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DEA的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范文

    曹燕 杨文婧 李嘉雯

    

    摘要:在研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研究现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背景、区域发展特点及发展水平,文章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引入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构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江苏省城市的创新能力,结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江苏省创新系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江苏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一、引言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中多次强调创新发展,即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创新能力逐漸成为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且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下降,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如此严峻的态势之下,提高各国创新能力便显得至关重要。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来进行,而是以区域划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区域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城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带动、传承和示范作用。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同时也体现出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呈扩大趋势。对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评价直接影响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对区域未来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DEA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DEA模型的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he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模型简称为C2R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是评价具有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DMU)相对数学规划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评估方法。自第一个DEA模型C2R出现,目前已形成关于效率、生产可能集、生产前沿等概念的完整理论、方法和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是用于评价同类型组织(或项目)工作绩效相对有消息的特殊工具手段。例如学校、医院、银行等分支机构这类组织等,各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投入和相同的产出。衡量这类组织之间的绩效高低,通常采用投入产出比这个指标,当各自的投入产出均可折算成同一单位计量时,容易计算出各自的投入产出比并按其大小进行绩效排序。

    (二) DEA模型的建立

    DEA方法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投入导向型就是在产出固定的情况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产出导向型就是在现有投入的情况下,追求产出最大化。本文研究江苏省的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率,这建立在输入指标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因此选用基于产出导向型的DEA模型。在本文中,利用DEA方法中C2R的模型,可以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性。对于某个选定的DMU0,判断其有效性的模型的C2R对偶规则可表示为:

    (三) DEA方法的具体运用

    DEA方法具有无需预先估计参数的优势,因而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算法、减少误差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优越性,适用于具有多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复杂系统。在评价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时用此方法从有效性、规模收益、松弛变量及生产前沿面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各区域的相对效率。首先,从θ值是否为1可判断决策单元在规模和技术上的有效性;其次,1/θ∑nj= 1λi是否为1,表明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是否达到最优;松弛变量s是否为0,可判断决策单元是否存在资源投入不足或浪费的现象;最后,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非DEA有效的情况进行分析,可通过生产前沿面的计算分别找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点,得出DEA有效变化量。

    三、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是依靠知识、科技、人力资源、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城市发展的能力,其由城市知识、城市科技、城市产业、城市制度、城市服务、城市环境六方面创新能力构成。

    1. 城市知识创新能力是指城市教育状况及以文化为主导的创新能力,是整体创新的基础,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知识储备。

    2.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要创新主体,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

    3. 城市产业创新能力也是产业升级的能力,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诞生等,产业创新为整体创新提供活力。

    4. 城市制度创新能力是以政府为主要创新主体的能力,是指用新的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制度取代旧的阻碍城市发展的制度,为城市整体创新提供了保障。

    5. 城市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及以服务行业企业为主体的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创新能力。

    6. 城市环境创新能力包括城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交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遵循系统性、典型性、动态性、简明科学性、可比可操作可量化以及综合性原则。据上述原则,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采用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即在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加以综合形成无量纲化的二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可分为如下一级与二级指标(以下数据源于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7》及国家统计局,以2016年数据为准)。

    1. 一级指标:城市知识创新能力。二级指标:高校在校生人数(190.74万人),高校R&D;人员数(75776人),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数(702个),高校全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收入(1600660万元),高校研究与发展课题数(48734项),高校发表学术论文数(86037篇),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512429项)。

    2. 一级指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数(117.00万人),全省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6%),科技机构数(25402个),有R&D;活动的企业数(19186个),规模以上企业办研发机构数(23564个),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657.5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17912件),技术市场成交额(635.64亿元)。

    3. 一级指标:城市产业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124.65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64029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1909034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8084669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65837462万元)。

    4. 一级指标:城市制度创新能力。二级指标:财政性教育支出(1842.94亿元),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18.46%),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81.02亿元)。

    5. 一级指标:城市服务创新能力。二级指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数(98989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1.81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0933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00375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9.21亿元)

    6. 一级指标:城市环境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70元),移动电话普及率(102.79部/百人),人均住房面积(46.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9平方米),全社会用电量(5458.95亿千瓦小时)工业废水排放量(20.64亿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0206.98万吨),自然保护区个数(31个)。

    四、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分析,我们可大致将江苏13个市分为4类。

    第一类:南京。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城市创新的制度和科技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此外南京的众多水平一流的高校和研究单位为南京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创新能力,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得数量以及平均每年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是其他城市的数倍以上。但是研究资料表明南京的产业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并不是排在最前列的,其高新技术产业值为4447.11亿元(2017年1~9月,下同),只占全省比重的8.12%,不及苏南的其他城市。

    第二类: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南五市除南京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5169.16亿元,占全省的45.99%。其中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值是江苏省最高为1117.25,占全省的21.42%。这些城市为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苏州和无锡紧邻上海—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环境。这些城市相对于南京而言,知识创新的能力不足,以及资金支持不如南京。

    第三类:南通、扬州、泰州。苏中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值为14437.93亿元,占全省的26.38%。这些城市受苏南五市经济的带动,虽然综合的创新能力较弱,但是比较重视用于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及创新制度的完善。

    第四类: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环境创新能力较差。苏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值10680.99亿元,只占全省的19.51%。在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这些城市的排名也相对靠后。

    五、提升江苏省各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江苏省各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情况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方案来改善城市的创新能力。

    1. 第一类城市应该加强产业创新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利用科技拉动经济的增长,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另外可以带动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

    2. 第二类城市要注重创新资金的投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好创新制度,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留住创新人才,提供环境让他们继续发展。

    3. 第三类城市合理利用创新资金,提高知识和科技的创新能力,改善创新环境,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4. 第四类城市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城市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向苏南的城市学习,引入最新的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元三,李惠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21).

    [2]孙斌,赵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区域生态化创新绩效评价[J].情报杂志,2011(01).

    [3]刘新民,李芳,李昕.基于DEA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0(01).

    [4]侯仁勇,杨道云,陈红.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

    [5]赵玉红,蔡元成,赵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

    [6]查奇芬,王晞敏.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3).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