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赵明昊

    一、G20杭州峰会成功召开,中国展现“全球领导力”

    2016年9月4—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此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杭州共识”。作为2016年G20轮值主席国,中国推动该机制实现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G20核心议程,首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以及指标体系,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联合声明,首次实现G20成员农业部长年度会议等。可以说,中国努力推动G20从短期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G20成立于1999年,但真正崭露头角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没有完全走出危机,而且还很有可能陷入新的危机。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的波动,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在加大。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等拖累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复苏。更为严峻的是,“去全球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输家”,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政策似乎越发具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借G20杭州峰会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向世界分享其改革智慧、增长经验,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并倡导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加强调共赢发展的新型全球化。

    二、“9·11”事件十五周年,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

    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9·11”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活动。“9·11”事件引发了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将战火延续了十余年。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不仅改变了美国,更导致世界政治与安全局势的深刻变化。在“9·11”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不久,美国新泽西、纽约、明尼苏达三州发生多起袭击事件,这些案件可能与恐怖主义有关,在美国引发高度关注,美国民众的不安全感再次加深。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明确表示,与国际同盟相互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应该是美国新总统的首要任务。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则一直展现强硬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姿态,但其关于穆斯林的言论也引发巨大争议。

    应当看到,过去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暴力活动有增无减,反恐挑战趋于严峻。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阿拉伯之春”、叙利亚政权更迭等导致相关国家政局动荡,“基地”组织等暴恐势力抓紧时机向南亚、西亚、北非、西非等地扩大影响,各类恐怖组织相互策应,并且与跨国犯罪组织暗中勾连。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则出现不少“本土化、小型化,本地培养、就地行动”的“独狼式”袭击。在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影响下,反社会类型的个体极端暴力活动正成为现代社会难以防范的犯罪形式。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打击以“东伊运”为代表的“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反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恐要想真正取得长效,就必须形成合力,力求标本兼治,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任由某些国家到处“煽风点火”。

    三、朝鲜进行第五次核试验,东北亚安全紧张局势加剧。

    9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弹头爆炸试验。这是朝鲜2006年以来第五次核试验。朝方发表的声明称,此次实验实现了核弹头标准化设计,加之完全掌握多种裂变物质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朝鲜可任意按需制造小型化、轻量化、多样化、打击力更大的核弹头,朝鲜核武器兵器化达到更高水平。韩国方面分析称,这是迄今朝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核试验,爆炸当量达到1万吨。韩国总理朴槿惠谴责朝方此举是对国际社会的严重挑衅,寻求对朝采取“更严厉制裁”,“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施压朝鲜。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警告称朝鲜将面临“严重后果”。

    有观点认为,朝鲜选择在9月9日国庆日进行核试验,对内有献礼国庆、凝聚民心之意,对外则是朝鲜面对美日韩全面施压作出的“强烈反制”。然而,朝鲜此举与半岛无核化目标背道而驰,严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只会加剧半岛南北双方紧张对立,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反观美国及其盟友,2016年年初以来不断加大在半岛方向的军事动作,尤其是不顾地区国家安全利益,在韩国强行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东北亚战略稳定,也进一步刺激了朝鲜的“拥核”甚至是“用核”决心。事实一再证明,半岛相关各方的安全关切应该且只能以符合各方利益的方式加以解决,任何仅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的单方面行动都是“死胡同”,只会使问题复杂化,最终不仅无助于解决自身安全关切,反而会使相关目标更加难以实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防止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方的坚定立场。有关各方应着眼大局,谨言慎行,避免进一步相互刺激,共同为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做出真正的努力。

    四、欧盟制定“新路线图”,谋求建设“后英国公投时代”的新欧洲

    9月16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行非正式首脑峰会,峰会由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共同主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没有出席会议。会上欧盟宣布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制定振兴欧洲的新路线图,致力使“后英国公投时代”的欧洲重建信心、展现团结。预计2017年3月纪念《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之时,这份旨在为欧盟打造“更美好共同未来”的新路线图可以制定完成。

