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释义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据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做州官时,不许别人提到他的名字,由于“登”与“灯”同音,州里人便把“灯”叫做“火”。元宵节放灯时,田登出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用来指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而不允许别人有正当的活动。‖含贬义。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蛮横无理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即只许己,不许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发明了 “避讳” 的方法。所谓 “避讳”,就是臣子对君上,子孙对父祖,人民对圣贤,都不许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物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读、阙笔或空字方法回避。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一则故事: 有个州官叫田登,他不准属下各级官吏和全州百姓叫他的名字或写他的名字。否则,一旦被他知道,就要以触犯名讳的罪名惩处。于是该州人们都忌用“登”字,与“登”字同音的词儿也都避讳。如要说“放灯”,就说 “放火”。到了上元节(旧历正月十五,也叫灯节),照例要放灯三天。事先衙门出了告示,要家家户户预作准备。写告示的官吏不敢写 “灯”字,写成了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由此传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话。明·冯梦龙 《古今谭概》第一卷:“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登为火。值上元放灯,使揭榜于市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也不错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可是你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说一句妨碍的话,你就说不吉利; 你如今好好的咒他,就该的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zhǐ xǔ zhōuguān fànghuǒ,bù xǔ bǎixìng diǎn dēng

出自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所载的一段故事。
宋朝时,有个叫田登的人,他做了州官后,搜刮民财,欺压百姓,人们凑在一起就编一些与“登”字同音的笑话,来讽刺揭露他。田登气急败坏,决定不准人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用“登”或与“登”同音的字。凡是触犯了他忌讳的人,轻者鞭抽,重者判罪。有一年在元宵节放灯时,他贴出布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平时老百姓夜间点灯,也只能说“点火”,不敢说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俗语即由此而产生,形容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人民连正当的活动也要受到限制;也指胡作非为的人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州官: 古代一州的长官。指旧时官吏可以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当需要却遭禁止。
也作“只兴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代一州的长官。指官吏可以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当需要却遭禁止。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一:“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成语,意在讥讽在上者依势胡作非为而禁止在下者正当活动的情况。
为什么说 “放火”呢?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说,有个叫田登的人当了郡守,“自讳其名”,谁要是触犯了,必遭鞭打,“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上元 ( 农历正月十五日) 放灯,人们可以到州治之地游玩观看,吏人在街市上张贴了一张榜文,写道: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忌讳田登之名,所以把 “放灯”说成 “放火”。后遂形成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语,用以表示在上者自己胡作非为而限制、苛求他人之意。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语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比喻只许有权有势的人干坏事,不许百姓有一点自由。
也作
❶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❷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❸ 只许人放火,不许俺点灯。
❹ 光许官家放火,不许民众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 古时一州的长官。比喻统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为,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无理限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 , 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有势力的人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行动却受到种种限制。《官场现形记》三七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卖缺卖差,也卖的不少了,也好分点生意我们做做。”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据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做州官时,不许别人提到他的名字,由于“登”与“灯”同音,州里人便把“灯”叫做“火”。元宵节放灯时,田登出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用来指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而不允许别人有正当的活动。‖含贬义。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形容统治者专制蛮横,自己恣意妄为而不给百姓一点自由。北宋仁宗时,州官田登残暴专横,禁止人们说话作文用“登”字,甚至连与“登”谐音的字也要避讳,否则便要严惩。因为“灯”与“登”谐音,所以州人只得把“灯”改称“火”。正月十五闹花灯,州衙贴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看后气愤地说:“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