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的探讨
杨崇飞
摘 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普及推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各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这严重地影响了该项技术先进性的发挥。急需依据各地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生产力、农机装备等现有情况,探讨制定一个切合各区域实际的规范性的技术模式。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包括对机械化整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基本技术要求。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S233.7? ? ?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普及推广,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得到明显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性能先进的配套机械也在陆续得以推广应用。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各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技术应用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了该项技术先进性的发挥,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经过深入调研也发现,广大农民急需一个规范性的技术模式,农民严格依照规范性的技术模式操作,才能使该项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出来。
1 机械化整地
整地一般可根据情况进行秋整地或者春整地。可犁翻或旋耕后,放水泡田进行水耙,也可以直接泡田搅浆整地。耕整地质量要求要达到耕整深度均匀一致,不重不漏,埋茬严实。水耙搅浆后质量要求要達到田块平整细碎、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淀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要根据土壤类型和土质情况确定沉淀时间,沉淀的要求以机械插秧时不陷机、不壅泥为准,确保机插用地质量。
2 播种育秧
2.1 水稻品种选择
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等选择当地主推的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适于机插的品种。
2.2 育秧模式选择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育秧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工厂化育秧进行规模化集中育秧,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暗室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的科学管理,降低水稻育秧风险,提供规格化机插秧苗。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小型电动(或人拉)播种覆土机进行播种,采用大中棚育秧,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2.3 秧苗管理
秧苗管理包括水肥管理、温度湿度管理(通风炼苗)和苗期病虫害的防治。
3 机械插秧
3.1 秧苗准备
要根据机插的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起秧时间,要求随运随插,要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防止秧块散落;应避免在运送过程中造成秧块挤压伤秧,避免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应防止晒伤秧苗、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3.2 插秧机准备
插秧前应先对插秧机进行检查和调试,初步调整插秧株距、栽插深度和取秧量,给各转动部件加注润滑油,进行适当空运转。要求插秧机各运动部件工作正常、运转灵活、无碰撞和卡滞现象。
3.3 机插作业
目前,四行或六行步进式插秧机已经普遍应用,条件好的地区提倡使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的作业效率高、操作和驾驶劳动强度低,作业质量也比较好,但购机投入较高。机插要求栽插秧苗均匀、深浅一致、不倒不漂,漏插率、伤秧率、漂秧率要控制在规定指标内。注意插深在1~3 cm,以浅插为宜,不能过深,否则不利于低节位分蘖。
4 田间管理
(1)施肥管理。根据各地区水稻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做到合理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
(2)水分管理。要按照当地农艺要求科学灌溉,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3)病虫草害防治。各地农业技术服务部门要加强重大病虫草害防范工作,强化监测预警,切实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到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5 机械化收获
5.1 机具及技术准备
作业前要对水稻收获机进行检查调试,要全面检修保养,以确保收获机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同时做好田间异物清除等各项准备工作。
要对新机手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新机手应在有经验的老机手带领下参加过一个作业季作业,熟练掌握收获机操作调整技能后,再独立操作收获机,才能确保作业质量,有效避免粮食收获损失。
5.2 作业时间选择
水稻适宜机收的时间有限,必须适时收获,机收应选择晴好天气,并在露水基本消退后进行作业,否则会影响脱粒和分选效果,造成粮食损失,影响收获质量。
5.3 收获质量要求
全喂入式收获机作业效率一般高于半喂入式收获机,而半喂入式收获机作业质量好于全喂入式收获机。作业质量方面,目前全喂入式收获机一般能达到粮食总损失率≤3%,破碎率≤2%,而半喂入式收获机粮食总损失率≤2.5%,破碎率≤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