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管理策略 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苏礼智
摘 要:有序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不断推进班级高效、有条不紊地前进。然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由于没有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使得班级管理效率低下。新形势下,小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场所,让学生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学有所长、德有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班级实际发展情况,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众所周知,班级事物琐碎而杂乱。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管理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还提高班级管理质量,让班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有效的民主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都是“一手包办”,事事亲历而为。
诚然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确实需要“嘴勤、腿勤、手勤”,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要事事包办。这样管理的结果就是“养出懒学生”。并且由于学生没有参与班级管理,他们不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致使他们不珍惜班级管理成果,比如他们没有参与班级卫生打扫就不能体会打扫卫生的脏和累,就会随手乱扔垃圾。这样一个小实例提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放手,充分相信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能力,学会适当的“权力下放”,实施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这样既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如在制定班规中班主任就可以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针对班级中某一不良现象讨论它所带来的危害,学生在讨论中就会不断拓展和挖掘危害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对这种行为的危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这种危害后,班主任组织学生针对这一不良行为制定出班规,用制度约束和杜绝不良行为。
如针对班级学生带手机的现象,班主任先组织学生讨论它的危害。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从它对身体、对学习、对成长的危害三方面深入浅出阐述,使得这一危害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接着教师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制止这一现象的班规。于是,有的组提出没收叫家长;有的组提出没收写反思;还有的组提出罚款。针对这三种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举,票数最多的就定为班规。结果大多数学生同意第二种方案,这条就被列为班规中一项。
这样的民主管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为班级贡献力量,而不是在班级管理中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效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有效的班会管理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班会班主任“独霸”会场,成为班会的主要决策者、领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其结果就是班主任不断强调,学生还是违反纪律。班会成为思想教育的空架子,没有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为此,班主任可以把班会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自己筹划、安排班会流程、班会活动。班主任只是对班会方案给予修改、补充和完整。
班主任对班会活动权力的下放,大大提高学生班会活动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班会的质量,学生会在课下对班会主题上网查找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班的班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如我们的班会有讨论会、辩论会、游戏活动、茶话会、主题会、演讲会等。学生在开班会时,再也不是坐在座位上走神开小差了,而是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激烈争辩。思想教育内容也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
三、有效的班级活动
没有活动的班级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班级。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培养他们集体荣辱感,促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班会的内容可以是体育、文艺、学习等各种精彩的班级活动。如语文中的演讲、阅读等活动,体育中的跳绳、拔河。文艺中的跳舞、小品等。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踏青、徒步行走、郊游。到养老院慰问演出、到消防队学习安全知识等。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进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小学班级管理至关重要,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荭.浅谈班主席制度如何落实及班级自主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6(35).
[2]刘舜芳.我的班级我做主:浅谈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