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高质量运营模式研究
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数量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却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有效实施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与运营,通过调研和分析高职院校当下的知识产权成果管理现状,阐述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且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知识产权高质量运营案例,提出符合国内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高质量运营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高质量运营;专利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06-0029-04

    1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适应产业发展需求,2019年1月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进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不仅以技能教学,培训技能为主要出发点,而且不断深化校企全面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及建设更深入的产教融合基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集中和资源集中的平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进一步深化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的同时,产生了诸多知识产权成果,包括作品版权、著作权以及专利等成果。

    以发明专利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8年全国1 403所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 165项,平均每校1.54项。在高职院校专利转化方面比较突出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五年共获得发明专利347项,转让237项,转让金额近600万元,仅2018年共计转让专利167件,借助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立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共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运作模式。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以科研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2019年,该校共有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167项,专利转让40项,转让金额163万元。

    文献[1]以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即投入的科研资源与产出的科研成果之比,运用DEA-BCC方法,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08—2017年科研投入和滞后一期专利授权量和转化金额,衡量学校科研活动效益。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知识产权局)和温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创建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培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实战型人才[2]。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树立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浪费的理念,突出转化运用导向。由于与技术市场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信息不对称[3-4],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仍然表现出转化难度大、转化率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管理缺位等问题。

    2 专利运营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2.1 专利申请过程管理不规范

    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包括纵向、横向项目,以及部分师生共同参与的竞赛类项目。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可专利”的成果以及其它知识产权的成果,例如,特别在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后发现该技术可以申请专利,而论文的公开,破坏了专利的新颖性,导致合作企业技术的流失,不仅导致该技术的“不可专利”,有些甚至需要承担企业技术泄密的法律责任。

    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涉及技术、法律、管理等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在申请的阶段,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的人员指导,众多科研项目在进展过程中,通过校企技术人员的深度合作产生技术成果,但在技术开发合同中并未详细约定技术成果的归属以及知识产权申请的权利归属,简单地任由科研技术人员申报,导致高职院校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例如,某一核心关键零部件的保密图纸,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某科研人员偶尔接触到该图纸并认为此技术创造性足以能够申请发明专利,在没有征询企业相关技术管理部门的同意,直接以学校名义申请发明专利,企业本应该以商业秘密形式保护的核心图纸,不仅导致核心技术无偿公开,而且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进而产生一系列学校、企业、科研人员各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的技术泄密法律责任。

    2.2 知识产权权属界线不清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横向项目,且参与实质性技术开发,但由于科研人员本身知识产权权属等法律意识不强,企业通过预先的技术合同约定,无偿占有本应该属于科研人员或属于学校的科研成果。例如,某科研人员组织技术团队对国外空压机技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技术挖掘,將企业原有的空压机转子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提升企业目前空压机产品运行效率,在此过程中,企业并未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研发,而企业以横向项目合同约定为由,独自以企业名义申请专利,仅支付科研人员劳务费用,本应该属于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智力成果流失,且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众多的在校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中,通过各类技术创新竞赛以及孵化园开始创业创新[5],在校学生借助学校资源进行的创新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权属问题,一直也是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难点。

    2.3 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涉及知识产权的产生、运用、保护等多个环节,通常需要既要懂得专利基础知识,又要熟悉相关技术领域,更要懂得技术资产评价以及技术交易等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由于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的专利成果由科研人员经过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由科研人员根据本技术领域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进行初步评估,满足条件后即针对此技术申报专利进行保护。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具备专利保护法律知识,撰写专利权利要求时,选择以获得专利证书为出发点,使得技术成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而丧失“公开换保护”的目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知识产权类型的成果,需要进行组合化专利战略进行有效保护,例如,某一生动形象、辨识度高的标识或外观,往往需要版权保护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保护,才能在后续知识产权成果运用阶段得心应手。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相应技术成果的价值实时跟踪及评估,很多相关的专利在获得证书后,大部分专利过期失效是由于未及时缴纳年费导致。据统计[6-7],2009—2018年期间,中国高校累计有83万件专利失效,其中,高校授权后失效的专利累计有58.8万件,约占同期高校失效专利量的70.85%,高校未授权失效的专利累计有24.2万件,约占同期高校失效专利量的29.15%。

    2.4 知识产权运营激励机制欠缺

    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涉及利益分配问题是制约整个运营管理的核心,在2015年8月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明确将科研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划给学校层面。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8-9]。

    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由于对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评估、转化仍然缺乏系统和专业的认识,常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由限制知识产权这类成果的有效运营、转化和实施,或者仅仅保持谨慎地态度做一些专利转让的工作,而忽略了知识产权许可、转化、实施、质押等知识产权运营活动[10-12]。

    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环节,在高职院校中,由于知识产权成果在职称评定、科研评价和考核体系中仍然以数量优先,且以“重论文项目轻应用”的评价导向,通常以论文、科研项目等成果为主的晋升导向,加以获得的收益中科研人员实际所得比例偏少,导致科研人员淡化甚至忽视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实施。

