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洪诚
释义 洪诚

洪诚1910—1980

字自明。安徽省青阳县人。1935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国文系。此后历任安徽省省立合肥女子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员,前中央大学国文系讲师,安徽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55年到南京大学工作,历任中文系教员、副教授和教授。建国前,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尤其侧重“三礼” ( 《仪礼》、《周礼》、《礼记》),兼涉猎子、史。到南京大学工作后,主要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语法论文多篇。其《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一文,同意王力关于系词“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 “是”产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详尽地揭示了它由代词转化为系词的全过程。王力曾认为系词 “是”萌芽于东汉,而该文引用大量先秦、汉初用 “是”作系词之例,证实纯粹系词的形成至迟不过西汉初年。此外,还对先秦的语气系词“为”,即更早的 “惟”的性质、作用作了充分的说明。还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 “於”“于”分用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古汉语的被动式》一文,论述了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分析了被动句的语法特征,阐明了各种被动句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汉语被动式的渊源关系。揭示了“受事者作主语+外动词”这一格式之所以成为上古被动句基本形式的真正原因,破除了这一形式属于意念被动的通常的说法。作者认为,不能单凭形态标准来区分是不是被动式,并提出了一些判定被动式的客观标准。文章特别对“为……所”式的产生作了详尽的说明,认为这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并指出 “所”字的介词性,定 “为”为介词。同时,说明了动词前面加“见”字的作用;提出介词“被”是由动词变来,它的源头是 “为”字等。《关于上古人称代词形态问题的讨论》 以 “吾”“我”为例,讨论了上古不同的自身人称代词并用的现象。文章分析了 “吾”“我”在各个时代使用范围上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证实了它们不可能构成一对变格的骈词。作者指出 “吾”、“我”的分别不在格位的不同,而在于用字习惯。并根据古汉语方言词汇的不同,推断“吾”字是远古汉语人称代词保留在东方方言中的一个词。从而,使 “吾”、“我”在使用上的分歧现象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释。该文是关于上古人称代词形态讨论中一篇有影响的文章。《王力 〈汉语史稿〉 语法部分商榷》一文,对王力的 《汉语史稿》语法部分,按原书标题,依次提出了32条意见。其中主要的是:
❶ 《汉语史稿》对史处理不够妥当。如 《论语·微子》篇从来没有人认为是伪书,而《汉语史稿》为维护作者所提出的先秦没有系词的论点,证明“子为谁”不是先秦的语言,因而怀疑《微子》篇是伪书。
❷把某些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语言现象,全部解释为偶然的例外。如系词“是”字句见于《谷梁传》和《论衡》等书。此外,汉高祖《乎敕太子文》及《史记》均有系词 “是”字句,但 《汉语史稿》却怀疑它不可靠,没有引为例证。
❸对文义有误解。如《左传·成公七年》: “以两之一卒适吴”中的 “两”是军队编制的一种名称,不是表示 “于”的数词,《汉语史稿》误认为“两之一”为分数。
❹ 把某些语言现象的产生说得太迟。如系词 “是”起源于西汉,而《汉语史稿》以《论衡》时代为断; 动量词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汉语史稿》却认为起源于唐代;名量词词尾化起源于六朝或更早的汉代,《汉语史稿》则认为起源于宋元。
❺ 把用法相同的两个词,当作具有不同的形态。如“於”“于”二字在周时是古今字,凡可以用“於”的地方,不论在动词前后,都可以用 “于”,这两个字在状语和补语中并不因其宾语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语法作用。《汉语史稿》认为它们用法不同。这篇文章是评论《汉语史稿》 语法部分的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语法学界的重视。


洪诚1910—1980年

字自明,安徽省青阳县人。语言学家。1935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国文系,后任安徽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解放后, 任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汉语大词典》 副主编等职。洪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 并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尤侧重“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兼涉猎子史。 到南京大学工作后, 主要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 晚年所著 《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独到精深。 生平著述不丰, 但所写每篇文章, 都有一定的价值, 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