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
范文

    尹元元 张灿

    

    

    

    [摘 要] 采用DEA作为评价模型,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7-2016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其进行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水平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不均衡,中下游地区水平较高但增速缓慢,上游地区相对滞后,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看来,技术进步的变动是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为此,要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水平;加快流通技术创新及应用,促进农产品渠道转型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技术进步变动

    [中图分类号] F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9-0113-05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跨越中国三大版块,横贯中国三大地区,人口总量约为6亿,拥有6个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富裕,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37%以上,既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域,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频频出现农产品滞销事件,仅2018年网络报道的就有四川攀枝花西红柿、湖北枣阳桃子、云南德宏马铃薯等几十起。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影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而且关乎千家万户的居民生活(林毅夫,2003;张闯,2005;汪旭晖,2014;陈锡文,2018)。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此,如何依托区域内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加快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对落实上述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7—2016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其进行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以此分析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的时空特征,找出影响效率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评价。首先是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宏观层面来看,张磊等(2011)指出,投入指标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和流通费用,产出指标指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微观层面来看,陈宇晗(2013)指出,投入指标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和资金成本,产出指标则包括财务状况以及服务水平等;其次是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算。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宏观层面的某一时间段内的效率测量,孙剑(2011)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量了我国1998-2009年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测量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内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次是微观的某一流通模式的效率测量,郭锦墉(2017)收集江西省202个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的抽样数据,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农民合作社“农超对接”的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农超对接”流通效率偏低;第三是区域效率测量,程书强(2017)收集了西部地区各省份2005-2014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变化,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是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外部因素。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的研究表明,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都会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徐从才(2012)在对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农产品在区域间流通成本高,流通速度慢是阻碍农产品流通效率最主要的两大因素。金赛美(2016)指出,交通运输、交易市场和电商环境等因素都会正向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李丽、胡紫容(2019)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最主要因素,资本投入和市场集中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关于流通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大都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或是某一省份进行研究,区域性的时空对比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在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研究中,学者们仅仅关注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影响其效率变化的内在因素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在已有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研究基础上,运用DEA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效率评价体系并进行测算,之后对其结果进行时间和空间对比,深入分析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内部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三、模型说明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说明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非参数技术效率研究法,我们在研究不同时期的投入变化数量指标时,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在效率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来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

    运用DEA模型评价决策单元(DMU)时,选取合适的指标是确保测量结果质量的基础。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构建了效率测量指标体系(表1)。

    DEA模型的测量指标分为两种: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两方面,比如从事农产品流通所投入的劳动力以及资本等;而產出指标则包括农产品的产出量和增加值等。

    1.投入指标。结合以上分析以及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从事农产品流通相关行业的总人数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

    (1)农产品流通相关行业从业人数。由于缺乏专项数据指标,故我们对此数据进行估算。关于此项指标的数据选取目前还未统一,例如,欧阳小讯、黄福华(2011)用农村物流从业人员加上农村商贸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另有其他学者选取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等职业的人员总数作为衡量流通效率的投入指标。采用这种方法获取数据较难,而且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因此,本文采取王仁祥、孔德树(2014)在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中投入指标选取的方法,利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总数乘以最终消费率,再乘以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例,最后乘以恩格尔系数。以上所需数据均能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到。

    (2)農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由于缺乏专项指标,选用交通运输业、零售餐饮业以及住宿业的户均值与农村家庭户数的乘积来估算。同时,根据前人对于我国固定性资产折旧的研究来看,本文将估计得出的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按照90%的折旧来进行计算,得到最终的农产品流通相关资本存量值。以上所需数据均能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中获得。

    2.产出指标。根据王仁祥,孔德树(2014)的做法,选取农产品总流通量和农产品流通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农产品总流通量用农村居民人均出售的主要农产品和对应的农村户数相乘来进行估算,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以及水果等;农产品流通业总产值选取流通过程中的相关行业,乘以最终消费率,再乘以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例,最后乘以恩格尔系数。以上数据均可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中获得。通过以上分析,构建出本文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静态分析

    1.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纯技术效率分析。在不考虑规模报酬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的投入情况。运用DEAP2.1软件测量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值,为了更好看出各省份10年间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变化情况,我们绘制了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空间上来看,位于下游的上海市和江苏省在这10年的纯技术效率一直为1,表明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投入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位于中游区域的江西省和湖北省,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0.9-1之间,表明尚未最大限度地加大投入,需要对投入指标进行一定调整。其余省份均为DEA无效。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2年整体有少许下滑,2013年之后又开始逐渐增长。

    为了能更加形象地展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纯技术效率的测量结果,通过绘制11个省份的空间分布图来进行比较其分布特征(如图2)。我们以0.3348为跨度,划分了三个区间:[0.5536,0.6652]、[0.6652,0.7768]以及[0.7768,0.8884]。三个区间所对应的纯技术效率颜色由浅至深。由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保持增长,尤其是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纯技术效率在2007-2016年间有着显著提升。

    2.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规模效率分析。在考虑规模报酬作为其影响因素的同时分析农产品流通资源的投入利用情况,由此我们选用BCC模型,计算规模报酬可变的效率值,同样的,变化情况如图3。

