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
创造社新文学运动中于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的著名文学团体。由当时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张风举、徐祖正、郑伯奇、甘人等发起,后期有彭康、冯乃超、朱镜我参加,会员陆续增加到数十人。该社出版了《创造》季刊,又先后创办了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该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故许多人认为它是“为艺术”的流派。它提倡浪漫主义,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而只是作家内心的自然流露。郭沫若说诗只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是“生底颤动”,“灵的喊叫”。他十分尊崇自我,尊崇天才,认为“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以规矩来测量的。”在表现方法上,该社则要求完全排斥理智的那种“绝对自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破了一切既成规律”,以达到“体相不可分”。提出伟大的作品是超时空的,应力减其时代性与地方色彩,而热烈地赞成歌德的主情主义 (即感伤主义) 和泛神论思想。该社还反对“功利主义”。成仿吾说“艺术的目的是在表现出人类最高或最深的情绪”,在《艺术的使命》 中主张“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郁达夫在《艺术与国家》 中提出艺术创造是“美的陶醉”,“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郑伯奇还认为把艺术看成工具,是艺术王国的叛徒。他们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影响。郑伯奇指出创造社作家还受过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 该社强调反抗社会的黑暗。1923年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提出“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反抗不以个性为根底的既成道德。我们反抗否定人生的一切既成宗教。我们反抗藩蓠人生的一切不合理的畛域。我们反抗由以上种种所派生出的文学上的情趣。”他在 《艺术与革命》中提出: 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没有不和人生发生关系的,艺术家同时可以是革命家,艺术也可以是宣传工具。“五卅”以后,创造社的代表作家无论在政治思想或艺术观点上,都有很大的转变,不仅在刊物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学说,还参加了实际革命工作。郭沫若在《革命文学》一文中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主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文学”。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中阐明了新文学的创作家必须肩负起反映时代精神、揭露社会黑暗、歌颂光明未来的社会职责。 在创作方面,作品大都植根于现实人生,无论诗歌、小说,都显示出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对旧制度的不同程度的反抗,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但该社部分作家的作品,由于受资产阶级颓废主义的影响而表现出色情、伤感和颓废的色彩。
【创造社】文学社团。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早期曾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倾向浪漫主义。1925年前后,郭沫若等人提出“革命文学”口号,其成员多投身大革命。1928年后又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后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并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