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视角下文化园区的新特征

    余博

    【摘要】创意城市汇聚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创意资源,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物质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创意的发挥。创意城市下文化园区的集群式发展消解了最初的地理空间集聚概念。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并赋予文化园区新的发展特征,即创新聚合化、社区联结化和社会正效应。通过文化创造力的发挥,文化园区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流动、融合,促进了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的生成。

    【关键词】创意城市;文化创造力;文化园区;特征

    一、创意城市的原动力是文化创造力

    创意城市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文化力、科技力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力,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發展内涵。本文从创意城市视角出发,结合一定的文化环境、主体需求和产业业态,对文化创造力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城市需要以持续的社会和政治创意去解决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是少数精英的事情,而与普通大众无关。迈克尔·杨认为,社会并非真如工程技术人员所设计的机器一般,更多是有机的、自组织的系统。因此,未来城市可以从生活在该城市的个体与群体中获得更多解决城市问题的灵感及办法,这种创造力是协作的和积累的过程。城市的创造力广泛存在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建立在开放且不受特定规则束缚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上。一个成功的创意城市常常会允许空间存在多种可能性,以适应自身快速的更新变化,鼓励大众将创意或创新的思想落到其居住或工作的空间,鼓励集体性、自愿性的自控活动。这就需要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动员或联合一切有助于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创意城市的各个角落,如科研院所、高校或企业、市政大厅或中介服务机构、茶社或咖啡馆、公园或餐厅,乃至社区团体或广场之中。可以说,城市创造力彰显的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学研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良性结合。城市创造力既要创造外在的硬件环境设施,又要注重城市创意氛围的营造。如今,城市发展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交流及社会网络的有效运作,提升居民行为能力与协作精神,以实现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其解决途径,往往是通过社区与邻里之间基于临近的地域感及共同的责任感,促使居民对其居住地产生新的认知,并适度而恰当地改变或创新生产和生活方式。富有创造力的城市经济,常常是创意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复合体,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的外来人员,提供更多与众不同的灵感、想法和技能,促进创意的产生与发展,这正是城市创造力运作的表现。

    1.创意城市的文化创造力是一种文化力

    在第17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郭晓亭、胡卫平等人指出,创造力在心理学上的研究轨迹,大致包括天才视角,即研究针对为人类社会带来历史变革的新想法、新产品。这一视角强调创造者的生物遗传性和特殊人格特质,忽略了知识成果的积累以及社会环境的刺激;个体视角,即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创造力潜能测试以及潜意识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研究视角只是由普通人取代了天才,屏蔽了外界环境以及忽视了社会对创造力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视角,即研究过程中更加关注创造力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考察创造力的社会心理机制。在创造力研究的传统理念中,文化作为社会因素中的核心内涵变量,极容易被天才和个体视角所忽视,也容易被排除在社会视角作用下的创造活动之外。美国心理学家阿瑞缇认为,创造力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主要体现为文化的特性,因而,创造力具有了文化的性质,人类创造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往往是文化与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离开一定的文化,创造力是不可能产生的。创造力与文化相辅相成,离开文化谈创造力,往往看不到创造力的实质;离开创造力谈文化,容易导致片面的结论。因此,文化创造力首先是时代和文化的产物,其次才是个人的。

    2.创意城市的文化创造力是一种科技力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形成了主流的科学文化特质;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功能的发挥,从而形成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创意城市较一般城市,集聚了大量的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及创意人才等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创意环境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了不确定性,促进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产生。从资金与人才的投入来看,技术创新主要发生于创意城市之中,创意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都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影响技术创新的环境要素来看,创意城市在专业化、多样性、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信息交流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与扩散。科技创造力的发挥丰富了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了文化活力,为文化创造力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推动了创意城市中新兴业态的发展。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扩散,加速了创意人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流动,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效率,促进了科技创造力的产生与发展。

    在创意城市的创新发展中,以文化力、科技力为主要发展内容的文化创造力的发展,对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加速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实现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意城市视角下重新界定文化园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加的大量城市人口催生了对城市土地、资源、就业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创意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城市经济停滞、功能退化、公共设施老化、社会阶层分化、发展空间受限、各界精英外流和犯罪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而制定的有效改进方案,以此来缓解城市发展压力,促进城市发展。兰德利的创意城市理论强调,文化的主体性与核心价值应从地方寻根,对城区进行改造。周膺认为,创意城市是能聚合创意经济能量的城市,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为契机,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意社会来疏导创意经济的能量洪流。

