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网络虚拟货币的风险分析
范文

    摘 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广泛进入居民生活,虚拟产品及服务成为又一种消费时尚。网络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解决了网路小额支付的难题,却又引发了新的争论。本文从网络虚拟货币的定义及分类入手,以其现阶段发展为基点,通过驳斥现有观点,对网络虚拟货币引发的风险问题加以论述,并预测网络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进行双向兑换所需要的条件。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双向兑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拥有个人电脑的数量迅速上升,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膨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5.64亿人。面对如此巨大且拥有潜力的市场,各大网络公司纷纷扩展业务,以求得更大的利润,因此,网络虚拟货币应运而生。然而,网络虚拟货币交易量的不断上升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早在2006年“两会”中,人大代表周洪宇和王君清提交了一份来自清华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江赫吴的报告,于是,针对网络虚拟货币风险问题的讨论成为了学术界的新课题。

    一、网络虚拟货币定义及分类

    1.网络虚拟货币的定义

    对于网络虚拟货币的定义,比较被学术界认可的一种定义为:网络虚拟货币是网络运营商发行并运营的,基于网络平台,可用于购买该网络运营商提供的虚拟商品或某些特定的实际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货币”。

    2.网络虚拟货币的分类

    广义的网络虚拟货币通常被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游戏币,不与金钱直接挂钩,与金融关系不大。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比如Q币、百度币。更多程度上,我们关注的是第二类“网络虚拟货币”,其中以Q币为代表。

    二、现实风险

    很多关于网络虚拟货币的文章,其作者通过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网络虚拟货币对于现实金融货币系统的冲击很大。但经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有些偏激导致其结论的正确性得到质疑。以下三个是经过归纳得出的,并且在他们的论述过程中,对其结论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论点,否定这两个论点就会大大削弱作者的结论。

    论点一:“无节制的生产”——对于没有发行储备的网络虚拟货币而言,其发行潜力是无限的,所以很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本质不是货币发行量的上升,而是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郭万达认为,Q 币作为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交易支付手段,已被赋予某种价值,可以作为等价物交换。但Q 币等毕竟只局限于网络,并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和价值,并且需要以人民币计价,因此不会对人民币造成大的冲击。

    1.游戏币通货膨胀的产生

    随着游戏的熟练程度的上升,游戏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大,由于游戏参数设定不变,导致虚拟货物供给不变,相对于网络虚拟货币量而言,供给不足,即会出现上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与现实世界是截然分开的,我们用人民币换取的是玩游戏的时间,不是游戏币的价值。所以第一种网络虚拟货币的贬值,不会给现实货币体系造成任何影响。

    2.第二种网络虚拟货币的通货膨胀

    第二种网络虚拟货币,即由网络公司发行的为其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的网络虚拟货币,其购买指向的对象均为虚拟产品。虚拟产品的边际成本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供给具有无限潜力。网络虚拟货币是可以无节制发行的,但是,只要发行公司认为可行,就可以无限生产虚拟产品,维持其网络虚拟货币币值的稳定,事实上,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面对需求的上升,是不可能不增加产品供给的。

    2007年底,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规定,网络游戏服务商不得提供以网络虚拟货币等方式变相兑换现金、财物的服务。这就严格规定了网络虚拟货币的适用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中国网络虚拟货币市场与现实是相分离的,局部的由于网络虚拟货币的贬值而导致的虚拟世界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并不能够影响人民币流通,而在公司利益及其信誉的压力下,网络公司发行的网络虚拟货币出现通胀概率很小,所以以上论点不成立。

    论点二:网络虚拟货币的支付面越来越广,从银行信贷角度,会扰乱正常的资金运行,同时,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监管更加困难。

    这种观点的现实基础是,网民将人民币从银行存款账户中取出,交给互联网服务公司,成为沉淀资金,违反了国家有关金融集资的法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付费用户不断增长,存款减少的量可以给银行的货币创造乘数带来影响,降低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扰乱了正常的资金运行。

    而事实上,对于企业账户而言,其监管力度要远高于个人账户。当网民将其存款换成网络虚拟货币时,现金流流入网络公司账户。对银行而言,这部分资金并没有抽离存款系统,不会对银行的存贷造成影响。

    论点三:网络虚拟货币的替代作用会引发信用危机,会影响到人民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对现行人民币体系造成冲击。

    网络虚拟货币的推出有其自身背景,对网民而言,它解决了互联网小额支付的难题。对于网络公司而言,由于虚拟产品具有先收费后消费的特点,在现金流不断流入的过程中,网络公司就得到了在一定时间内无偿的占有、使用这部分资金的权利。

    3.替代效用引发的信用危机

    有观点称,网络虚拟货币在网络交易中代行人民币的职能,是将网民对政府的信用转嫁给了网络货币发行公司,当发行公司利润下降,经营不善时,会引发信用危机。事实上,网络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交付,并不是债权债务关系的体现,正如预订期刊一样,是在让渡货币价值的同时,得到了虚拟产品的使用权。在单向流通的前提下,两种货币的交付标志了交易的结束。因为虚拟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发行公司的业绩有所下降,它也不会因为产出不足而陷入信用危机。

    4.替代效用引发的流动性问题

    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沉淀资金不会真的被闲置在账户中,它可以进行多种投资活动。实物投资,如新产品的研发、新厂房的建设等,由支出法可得,消费、政府购买以及进出口余额一定,投资会促进GDP的增长。另外,证券投资也是资金的可能去向,对比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数据,经过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减少了证券市场中噪声交易造成的价格偏离证券内在价值的程度,有利于市场价格的稳定。

    所以,在单向流通规则下,网络虚拟货币的支付并不会对人民币的流通速度造成额外的影响。

    三、双向兑换的条件——网络硬通货

    在现行制度下,虽然《通知》明令规定、网络公司一再言明,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是单向兑换关系,即不能用网络虚拟货币兑换人民币。但是,在私下,反向兑换的规模越来越大,途径更是五花八门。例如,倒卖Q币:“腾讯公司曾表示,Q币是与账号绑定的,无法转账”——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推出的QQ游戏中的游戏币,再把游戏币“赠送”给另外的账号,间接完成Q币转移。Q币用户A出售自己多余的游戏装备赚钱——接受Q币购物,交易量随之猛增——积攒了一定量的Q币——卖出Q币,得到现金。

    从上述现象得出,网络虚拟货币有向双向兑换发展的趋势。双向兑换的形成不单需要时间,更需要条件:统一网络虚拟货币,出现网络“硬通货”。而在网络虚拟货币市场在没有央行监管的条件下,仍然会出现多种网络虚拟货币僵持的局面。

    四、结语

    在现行的货币管理体制下,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实行单向兑换,它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体系的冲击。网络虚拟货币作为未来网络交易的发展趋势,双向兑换将成为必然,而单向兑换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网络交易的创新,在这样一个新型的平台上,央行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明.网络虚拟货币交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张春嘉.流通纸币增长率模型及其用途[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3]刘格军,陈月新.虚拟货币问题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4).

    [4]赵洁华.虚拟货币对现实的挑战[J].浙江金融,2007(8).

    [5]钟孝生.网络虚拟货币本质及其对货币流通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23).

    [6]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货币[J].电子商务,2007(1) .

    作者简介:蒲晓天,女,汉族,辽宁,本科,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沈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