    3 知识产权高质量运营模式

    3.1提高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意识

    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等。高职院校要形成良性的知识产权高质量运营环境,首先需要形成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意识以及氛围,其次应用相关法律规范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产生、委托、申请、维持、过期、无效等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在深化校企合作与技术市场融合同时,应合理规范技术开发合同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以及规避或减少知识产权各阶段的法律风险。

    大部分高职院校并不具备独立的知识产权专业法律团队或法务部门,且科技成果管理量相比综合类高校的较少,维持整个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团队成本高。借助第三方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务部门,实时跟踪并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各阶段各环节,以保障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的法律风险可控。

    在高职院校处理职务发明等知识产权成果时,强调科研人员个人与学校之间的权属,且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形成,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中的合法权益;保障技术合作的企业商业秘密或关键核心技术不被泄密;保障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过程中的职务发明成果处置;保障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合法权益。

    加强与专利代理机构深度合作,在专利申请阶段,共同完成技术领域的专利导航、专利检索、专利申请前评估等工作;针对某技术领域进行行业的技术导航分析,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和项目申请;在专利持有阶段,委托专利代理机构进行实时跟踪与趋势分析;在专利无效和维权阶段,鼓励科研人员与知识产权律师共同参与专利维权和处理法律纠纷。

    3.2 建立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中强调高校应积极贯彻《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美国在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在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持有近2.8万项专利,但只有不到5%的专利技术被转移到工业界进行商业化,该法案减少了政府对专利权诸多限制,极大促进了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目前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一直在4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却普遍低于10%。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强调对知识产权成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非仅为专利申请或维持阶段,贯彻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有利于鼓励职务发明人从立项到科研全过程都重视成果的可转化转移价值,产生更多可转化转移的科技成果,能够极大提升高价值专利的转化转移率。

    江苏大学成立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对专利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专利产生阶段,专利培育和运营中心的团队就会进行专利布局和挖掘,对有市场化前景的方案进行及时合理的专利保护,且对学校优势学科会加强专利导航分析。

    2017年,中国专利信息中心CNTAT推出高校专利管理云服务平台,对学校专利数量、专利费用、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性进行统计。江南大学通过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统一管理全校的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策划、获权、维护、实施、运营的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

    针对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全生命周期有序化管理,能够借助具有一定实力的第三方專业专利管理机构或平台,对其专利进行监控管理,不仅便于知识产权过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更有利于减轻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量。

    3.3 完善优化分配激励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归属大多为学校,技术专利属于职务发明,而职务发明无论是对外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投资入股或是单独实施生产,针对做出知识产权的科研人员来说,由于知识产权成果权属问题将产生巨大法律风险,不仅没有分享相应的利益,反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而学校的科研部门,又并非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不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市场,所以将知识产权成果推向技术市场的只能是相关技术人员。2015年,武汉地区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在高校科研院所中灵活机动地处理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之间的关系,甚至规定高校院所与职务发明人就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申请知识产权的权利签订协议,知识产权收益可按不低于3:7的比例共享知识产权。高于70%的科技成果收益归属相应的技术人员与技术团队,例如,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组(8项)专利,作价2 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江苏大学已颁布《江苏大学专利分割确权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在专利投资入股前的权属的分割,让创新团队最高能持有90%的份额,截止2019年年底,江苏大学近三年发明专利转化616件,占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量的23%;江苏大学维持10年以上有效发明专利145件,其中转化61件,转化占比42%[13]。南京大学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实行“118”政策,即80%收益归老师,院系和学校各留10%。如此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和团队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论

    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管理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阐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逐年递增的前提下,仍然出现转化率低,有效实施率低等问题的内在原因,且分析了影响知识产权高质量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激励机制不合理等具体问题。

    借助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经验与案例,提出高职院校若要建立知识产权高质量运营模式需要从三方面进行规格,其一,提高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建立符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属分配与技术开发约定等规范体系;其二,建立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知识产权成果产生、维持、维护、无效等各个环节应用专利导航、价值评估等手段进行有序化管理,通过第三方合作建立科学规范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专利转化率的提升;其三,完善优化分配激励机制,制定更灵活的,且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激励方案,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许可等。

    在“双创”背景驱动下,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应用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亟需在高职院校中建立科学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有效推进知识产权成果高质量运营,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芸.基于DEA-BCC方法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2):45-49.

    [2] 王秋红.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及发展方向——以温州知识产权学院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2):55-60.

    [3] 刘冰冰.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8(05):124-128.

    [4] 曹威.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5):174-176.

    [5] 史明艳.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职教论坛,2017(05):23-26.

    [6] 甘子珍,孙涛涛.中国高校的失效专其情报价值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6):24-27.

    [7] 蒋鸿阳.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19,19(01):94-97.

    [8] 申轶男.基于高校专利转化的模式、路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22):12-15+20.

    [9] 李盛竹.我国高校专利产出规模、质量与转化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基于2007—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8,32(08):43-48.

    [10] 王婷.“双创”背景下我国高校专利高质量运营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0,17(02):86-91.

    [11] 方晓汾.知识共享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7):68-70.

    [12] 唐丹蕾,王琦.科研院所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建议[J].中国發明与专利,2020,17(02):92-98.

    [13] 张晔,盘活高校知识资产全流程管理不让专利变“奖状”[EB/OL].(2020-04-13).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4/13/c_1125845978.ht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