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马晓芳
慢教育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促进心灵的交融。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掌握母语,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无法立竿见影。慢,语文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得到心灵的濡养。因此,高中语文也需要慢教育,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静慢”“静美”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慢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课程设计观念的转变
不可否认,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知识面更广,认识能力更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相应增强。因此,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追求所谓的快节奏、大容量。然而这种知识密集型的快节奏教法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教学出现了一种看似热闹的枯燥趋势,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成为了接受知识、迎合老师的机械。当然,语文丰富的美感、优雅的情感、深刻的思辨也被挤压殆尽。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但知识如一团乱麻,怎么理也理不清;有些基础知识教师讲了很多遍,好些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好些课文即便背会了,大多数学生仍搬不得家;同一种题目,换一个面目出现,学生仍会不知所措。这些现象,直接暴露了一味追求快速高效的弊端。快餐似的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是在为前程而被迫学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丧失。
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回归教育本真,让语文教育慢下来。例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时,应根据课文的特点,重在开启一段美的旅程和理性的思考。人生在世,谁没有自己的“空中楼阁”呢?教师应该借助此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去感知作者的“空中楼阁”,领会课文美的语言和意蕴以及美的表达技巧,分享文章后面对现实的微讽和逃避现实的欢欣,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生常有的这种执念的理性反思:人生不能没有浪漫的幻想,但也不能没有理性的自觉,这样才能让我们自由地穿行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幸福地活着。最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无疑会比所谓的高效课堂用时多一些,但或许反而会事半功倍。
慢教育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心理认知特点,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展示并传递语文之美,扩展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让高中语文教学的节奏“慢”下来,“静”下来,让学生慢慢地回味,充分地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掌握运用知识。
二、慢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回归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静悄悄的革命。”又说,“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尺子”,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更是如此。
例如:在教学《劝学》这篇文言文时,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要解决读准读顺的问题,再解决疑点难点,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明白。第二步,作为文言议论文,要理清行文的章法,搞清文章讲的是什么,怎么讲的,有怎样的逻辑结构和雄辩力量;第三步,才是带领学生欣赏文章论证的艺术,让学生懂得博喻的妙处,并模仿学习这种论证艺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再让学生梳理总结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以此来强化文言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达到文学素养的积淀目的。
笔者认为,文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步步为营。因为,文言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非慢不可。慢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快慢张弛有度的,教师要把握慢的要义,追求真的要义,让广大学生都能学好语文。
三、慢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进程的认识转变
慢教育并非是“慢吞吞”的教学。语文慢教育,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讲究适度,讲求效度。古语说,欲速则不达。语文学习的目的重在心灵的滋养,思想的碰撞,视野的拓展,修养的提升。语文学习的最好途径便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老实讲,慢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能否有效开展,不是我们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我们想不想做、敢不敢做的问题。
“改变课堂,学校就会改变”(佐藤学《静静的革命》封面语)。慢教育理念给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也给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处理教学进度的快与慢的关系?怎样解决应试与素养培养的关系?本质上讲,慢与快、应试与素养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得益彰。只要我们处理好精讲与泛读、精练与泛学的关系,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精心谋划全局教学,语文教学是可以慢下来的。
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育是需要学生一起经历的。慢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并运用语文知识,实现高中语文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四川雅安市汉源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