    文化园区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有效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平台化、虚拟化、媒体化和无边界化的特点,以创新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黑马营。黑马营是《创业家》杂志的衍生创业服务平台,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初创、孵化和对接全链条的创业服务。该服务平台虽然在发展形式、经营业态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文化园区类似,甚至比依靠空间集群发展的文化园区集聚了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配套创业服务和咨询机构,但是其出现引发了人们思考文化园区的边界在哪儿,可否延展现有的产业边界与发展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文化园区的建设主要借鉴了欧美发展模式,以政策为导向,通过对旧工业区、旧街区的更新改造,使艺术家、工作室、创意机构与文化企业等集聚,开展文化、艺术的创意、创造与经营活动,提升效率,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同时,在城市空间构建上,对旧工业区、废旧厂房建筑的保留与改造,能够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为城市塑造新的景观特色,促进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邱文宏、林綿和纪慧如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发现文化园区以文化价值活动为核心,文化本身的价值以及其配合产出的商品和服务是文化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创意城市中文化园区的建设既保持了城市景观形态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记忆、地缘地脉的连续性,又加强了建筑空间的弹性化与公共空间多重组合的灵活度。旧城的地域区位和民俗文化优势能够拉动文化园区内创意办公、产品生产、技术创新、旅游休闲和文化消费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旧城区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较为深厚的社区文化,相比于新型城市中心,房屋租金价格更为低廉,逐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沃土。文化园区赋予了城市传统空间以新的产业功能,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能够延续城市地缘文化,保留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性格,激发城市活力,解决部分“城市病”,实现创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文化园区”这一概念,目前,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称谓,但创意城市的发展为文化园区赋予了新的特征。在创意城市视角下,依托文化创造力效益的发挥,我们将“文化园区”界定为:文化园区是基于一系列与文化关联或配套的产业大规模的集聚,发挥文化创造力的核心作用,利用社区化网络的关键节点,使具有鲜明特质的文化现象或活动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倾向于将城市协同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生产(与服务)与文化消费(与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创造力外溢效益的发挥,产生社会正效应,在创意、创新资源集聚与外溢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打造促进城市区域多种功能协调发展的集结体与聚合体系。

    三、创意城市视角下文化园区的新特征

    1.创新聚合化

    文化园区是为创意城市带来创新与革新,刺激新理念,开拓新产品并创造新价值的创意场所。它利用创意资源,发挥文化创造力的创新、创造效能,运用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和手段,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创新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集创意、生产、交易和消费于一体的创新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未读”作为一个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崭露头角并获得关注的读书平台,既没有丢掉图书企业的本质,又兼顾了电影、艺术、生活和科学等方面,整合了产业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特质,决定了文化园区必须高度集聚创新能力,吸引具有创造能力的文化主体,并以知识和创意作为产业核心,在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条中获得附加价值。成功的文化园区更易于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者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文化园区往往同时进行着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活动。文化活动可以说是文化园区文化消费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体现和提升园区文化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没有文化活动的园区不具有发展生命力。研讨会、沙龙和会展等文化活动的举办,可以实现多种创新、创意资源的集合,激发多行业间创意灵感的产生。成功的文化园区总能促进充满活力的文化经济活动的开展,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获取灵感和获得认同的机会。文化园区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产生、交易、消费和传播的场所,其根本任务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创造力。这种高度聚合的文化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活动可以集聚实力,激发创意灵感,增加创意阶层社交接触的频率,提升创新效应,在推动创意阶层及文化企业打造、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区联结化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只研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忽略了通过社会经济制度互动、互信关系所形成的无形社会资源,即社会资本的经济作用。社会网络是指社会单位之间的政治、经济、管理以及文化、传统和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结合而形成的网络关系。网络关系体系中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强关系指接触频繁和感情亲密的人或关系,促进了行动者之间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的有效传播与流动,有利于企业之间长期互惠关系的形成,能够增强企业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弱关系指不经常接触及感情不亲密的人和关系,各个行动者处于不同派系之中,有各自的社会关系。尽管弱关系带来的信息流动和互惠互利相对较少,但在创新扩散的信息流动网络中,弱关系更易于接近提供独特信息的不同网络,更易于获得新颖而独特的信息,更利于创新扩散。在城市区域中的社区,作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集体,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居民聚居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文化园区不仅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意场所,也是赋予多样化社会关系以特殊联系的空间载体,其集聚的对象往往是具有交集或共同价值观,且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组织。佛罗里达的“3T理论”指出,创意劳动力更倾向于移动到具有人才、技术和宽容度的创意城市和创意区域,社区地点的社会特性直接影响着创意企业发展、投资和创意人才汇聚的空间选择。我们看到,在文化园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空间、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为文化园区的建设提供了物质环境。社会网络等软环境可以促使文化园区有效运转和提升文化创造力。如果缺少社会网络,文化园区则难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难以形成新型社区关系与生活方式,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认同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园区不仅是一个进行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场所,或集聚文化企业、创意人才的空间,更是促进人与人交往与交流,联结新型社会关系,激发创意、创新活力的社会网络节点。因此,文化园区具有社区联结化的新特征。

    3.社会正效应

    集聚效应一经形成,文化园区就会产生获得性优势,形成自我积累的正向反馈机制。例如,城市价值理念可以起到良好的凝聚与教化作用,缓解社会紧张关系。文化园区中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形成了大众与艺术家及文化产业从业者进行交流的语境。文化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伴随着社区化联结,逐渐形成相互学习、彼此信任和互生互助的集群效应。相比文化园区外分散无序的个体或企业,它们更易于获得所需的政策、资源、技术和资金,创造优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园区不断加强生态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商务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连接等,从而提高文化园区空间价值。

    总体来看,在创意城市的研究视角下,文化园区已不再是单纯地理空间意义上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而是文化创造力最大化发挥的聚合体系。文化园区集中体现了创新聚合化、社区联结化和社会正效应的发展特征,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了城市创新活力。

相关文章!
  • 女性消费品微电影广告营销及广

    王怡<br />
    摘 要 如今,“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不管是从消费潜力还是购买力来说,都不容忽视。同时,在消费群体迭代更

  • 传媒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一种“聚

    石义彬+刘骏<br />
    【摘要】“媒介融合”是时下传媒业界与学界使用的热门词汇,在国内外传媒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媒介融合体现着一种“聚合”

  • 民办高职院校新媒体平台运营与

    王峰<br />
    <br />
    <br />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成熟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合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