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守正创新,守住语文的根

    闫传亮

    摘要:该文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要求,针对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

    关键词:阅读 ?守正 ?创新 ?课标 ?新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使用,给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方式——默读、朗读、略读等有明确的要求,同时对每阶段的阅读应达到的标准也有明确的规定。如第四学段(7-9年级)对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相应问题,能通过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与情感体验,通过个人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启示。”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尤其重视阅读。温儒敏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中指出:“目前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所以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本,以新教材为依托,严格落实阅读教学任务,坚持以读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守正创新。

    在2017年安徽省优质课比赛中,有两位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笔者听后感触颇深。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且教师共同参与。然而在朗读中,出现了三次笑场,这与本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极为不符。之后对文中对话进行精读时,老师的朗读指导也不到位,造成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肤浅,教学目标没有有效完成。

    另一位老师在进行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时,同样采用了教师参与的形式进行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课文1—2段后,分别让名两位同学朗读3—4段和5—7段。老师在配乐朗读1—2段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能够听到读中带有泣声。由于老师的感情充分调动,既感动了自己,也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此一位学生也在读中出现了哭声。由于情感已充分调动,因此在指导具体语句朗读时,水到渠成,学生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读懂了课文。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两位执教老师同样都重视朗读,但第一位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环节出现重大失误,造成朗读不到位,语气、节奏指导不到位,没有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曾听过有位教师执教《紫藤萝瀑布》一文。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第一,通过展示紫藤萝的图片介绍导入新课;第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三,默读课文,找出对花的描写的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第四,赏析课文,文中描写花的形状和香味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第五,厘清层次及作者情感变化。执教者没有把握住本文的文体特点,导致教学设计出现问题,教学中缺乏课堂生成,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赏析、品悟。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文中对紫藤萝的描写可谓精美的工笔画,神形兼备。《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重点”强调“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语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并且明确指出“朗读课文时,注意语音轻重、长短的变化”。但是执教者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而是设计了默读。没有充分的朗读为基础,何来赏析,又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所感悟。对课堂阅读来说,书声琅琅的场景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符合閱读规律的,但是仅仅读完文章是不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进行中以及阅读结束后认真思考阅读材料的内涵,感悟材料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情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新教材的使用上,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没有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种种问题。

    首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足。部分语文老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注重知识的讲授,造成学生不会主动认识与理解作品,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提升,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缺乏阅读兴趣。

    部分语文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语文阅读的本质,只是把阅读当成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练习题的训练,缺少对于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探讨,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达到对于美的欣赏,没有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本质上来讲,阅读是读者为了通过对作品认真地阅读、仔细地揣摩、用心地品味来了解作品的主旨,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而很多老师恰恰把语文的阅读教学功利化、世俗化,把它纯粹地当成了一种提高考试成绩的手段,这种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只有老师端正了认识,才能够增强阅读教学本身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语文课上阅读时间不够。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大多数时间都在教授课本知识,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语文知识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独立阅读的作用,阅读时间的缺乏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与阅读时间。只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绪才能受到作品的感染,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教师应多让学生阅读,有了充分的阅读,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文本有理解、有感悟。

    最后,学生缺少个性化的阅读。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中字词句、篇章结构等的讲授,习惯于扫除文字障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讲授方式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挖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对于课本与作品的理解进行正确引导,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前提下把握正确阅读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课后习题第五大题“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表演。开展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以读为本,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师要依托新教材,落实课标要求。保障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倡导整本书阅读,落实语文的“大阅读”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 提升学生文科课程学习能力的探

    吴江摘 要: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学课程数目的骤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变大。而同时根据课程之间存在的各自特点,所有的课程出现了文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低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唐静娟指导低年级学生,培养其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持续提升的重要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