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演变史互动式展览展示的探究与实践
赵海妃
摘要:建筑风格演变史建筑风格演变是规划馆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建筑风格演变从静态的建筑转向能动态传递信息的展览,需要从展览素材的收集,选取,到展览结构的搭建、展示手段使用及展览新技术的运用几方面去落地。
关键词:建筑风格演变史、展示素材、展览结构、展示方式、展示技术一、展览素材的选取
展览素材的选取,根据广州2200多年的城建史,从乡村到城市,从古时到现代,广州既有本土建筑风格也有受外来风格影响下产生的建筑,经历以下主要几种风格的演变:本土建筑风格发展、北方建筑影响、西方建筑影响、岭南建筑新风格。本土建筑风格发展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生活方式及审美偏向共同发展演变而成,如竹筒屋、明字屋、西关大屋;北方建筑影响是受北方官式建筑影响,受古代的礼制和近现代“中国固有样式”和“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公共建筑,都有很深的官方意识形态烙印,如番禺学宫、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广州中苏友好大厦;西方建筑影响是受到海外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的影响,产生的具有西方文化印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如圣心大教堂、岭南大学马丁堂、广东士敏土厂、中共三大会址等;岭南新建筑风格是新中国成立后,借助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和广交会等重要事件,建成的充满现代主义精神的新建筑,形成的具有鲜明岭南现代建筑新思路和新风格,如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建筑群、双溪别墅、白天鹅宾馆等。这几种建筑风格的演变生动的展现了广州的建筑的多样性以及广州建筑文化的包容性,也是广州城市精神的及文化品格的生动阐述。经听取专家意见和提炼,形成原乡风土、北风南传、西风东渐及岭南新风几大风格演变主题。二、展览结构的搭建
展览结构的搭建,以广州总的建筑风格演变作为主线,根据展览素材以建筑风格的发展及所受影响而形成的几大风格分为4大主题方向进行分类展示,通过建筑来反应文化,用文化阐释建筑。将建筑风格演变和文化交流进行融合展示。搭建起,以原乡风土、北风南传、西风东渐、岭南新风四大建筑主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分类展示的展览结构进行线性展示,同时结合从本土到外地到外来,从起源到新兴的这两种逻辑去进行展示结构个搭建展示结构,形成观展线路:从原乡风土到北风南传,到西风东渐,进而是岭南新风。用四个主题分类及两条主线串联的方式进行展览结构搭建,形成建筑风格演变线性展示结构。最终提炼形成建筑风格演变史展示走廊进行线性展示。三、展示方式的丰富
展示方式,结合建筑风格演变,如何把抽象的风格进行具象展示,把静态的建筑进行动态的展示,把建筑风格的演变进行生动而又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示?经研究,将建筑风格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实体建筑模型进行具象展示,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展示。而建筑如何具象化,有传统的图文展板进行图片及文字信息展示,也可选择制作精品建筑模型进行具象的实体展示,建筑模型是最直观最具象的展示方式,而如何让建筑模型展示得立体丰富,则需在展示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丰富,如平面开间设计,外立面装饰细节展示,剖面结构展示,同类建筑演变结构变化展示等。可通过建筑模型多形式展示结合图文展板多角度进行展示。四、展示技术的运用
展示新技术的运用,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展示手段的不断丰富,根据建筑风格演变的特征,扩充展示信息量及观展的沉浸感。经研究,将增强现实技术(AR)引入到建筑模型的展示中,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的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在展览展示中可将现实的建筑模型与虚拟的图像进行多维度互动式的综合展示。
打破展区面积及展示空间的局限,将大量的建筑信息进行集成,只需要运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及对应建筑的AR图标即可获取关于该建筑的大量信息,包括文字介绍、图片、模型、点云图、音频解读等。AR技术运用到展览中,是对展览信息的无限扩充,能够满足资料在信息平台的动态更新,大大丰富了展示的信息量与拓展展示的深度及灵活性,拓宽了展示的维度。五、结语
建筑风格演变史展示,通过对展示素材的选择、展览结构搭建、展示方式的丰富及新技术的运用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建筑風格进行分主题展示的线性展示结构,运用图文展板加建筑模型加AR技术几种展示形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互动式的综合展示。形成既有具象展示又有抽象想象空间,既有现实模型观看又有虚拟信息汲取,既有静态展示又有动态互动,既有传统展示方式又有新技术展现的AR建筑模型走廊,对建筑风格演变史,原乡风土、北风南传、西风东渐、岭南新风几大主题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度展示,形成科普性强多层次立体化互动式的特色展项。
参考文献:
[1]刘佳莹,宋向光.?历史陈列的叙事学模型解读与建构——从内容设计到展览表现.中国博物馆,?2017,(02):? 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