    2003年,欧盟在其“全球战略”文件中提出,欧洲将塑造自己的周边地区,从而使欧洲被“良好治理的国家”所环绕。但正如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所言,欧洲如今发现自己被“危机之火”所环绕。无论是欧洲的东部边境还是其南部边境目前都是危机四伏,中东、地中海地区乃至非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都在不断向欧洲“外溢”。与此同时,在欧洲内部,还需要面对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和经济复苏乏力等多重挑战,欧洲一体化遭遇挫折,欧盟迫切需要找到“药方”、确定方向。此次峰会被认为是欧盟处在“历史性时刻”举行的特别会议,为准备这次会议,图斯克在近三个月内与所有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晤或通话,德国、法国等国领导人也多次举行双边或多边磋商。顽疾缠身的欧洲会找到一份怎样的新“路线图”,世界拭目以待。

    五、俄罗斯举行杜马选举,普京领导仍获广泛支持

    9月18日,俄罗斯举行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共有14个政党、6480名候选人竞争全部450个议席。19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对95.26%的选票进行计票后,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在本届俄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54.19%的选票,仍保持国家杜马第一大党地位。综合统计,统俄党此次选举中共获343个议席,远远超过上届的238个,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绝对多数。国家杜马选举被称为俄总统选举的风向标。此次杜马选举是在俄罗斯身处经济困境、外部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举行的,选举结果表明俄罗斯民众对统俄党、对普京的领导仍有信心。

    普京是当代俄罗斯最有威望的政治领导人。在普京直接支持下,统俄党于2001年成立,自2003年开始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执政至今。过去15年来,统俄党带领俄罗斯逐渐消除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对内力求稳定发展,对外提振国际地位,带领俄步入大国复兴轨道,赢得了国内民众的认可。目前该党拥有二百多万党员和八万多个基层组织。近年来,俄罗斯面临一些新的内外挑战,统俄党自身建设和施政遭遇不少困难,反对党派的影响力也在增大。如今国家杜马选举尘埃落定,显示统俄党实力依然强大。统俄党继续主导议会、执掌政权对俄国内保持稳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有舆论认为,以统俄党作为后盾,普京若参加2018年举行的下一届总统选举,获胜连任几无悬念。

    六、联合国举行难民和移民峰会,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受到赞赏

    9月20日,联合国难民和移民问题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约80个国家的首脑等政要出席会议,磋商如何援助因叙利亚内战等地区争端而产生的大批难民和移民。会议最终通过了有关政治宣言,国际社会承诺加大应对难民和移民问题的努力,并将推动建立难民问题全面响应框架。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提出中方主张,宣布中国愿意在原有援助规模基础上,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1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积极研究把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难民移民工作;积极探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三方合作。

    当前世界正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也离不开难民来源国的自身努力。要充分发挥联合国难民署等机构的协调作用,促使难民来源国、过境国、目的地国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战乱冲突、贫穷落后是难民背井离乡的罪魁祸首,实现和平与发展才是根本出路。要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增长,推动难民来源国走上长治久安与发展繁荣之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难民和移民问题全球治理,愿意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责任。中国还积极倡导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大力促进开放联动式增长,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中国为应对难民和移民问题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

    七、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带动双方关系“再出发”

    9月6—9日,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在老挝万象举行。李克强与老挝总理通伦共同主持会议,东盟十国领导人与会。李克强就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出五点建议,包括继续推动落实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尽早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等。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表示,李克强总理就东盟中国关系发展发出了积极信息,展现了积极姿态。相信并期待东盟与中国合作将取得更多互利互惠成果,造福双方人民,推动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作为世界棋局上的重要板块,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增强,东盟共同体的建成也将为双方关系的深化提供新平台、新契机。保持与东盟关系的稳定,确保中国“家门口”不出现动荡,是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目标。如今,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劲、最富成果的国际关系之一。2015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721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564亿美元,人员往来突破2300万人次。中国连续七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6年7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正式生效,双方经济合作迎来新的机遇。按照中国和东盟共同设定的目标,2020年双方贸易额有望达到10000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显然,中国—东盟关系正迈入新的阶段,过去25年是双方关系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未来25年则是双方关系提质升级的“成熟期”,双方需要紧抓机遇、相向前行。

    (责任编辑:魏银萍)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刑事实务中被告人权利保护视域

    姜昱同[摘要]司法权监督体系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次新刑诉法的颁布,其中的两大亮点制度也共同指向了

  • 公正与效率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再一次成为我国法律界关注的焦点,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