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陈骁
【摘要】本文从量化和质化分析两方面入手,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关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人民日报》侧重对事件和救援的客观报道,而《中国青年报》把人物作为报道重点,具有悲情色彩。
【关键词】天津爆炸事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比较研究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发生的爆炸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本文以《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即从2015年8月13日到2015年8月19日为时间段,选择两份报纸对该事件报道的全部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用量化和质化的方法,对二者的报道特点进行分析。
一、《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人民日报》在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8月13日就发表了关于爆炸事故的报道,《中国青年报》于8月14日发出有关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虽然在8月13日只有一篇,但是对事件的及时关注为后续持续报道奠定了基础。8月14日,《人民日报》进入密集报道期,有7篇文章见诸报端。从总量来看,《人民日报》从8月13日到8月19日共刊发报道39篇,日发量最多为9篇,最少为1篇,平均日发量约为6篇,《中国青年报》从8月13日到8月19日共发报道39篇,日发量最多为9篇,最少为0篇,平均日发量也约为6篇。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数量和报道密度具有相似性。
(二)报道主题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2015年8月13日到8月19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可以将两份报纸的报道主题分为爆炸事件本身报道、灾难救援报道、消防官兵报道、爆炸原因探究、舆论监督报道、科学普及报道、民众反应报道等七个方面的主题。
《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比较集中,主要涉及灾难救援和舆论监督。在所选取的报道中,涉及灾难救援的有13篇文章,占总数的33.3%,涉及舆论监督的有10篇文章,占总数的25.6%。
《中国青年报》对这7个主题都有所涉及,而且报道密度比较均匀。其中,报道最多的是消防官兵,报道数量9篇,占报道总数的23.1%。报道较少的是舆论监督、科学普及、安全整治和民众反应,分别有3篇,分别占报道总数的7.7%。除消防官兵是《中国青年报》重要的报道主题之外,爆炸本身报道和灾难救援报道也是《中国青年报》关注的重要内容。《中国青年报》对灾难救援的报道数量仅次于对消防官兵的报道,关于灾难救援的报道数量为7篇,占报道总数的17.9%。《中国青年报》对原因探究的报道有6篇,占报道总数的15.4%,报道灾难本身的新闻有5篇,占报道总数的12.8%。综合分析《中国青年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该报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消防官兵,其次是灾难救援、原因探究和爆炸本身,对舆论监督、科学普及、民众反应的报道较少。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焦点不一样。《人民日报》侧重的是灾难救援和舆论监督内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主题比较分散,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差异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对消防官兵的报道。
(三)报道体裁
本文将报道中出现的新闻体裁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这四种类型。
经分析统计,消息是《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最主要的报道体裁,分别占报道总量的77.0%和61.5%。二者在通讯体裁的报道篇数上差异较大,《人民日报》没有通讯稿件,而《中国青年报》有11篇通讯稿件,占报道总量的28.2%,是仅次于消息报道的重要体裁。在11篇通讯文章中,事件通讯5篇,占通讯总数的45.5%,人物通讯6篇,占通讯总数的54.5%,且这11篇通讯稿件都与消防官兵有关。
二者的差异还体现在评论上。针对爆炸事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7篇,占报道总数的18.0%,《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2篇,占报道总数的5.1%。在《人民日报》的7篇评论中,关于生产安全的有4篇,占评论总数的57.1%,可见生产安全是《人民日报》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文章《“安评”能否因天津爆炸事故升级》、《网络募捐应该怎么管》,分别针对天津爆炸事件引发的安全问题和网络募捐问题。
(四)报道基调
本文把报道基调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温暖感人、理性劝慰、客观告知、悲痛伤感。
经统计分析,对于天津爆炸事件,《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基调有较大差别。《人民日报》的报道基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告知,二是理性劝慰。而客观告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占报道总量的82.1%,理性劝慰的数量较少,占报道总量的18.0%。《中国青年报》对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上述四种基调均有所涉及,客观告知是《中国青年报》最重要的报道基调,但是报道的数量明显少于《人民日报》,仅占报道总数的33.3%。温暖感人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重要特色,共有10篇文章采用温暖感人的报道基调,占报道总数的25.6%。悲痛伤感也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基调之一,有4篇文章采用悲痛伤感基调,占报道总数的10.26%。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采取的是客观、理性的方式,侧重于对发生事实的陈述,《中国青年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侧重于是温暖感人的描写方式,侧重对救灾和灾难发生后的气氛渲染。
二、《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质化分析
(一)新闻标题