    从图3可以看出,上海和江苏两省的规模效率10年中保持为1,在长江经济带11省份中排名并列第一。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区域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下游的浙江省以及上游的四川省,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处于0.9-1之间,这表明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还未达到最优。

    为了直接显示长江经济带11省份之间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差异情况,采用于丽英(2018)的分析方法,以0.9作为分界线,以纯技术效率为横坐标,规模效率为纵坐标,建立坐标图。由此,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见图4)。第一种类型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属于“双高型”,即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大于0.9,这一类包括江西省、湖北省、江苏省以及上海市,其中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都为1,能够实现DEA有效。第二类型的流通效率水平是“低高型”,即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0.9且规模效率值大于0.9,这一类型包括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和云南省,需要重点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技术水平。最后一类属于“双低型”,即农产品流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小于0.9,主要包括重庆市、安徽省和贵州省三个省份,该类型农产品流通效率非常低,既需要优化农产品流通生产规模,又要注重农产品流通相关技术创新。

    (二)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动态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7-2016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运算,从而得到各个省份的农产品流通Malmquist指数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除浙江省、云南省和上海市以外,其余省份的年均Malmquist指数值均呈下降趋势,贵州、四川省以及上海市波动较为明显。总体来看,2007—2016年整体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

    关于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上、中、下游的时空变化,我们绘制了折线图(见图5)。从时间上来看,2011年以前,上、中、下游三个地带的效率值都处于下降状态,且速度明显。2011年以后,开始慢慢增长,速度放缓。从空间上来看,位于下游的上海市和江苏省,农产品流通效率都属于“双高型”,且农产品流通效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难以继续增长;上游地区整体增长水平高于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因为贵州省和重庆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属于“双低型”,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都还有待提升。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长江经济带11省份之间的农产品效率动态变化,我们绘制了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Malmquist指数的时空分布图(见图6)。从上述时空分布图来看,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7-2008年各省份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2015-2016年差距明显缩小。其中,四川省和重庆市的Malmquist指数有明显的增长。

    (三)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Malmquist指数因素分解

    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其分解成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测量,计算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空间上来看,由表3所示,除浙江省、云南省以外,其余各个省份的Malmquist指数都是减少的,浙江省的Malmquist指数年均增加7.4%,云南省的Malmquist指数年均增加0.6%。

    从时间上来看,由表4数据可以计算出,长江经济带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了0.4%,技术进步年均下降了6.2%,Malmquist指数年均下降了4.3%,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Malmquist指数变动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据图7显示,Malmquist指数和技术进步的曲线变动近乎一致。通过公式进行进一步计算,Malmquist指数与技术效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14,表明两个变量达到极弱相关。Malmquist指数与技术进步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5,表明技术进步与Malmquist指数达到了极强的相关性,技术进步变动是影响Malmquist指数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表明技术创新是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结论及建议

    运用DEA评价模型对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07-2016年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静态及动态测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近10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发展较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区域层次来看,中下游地区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经济发展速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上游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走势较好,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2)从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来看,技术进步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影响程度非常大。(3)从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的区域分布来看,江西省、湖北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属于“双高型”,DEA有效性不够;四川省、浙江省、湖南省和云南省属于“低高型”,技术创新不足;重庆市、安徽省和贵州省属于“双低型”,管理水平以及技术创新均不足。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水平

    目前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发展不均衡,效率水平与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不相匹配。因此,建议构建区域内农产品流通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市、江苏省的示范作用,合理优化区域内农产品资源分布和市场布局特点,积极配合政府实施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整体上提高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

    (二)加强流通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渠道转型升级

    从实证结果来看,技术进步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农产品流通领域必须要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一是增强农产品流通技术创新意识。在传统的观念中,农产品附加值低,而新技术应用成本又较高,为此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实际上,正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导致农业产值不够,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供应链价值。二是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流通领域的影响非常大,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质量监管、交付方式、交易模式等方面可以嫁接新技术,以此提高效率。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是注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设备方面,对农村马路进行投资,增加路况投资。路面状况良好,就会减少在流通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在运输方式上,可以增加对专用车辆的投入,既可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又能保证高效率运输。二是注重农产品市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布局数量、建设条件、运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直接影响流通效率。因此,要特别注重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9-24+79.

    [2]张闯,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5(7):28-35+79.

    [3]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18-25.

    [4]陈锡文.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12-18.

    [5]张磊,王娜,谭向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设计[J].华东经济管理,2011(4):18-21.

    [6]陈宇晗.不同流通渠道下农产品流通绩效比较研究[D].重慶:重庆工商大学,2013.

    [7]孙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5):21-25.

    [8]郭锦墉,黄强,徐磊.农民合作社“农超对接”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西省的抽样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18-24.

    [9]程书强,刘亚楠,许华.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3):88-94.

    [10]欧阳小迅,黄福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9[J].农业技术经济,2011(2):76-84.

    [11]徐从才,唐成伟.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4):5-10.

    [12]金赛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求索,2016(9):129-132.

    [13]李丽,胡紫容.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3):41-50.

    [14]王仁祥,孔德树.中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4):64-73.

    [15]于丽英,施明康,李婧.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物流效率及因素分解[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4):16-25.

    [责任编辑:潘洪志]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