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及系统设计

谢新峰+侯玉环
摘 要:开展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素质。要在时代需要、党的要求和价值观教育规律的统领下,整体设计以能力和素养为主旨的民主观教育目标体系,构建以人民民主教育为核心,集民主本质、历程和实践素养教育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建构中国民主话语体系引领下的,以多样教育體系为支撑,以民主实践和深度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民主互动交流对话为重点的综合性教育途径。
关键词:民主;人民民主 民主观;民主观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07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35-05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习近平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民主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重点内容之一,发挥着价值主导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认识,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必然要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后文简称“民主观”)。民主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总体而言,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内容、实践形式及发展趋势等全部民主体系的观点、认识。当前,民主观教育的“供给”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二是教育目标和方式滞后;三是话语权失落,社会舆论缺位,引领不足;四是缺乏有效交流;五是教育的实效性差等。因此,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意义,加强并改进我们的民主观教育是时代任务与现实选择。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素质。确保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与战略的前瞻性。
1.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立身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与实质在于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主教育是使人民群众理解民主、使用民主的有效途径,而民主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必须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乃是扎根本国国情,尽最大可能以民主手段确保人民民主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坚决反对建立在阶级对立、剥削之上的“西式民主”。依靠民主观教育,能够揭露“西式民主”的骗局,明确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从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但当前由于民主观教育的相对缺失、系统性的教育设计和安排不足,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较为薄弱。这势必给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侵蚀留下可乘之机。这不但影响人民行使民主权利,还会危害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动摇民主制度根基。因而,加强民主观教育,提升人民的民主认同水平和素养,是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2]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借助民主观教育,可使人民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同西方民主相区别,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民主观教育,能够让人们真正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紧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明确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联系,以法律维护民主权利。加强民主观教育,以使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树立正确民主观,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完善。
3.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素质
民主观教育,可在提高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认同度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积极参与政治,有效行使政治权利是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而端正民主观,是公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前提。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通过县、乡两级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社区民主、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方式赋予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渠道。这极大地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积极有序地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因此,民主观是影响公民政治素质的核心与关键,要使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进行正确的民主观教育。通过民主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取向,端正政治态度,增进政治情感,同时增强人民参与政治的意愿。最终人民能够遵循我国民主的正确方向,成为民主的有力支持者、参与者与监督者,促使中国走向持续稳定的民主现代化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目标设计
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是民主观教育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目标不一致就会使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就可能使整体系统发生内耗而表现为无用功。”[3]因此,我们的民主观教育目标设计必须立足时代需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遵循价值观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统一、和谐而又贴近民主观教育实际的目标体系。
第一,目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应多元时代的基本需要。当今中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转型期,我们的民主观教育的目标体系应遵循时代变化,以满足人们在多元时代的多样教育需求。如今,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多元、速度更加迅捷;多种意识形态交互冲击,多元的思想文化色彩纷呈,各种价值碰撞交融;社会道德失范,主流价值缺失和意识形态意识淡漠;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选择更加多样、独立性明显增强等。因而,单纯的知识教育、单项灌输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抵挡多元价值的冲击,更难以令人真正接受和认同。因此,多元时代的民主观教育必须突破以知识教育为主旨和以强化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模式,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现实起点;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识能力作为基本要求;把提升民主判断能力,强化对人民民主的整体认识作为立足点。引导国民树立牢固的民主信念,自觉践行民主价值观。
第二,目标体系的设计要具体落实党和国家事业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大把民主确定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里的民主绝不是所谓“普世意义”上的西式民主,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因此,民主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意志与党的领导的核心价值引领。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神聚氣、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民主观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应具体落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我国事业发展的总要求。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努力方向;引导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增强辨析和判断能力,形成坚定的信念;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价值观实践;最终将民主价值追求与中国梦的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
第三,目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价值观教育与形成规律,是民主观教育目标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这要求民主观教育的目标要以价值判断能力的养成为基础,由低到高,逻辑清晰。其次,系统论要求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内部结构有序性和优化性的原则建构事物,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据此,在设计目标体系时,应运用综合逆向思维模式,先确立整体目标,在其指导下遵照相互作用的原理逆推其它层级的目标设置。最后,西方多元时代价值观教育的经典理论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反复对个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训练,自主澄清个人的价值追求并进行价值选择。这要求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内生性,把激发国民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作为重要的过程目标。