标题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代表了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分析《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基本上都采用事实陈述的形式,如“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工作”,“深入开展+危化品和易燃易爆品安全整治”等,通过阅读标题,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标题采用的是叙事形式,以发生的核心事件为主题,侧重于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安全整治、搜救、慰问、祭奠等事件,着重事实陈述。
而《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与《人民日报》有较大差异。《人民日报》的标题以叙事为主,《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以写人为主,较有人文关怀色彩。如“他们”“英雄”“刚子”“五大队”“李晓延”等人物都出现在标题中,也可以认为经历灾难的人是《中国青年报》关注的主要对象。其他没有涉及人物的新闻标题,如《睁不开眼睛也要先问火情与战友》,虽然是以一个细节为标题,但是通过“睁不开眼睛”、“火情”、“战友”等关键词,也可以知道这个细节的发出者是一个受伤的消防员。在形式上,《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丰富多样,有的是表达某种态度,如《向火而行,他们随时待命》,有的是以细节为标题,如《睁不开眼睛也要先问火情与战友》,有的是以一句重要的话为标题,如《英雄没有“编外”》、《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失联人员》,有的是以行为主体为标题,如《永不消失的五大队》。《中国青年报》的标题还经常用对比的方式,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如《向火而行,他们随时待命》中的“向火而行”与“随时待命”,体现出了消防官兵的勇气。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标题以陈述为主,主要叙述爆炸发生后各方的救援处理方式,《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以描写为主,主要描写爆炸发生后消防员的行为。《人民日报》的标题追求客观呈现,《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充满感情色彩。
(二)高频词汇
《人民日报》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高度重视”“重要指示”“全力搜救”“确保安全”“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排查”“公布真相”“依法查处”“深化整治”“伤员救治”。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报道的主体是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各部门,是以负责、重视、追究的语气报道爆炸事件。《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焦急”“祈福”“可惜”“流泪”“揪心”“立即前往”“再也没有”“搜救”“获救”“关心”。《中国青年报》的报道重点是参与救灾的消防战士和他们的亲属,表达消防战士负责任的态度和消防战士牺牲后弥漫在亲人和战友中的悲伤。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描述爆炸发生的经过,爆炸造成的影响,国家领导人和其他部门如何救援,报道公正客观,突出有关部门对爆炸事故的查处力度和负责任的态度。《中国青年报》以人物为报道重点,突出在爆炸发生中人的反应、人的感知、人的情感,具有悲情色彩。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J].声屏世界,2002(9).
【摘要】本文从量化和质化分析两方面入手,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关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人民日报》侧重对事件和救援的客观报道,而《中国青年报》把人物作为报道重点,具有悲情色彩。
【关键词】天津爆炸事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比较研究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发生的爆炸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本文以《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即从2015年8月13日到2015年8月19日为时间段,选择两份报纸对该事件报道的全部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用量化和质化的方法,对二者的报道特点进行分析。
一、《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人民日报》在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8月13日就发表了关于爆炸事故的报道,《中国青年报》于8月14日发出有关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虽然在8月13日只有一篇,但是对事件的及时关注为后续持续报道奠定了基础。8月14日,《人民日报》进入密集报道期,有7篇文章见诸报端。从总量来看,《人民日报》从8月13日到8月19日共刊发报道39篇,日发量最多为9篇,最少为1篇,平均日发量约为6篇,《中国青年报》从8月13日到8月19日共发报道39篇,日发量最多为9篇,最少为0篇,平均日发量也约为6篇。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数量和报道密度具有相似性。
(二)报道主题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2015年8月13日到8月19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可以将两份报纸的报道主题分为爆炸事件本身报道、灾难救援报道、消防官兵报道、爆炸原因探究、舆论监督报道、科学普及报道、民众反应报道等七个方面的主题。
《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比较集中,主要涉及灾难救援和舆论监督。在所选取的报道中,涉及灾难救援的有13篇文章,占总数的33.3%,涉及舆论监督的有10篇文章,占总数的25.6%。
《中国青年报》对这7个主题都有所涉及,而且报道密度比较均匀。其中,报道最多的是消防官兵,报道数量9篇,占报道总数的23.1%。报道较少的是舆论监督、科学普及、安全整治和民众反应,分别有3篇,分别占报道总数的7.7%。除消防官兵是《中国青年报》重要的报道主题之外,爆炸本身报道和灾难救援报道也是《中国青年报》关注的重要内容。《中国青年报》对灾难救援的报道数量仅次于对消防官兵的报道,关于灾难救援的报道数量为7篇,占报道总数的17.9%。《中国青年报》对原因探究的报道有6篇,占报道总数的15.4%,报道灾难本身的新闻有5篇,占报道总数的12.8%。综合分析《中国青年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该报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消防官兵,其次是灾难救援、原因探究和爆炸本身,对舆论监督、科学普及、民众反应的报道较少。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焦点不一样。《人民日报》侧重的是灾难救援和舆论监督内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主题比较分散,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差异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对消防官兵的报道。
