实现互通互容,解决高层次人才政策“碎片化”“不衔接”等问题;二是提高人才政策的“含金量”。针对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细化强化政策支持,用实在的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人才。 2. 完善人才一体化投入机制 一是提高教育、科技等支出的资金占比。调查显示,“无论单位类别如何,高层次人才都特别重视科研经费”。因此,加大财政预算中对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资金占比,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的投入;二是健全利益回报机制。按收入与贡献挂钩的原则,形成凭技术技能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 (二)优化聚才环境 1. 打造高质量的硬环境 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础保障,河北省需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注重城市内的路网建设,根据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海陆空交通一体化;二是高标准做优城市环境,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一体化。 2. 提升公共服务的软环境 一是改善人才管理方式。河北省开设“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个性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二是整合人才市场。逐步打破区域壁垒,在内容、程序及制度等方面统一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建立规范、互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人才市场的联网进程,推动人才市场联合体的形成;三是做好教育、社保等人才保障工作。出台高层次人才社保转续实施办法,简化流程与手续,深入推动社保互通,同时继续推进京津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推进产才融合 学者经过充分研究得出:人才与产业密不可分,区域产业集群将推动专业人才的聚集。一是建立产才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形成产业部门与人才部门密切合作的工作新态势;二是河北省作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适时调整人才发展规划,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三是注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将二者的偏离程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形成以产引才、产才融合、良性互动的态势。 (四)加强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发展。建设或升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等高端研发平台,高规格建成一批人才载体,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二是服务“双一流”建设。借京津教育资源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京津两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合作、设立研究院所、办分校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三是以冬奥人才发展工程等13项重点工程为抓手,依托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面向海内外开展学术研讨、技术服务等交流活动,重点引导京津人才来冀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薄建柱,司福利.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建设调研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薛继亮.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3]安锦.基于产业视角的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经济开发区发展策略”(课题编号:HB17GL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王伟伟,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亚靖,燕山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