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浙江民营企业发债难问题研究
范文

    徐哲曜

    摘 要:本文以浙江民企发债难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主线,深刻剖析原因所在,提出解决民企债券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浙江“重要窗口”建设。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债难;债券违约;CRMW

    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当前,浙江正开启“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征程,民企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本文从民企发债难的根源入手,提出对策建议,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企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一、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浙江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也是浙江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2019年,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56%的税收、65%的生产总值、77%的外贸出口、80%的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在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省占比近五分之一,连续21年居全国之首。浙江省467家上市公司中,民企比重达到79%;全省7700家股份制企业中,民企占比95%以上,

    二、发行债券成为浙江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浙江省债券市场发展特别是民企发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止2019年12月末,民企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6216亿元,占浙江非金融企业全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的37%,民企发债规模居全国首位。民企通过市场化发债,不仅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还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浙江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形势依然严峻

    过去几年内,受宏观经济去杠杆政策影响,民企发债难度提高,融资规模逐年下降,违约事件不断增加,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虽然中央及地方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加大对民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民企发债难问题仍较突出。

    (一)民企債券融资规模较小

    近年来,民企债券规模与其对浙江的贡献不匹配,主要表现在发债规模下降、净融资额减少以及存量持续收缩,且与国企反差较大。一是2019年发债规模占全部信用债发行规模的比重为12.86%,与民企对浙江经济65%左右的GDP贡献不相称;二是2018、2019年净融资额均为负值,反观国企,2019年增加至2865.12亿元,强大反差反映了民企债券融资环境的严峻性;三是存量收缩带动其占全部债券存量的比重降至2019年的14.15%。综上,债券市场为浙江民企提供融资“输血”的功能逐渐趋弱。

    (二)民企债券融资成本偏高

    本文选择3年期中期票据(以下简称“中票”)的发行利率作为比较对象,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剔除含有特殊期限结构(如2+1,3+N)的债券。总体看,2019年所有级别民企债发行利率的算数平均值高出国企130BP以上。从不同信用等级看,2019年AA+级民企的3年期中票发行利率高于AA级国企58BP,即在同一期限、债券品种的发行成本上,高评级民企反而要高于低评级国企。

    (三)民企债券违约增多

    受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多项政策影响,民企逐渐成为债券违约主力。2014年发生债券违约以来,浙江8家债券违约企业均为民企。截止2019年底,浙江民企违约债券余额232.21亿元,占民企全部信用债余额的7.7%。2019年民企债新增违约率为0.80%,相比2018年没有明显降低。

    (四)信用增进效果有限

    2018年央行引导专业机构创设以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通过将投资者面临的民企违约风险转换为创设机构的违约风险,以期提振市场信心,修复民企的正常融资渠道。但CRMW对民企发债的支持效果较为有限。

    浙江2019年CRMW运行情况显示:一是当年通过CRMW支持发行的民企债31支、金额44.6亿元,占全部民企债的比重分别仅为14.76%、4.07%,CRMW对民企发债的覆盖率较低。二是CRMW支持的主体中,高信用评级(AA+级及以上)债券比重为74.19%,短期票种(一年期以内)占77.42%,融资压力最大且更需要长期限资金支持的中低资质企业却难以得到CRMW的支持。三是创设的31支CRMW涉及标的主体仅16家,标的主体重复率偏高,且仍有部分债券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从总量和结构分析看,CRMW的实施效果未达预期。究其原因,在于CRMW未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敢、不愿支持民企融资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发债难的原因剖析

    民企发债难有宏观经济下行的外部因素影响,也有资管新规“去杠杆”政策因素的影响,还有企业过度融资盲目扩张、先天不足的自身因素,也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民企发债存在先天不足。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政府平台,往往被市场视为背后有政府的“隐性担保”。相比之下,民企资产规模较小、抵押品不足,在经营受到冲击、风险加大乃至债务危机时,获得政府救助可能性远小于国企,导致投资人对民企债“望而却步”。

    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部分民企诚信意识较差,存在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道德风险,而当前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发行人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准确识别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导致市场对民企债接受度下降,加剧了发债难困境。

    三是部分企业过度经营致偿债能力下降。部分民企在前几年流动性充裕时加重杠杆,过度融资盲目扩张,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不断上升。2017年以来宏观经济降杠杆、广义融资收缩,进一步导致企业流动性不足,偿债能力显著下降,最终酿成风险事件,极大影响市场投资者对民企债的信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