(三)报道体裁
本文将报道中出现的新闻体裁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这四种类型。
经分析统计,消息是《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最主要的报道体裁,分别占报道总量的77.0%和61.5%。二者在通讯体裁的报道篇数上差异较大,《人民日报》没有通讯稿件,而《中国青年报》有11篇通讯稿件,占报道总量的28.2%,是仅次于消息报道的重要体裁。在11篇通讯文章中,事件通讯5篇,占通讯总数的45.5%,人物通讯6篇,占通讯总数的54.5%,且这11篇通讯稿件都与消防官兵有关。
二者的差异还体现在评论上。针对爆炸事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7篇,占报道总数的18.0%,《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2篇,占报道总数的5.1%。在《人民日报》的7篇评论中,关于生产安全的有4篇,占评论总数的57.1%,可见生产安全是《人民日报》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文章《“安评”能否因天津爆炸事故升级》、《网络募捐应该怎么管》,分别针对天津爆炸事件引发的安全问题和网络募捐问题。
(四)报道基调
本文把报道基调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温暖感人、理性劝慰、客观告知、悲痛伤感。
经统计分析,对于天津爆炸事件,《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基调有较大差别。《人民日报》的报道基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告知,二是理性劝慰。而客观告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占报道总量的82.1%,理性劝慰的数量较少,占报道总量的18.0%。《中国青年报》对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上述四种基调均有所涉及,客观告知是《中国青年报》最重要的报道基调,但是报道的数量明显少于《人民日报》,仅占报道总数的33.3%。温暖感人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重要特色,共有10篇文章采用温暖感人的报道基调,占报道总数的25.6%。悲痛伤感也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基调之一,有4篇文章采用悲痛伤感基调,占报道总数的10.26%。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采取的是客观、理性的方式,侧重于对发生事实的陈述,《中国青年报》对爆炸事件的报道侧重于是温暖感人的描写方式,侧重对救灾和灾难发生后的气氛渲染。
二、《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质化分析
(一)新闻标题
标题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代表了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分析《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基本上都采用事实陈述的形式,如“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工作”,“深入开展+危化品和易燃易爆品安全整治”等,通过阅读标题,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标题采用的是叙事形式,以发生的核心事件为主题,侧重于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安全整治、搜救、慰问、祭奠等事件,着重事实陈述。
而《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与《人民日报》有较大差异。《人民日报》的标题以叙事为主,《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以写人为主,较有人文关怀色彩。如“他们”“英雄”“刚子”“五大队”“李晓延”等人物都出现在标题中,也可以认为经历灾难的人是《中国青年报》关注的主要对象。其他没有涉及人物的新闻标题,如《睁不开眼睛也要先问火情与战友》,虽然是以一个细节为标题,但是通过“睁不开眼睛”、“火情”、“战友”等关键词,也可以知道这个细节的发出者是一个受伤的消防员。在形式上,《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丰富多样,有的是表达某种态度,如《向火而行,他们随时待命》,有的是以细节为标题,如《睁不开眼睛也要先问火情与战友》,有的是以一句重要的话为标题,如《英雄没有“编外”》、《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失联人员》,有的是以行为主体为标题,如《永不消失的五大队》。《中国青年报》的标题还经常用对比的方式,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如《向火而行,他们随时待命》中的“向火而行”与“随时待命”,体现出了消防官兵的勇气。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标题以陈述为主,主要叙述爆炸发生后各方的救援处理方式,《中国青年报》的标题以描写为主,主要描写爆炸发生后消防员的行为。《人民日报》的标题追求客观呈现,《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则充满感情色彩。
(二)高频词汇
《人民日报》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高度重视”“重要指示”“全力搜救”“确保安全”“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排查”“公布真相”“依法查处”“深化整治”“伤员救治”。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报道的主体是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各部门,是以负责、重视、追究的语气报道爆炸事件。《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焦急”“祈福”“可惜”“流泪”“揪心”“立即前往”“再也没有”“搜救”“获救”“关心”。《中国青年报》的报道重点是参与救灾的消防战士和他们的亲属,表达消防战士负责任的态度和消防战士牺牲后弥漫在亲人和战友中的悲伤。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天津爆炸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描述爆炸发生的经过,爆炸造成的影响,国家领导人和其他部门如何救援,报道公正客观,突出有关部门对爆炸事故的查处力度和负责任的态度。《中国青年报》以人物为报道重点,突出在爆炸发生中人的反应、人的感知、人的情感,具有悲情色彩。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J].声屏世界,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