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与“语言性”的培养

    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当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从如今的中学学科排名上看,语数外理化生或语数外政史地,语文一直在貌似老大地位上,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的“小三儿”。除了“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个想法之外,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学自身也有很大问题。

    首先,教育组织者对语文本身并不在意。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口号固然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却牺牲了“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各个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必然功利性地把生分比较快能取得较好收益的科目放在首位,比如高三一直强调“得文综理综者得天下”。语文则要求“文章读懂,题干审清,做题规范”就行。学生毕业了只记得学语文就是把字写好,背默考试要求的文言古诗文。对外语学习倒是情有独钟。

    其次,语文教育的实施者站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也存在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本该生动的语文课被指严重缺乏“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就是指在教学时无论是讲还是读还是活动,都紧紧抓住文字,紧紧扣住文本。简单地说,紧扣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最正确的方法,也是最终的目的。

    什么是“语文味缺失”?就是课堂教学出现偏离,变成了非语文课。在教学中,非语文情况表现非常多。比如,错误地把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受传统“载道”思想影响,语文教学无思想教育不成课的意识浓郁,什么篇章都成了德育内容。还有对新课改理念的错误理解。新课改提倡“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立刻就有人误解为可以无限超越文本。而事实上,“立足文本”和“超越文本”应该有度。比如学习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学习,查字典,查生物书,找画册,最后全班交流。一节课下来,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方法以及信息筛选方法等内容一点没涉及,甚至连课文都没完整的读一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错误地把课文内容作为知识学习的对象了。

    再次,学生本身对语文的不重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较之其他学科,语文试卷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语文考试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中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看来,提高成绩就要重视语文,提高语文就要重视阅读。提高了阅读能力就等同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文学性”与“语言性”的培养。

    教育专家李希贵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例子。说在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两个班因为扩招没有语文老师,就由别的班老师来代课,但老师已经有两个班的课了,再带两个班很吃力。于是,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枯燥时,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都很惊讶: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所以,加强阅读能够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储备积累,可以提升成绩。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基于这种情况,有专家提出“语文主题学习”这样一个思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模仿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

    语文本来就是“文学的”和“语言的”,同时也是“民族的”和“未来的”。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代的人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组织者应该重视这种体现民族大计关乎民族未来的宏伟基业,不要使语文成为教育国际化的牺牲品。好在多年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教育部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六大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6.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通读”。这种改革趋势是令人欣慰的,振奋人心的。

    最后,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来讲,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能显现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学生作为个性主体,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的。更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的目光”。跟着高明的老师发现文章表面上的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汉语之美。可以具体采取的方法有多积累多读课外書多练笔,这些毋庸赘言。

    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的门槛很低,语文教育的成败不是一下子显现出来的,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语文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直达心灵,让我们关心她爱护她,使她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新高考语文命题将有六大变化[N].上海教育,2014-12-24.

    [2]为什么语文课被指缺乏语文味?[N].中国教师报,2015-01-15.

    [3]陈平原.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

    作者简介

    魏静(1974.06—),女,汉族,本科学士,中小学高级教师,洛阳理工学院附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