基于此,我们认为民主观教育目标的设计要以能力和素养培育为主旨,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据此,将民主观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提升公民的民主判断、选择和实践素养,引领公民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具体说来,该目标包括三个层级:一是通过对民主知识的批判性学习,提升公民的民主判断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目标,是公民自觉践行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二是认同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主动进行实践,这是关键性目标;三是引领公民形成人民民主的价值信念,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这是最高目标。三个层级由低到高,构成了完整的、内在统一的目标体系,做到了时代性、必然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是民主观教育的先导性工程,为民主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价值引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建构
内容的严重缺失是当前民主观教育的难症。应在民主观教育目标体系的统领下,建构以人民民主教育为核心,以民主思想、民主历程与民主制度教育于一体的内容体系。
1.开展普世民主本质教育,涤清民主之原
科学地认识我国民主的人民性本质,是提升国民民主学养和判断能力的基础。由中西民主思想源头理解民主本质,认清西式民主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本来面目,树立中国化民主的正确理念。现阶段,进行民主本质教育应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是西式民主的发展历程,从西方民主的发展进程理解民主本质。二是中国民主(民本)思想的介绍,从中国的民主思想渊源中理解民主本质。中国自古就不缺乏民主理念或民本思想。通过对史学典籍的研究,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民主和民本思想及在政治体制中的体现,让国人探寻民主中国道路。厘清中国特色民主的历史传承,找到中国民主建设的内生原动力,切实提升民主自信水平。
2.探索中国民主历程教育,扶正民主之本
中国近现代民主历程教育应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是西式民主的中国之路。在本线索中,引导人们认清近代中国民主探索的内在原因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认清台湾的民主政治对台湾社会发展的真实影响,从而真正理解新中国不走西式民主之路的历史和现实缘由。二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的中国之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使教育的领导权紧紧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4]历经土地革命、苏区的探索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使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成功地在中国大陆施行。以此引导人们认清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对西式民主具有内在的超越性,进而真正理解人民民主理论的本质先进性;引导人们明确人民民主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是历史、科学的选择,具有现实合法性。三是人民民主的港、澳之路。从香港、澳门被割让和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后,在人民民主理论的引领下,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基本原则,构建起现代港澳民主之路。让人们认识到殖民统治带不来民主,只有在祖国强大和人民民主理念之下,才有港人和澳人的民主生活。三条线索融汇贯通,以使国人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人民民主道路的内生性,增进民主认同,提升民主自信和自觉水平。
3.强化人民民主原理教育,凝集民主之魂
人民民主教育是民主观教育的核心。强化人民民主原理教育,就是要全面开展人民民主的理论、制度和道路教育,为民主观教育凝魂聚力。增强理论认同,要做到三个讲明白:一是讲明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二是讲明白广泛性、真实性、实践性以及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性等是基本特征;三是讲明白人民民主的评价标准。以此让国民深刻地理解人民民主本质,增强理论认同感。其次,增强制度理解,应做到三个理解透:第一是理解透人民民主制度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借鉴与超越,是人类民主政治制度的伟大创新;第二是使国民理解透人民民主的五项基本制度,认清这五项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巨大的优势;第三是使国民实事求是地理解透人民民主制度建设的渐进性,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国民将这“三个理解透”真正“吃透”了,将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与自信。最后,强化人民民主道路教育,增强道路自觉。引导人们自觉地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走老路和邪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搞多党制或两党制;坚持“内生性演化”的发展模式,不照搬照抄他国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模式;坚持长期发展、渐次改进。在“四个坚持”中广纳民主原理精华,认准中国民主道路方向。
4.开创民主实践素养教育,养成民主之义
开展民主实践素养教育,应从人民民主的本质、制度和道路的规约出发,创造性地构建人民民主的实践素养体系。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崇尚法治,要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义务;二是信守原则,要信守少数服从多数和民主集中制两项基本原则;三是积极有为,要有家国情怀,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主活动等。此外,针对中国民主实践,通过人民举荐与专项整理等双向方式,实事求是地建构多种案例体系,如基层群众依法主动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案例;公民自觉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案例等。案例体系与实践素养体系是有机整体。以实践素养体系为民主实践教育基本目标,以案例体系为民主实践教育重要举措,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民主实践素养教育内容。
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民主观教育途径系统的简单滞后,严重制约了教育目标的达成与教育内容的渗透。加强民主观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疏通教育主渠道。在民主观教育中国化的前提下,促使民主观教育在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中,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新境界。
1.建构民主话语体系,为民主观教育中国化谋势
西方对民主话语权的主导与曲解,对我国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造成巨大威胁。建构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以准确表达我国的民主理念与民主实践,有效防止西方民主话语的影响,是开拓民主观教育中国化的持久有效之路。一是以中国民主实践为基,提炼中国民主话语词。以人民民主的理论成果为基础,简化其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开发直观、易懂、亲民的话语体系。进而化词成句,化句為章,在对民主话语词的恰当构建中形成中国自身的民主话语体系。“中国必须有基于自己历史文化和政治实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的‘国家治理是一个好概念。”[5]早先,中国由于缺乏原创性的新概念理论,已经导致了美国“自由民主观念”的入侵。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开始形成具有中国标识的民主话语,必须进一步将其系统性地推进,在复杂多样的国际竞争中争夺民主话语权。二是利用公共舆论抢占高位,形成信息优势,营造弘扬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良好舆论氛围。整合媒体资源,综合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形成全媒体宣传态势。深入中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基于事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宣传报道。既要学会讲好西式民主故事,客观地评析西式民主,更要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对中国的民主话语体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将民主话语巧妙渗透在电影、电视剧、网剧、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中,倡导中国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
2.搭建多样教育体系,为民主观教育通俗化奠基
加强民主观教育,首要的是运用开放性思维,推进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多样教育体系建设。借由线上线下的双重教学模式,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同时并进,促使民主观教育以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一是在线下将民主观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案之中,以亲身考察学习体验民主制度。具体来看:以现行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平台,遵循螺旋上升和线性布设的双轨模式。系统性地增加人民民主教育模块,构建起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民主观教育基本课程;支持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民民主研修和实践类的课程等;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内的机关、团体定期开放制度。二是利用线上民主观教学平台,集线上学习、模拟演练于一体,随时随地开展民主观教育。基于“互联网+”,打造课程丰富、内容完备的线上人民民主教育平台。开发以人民民主教育为核心的微视频课程和慕课系统,鼓励国民进行线上研修;建设线上民主模拟实践平台,鼓励国民线上了解中国的民主实践;大力开发TED模式的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中西民主制度对比等视频微演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3.探求生活化教学方式,为民主观教育具象化加力
加强民主观教育,转变高台教化式的知识灌输方式是关键。民主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抽象性,探索深度学习引领下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使民主观教育在具象化中深入人心。凭借源于生活的民主观教育资源,扎根生活的民主观教育过程,在生活中检验民主观教育效果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构建起具象化的中国特色民主观教育模式。一是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等各类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创设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情境,进行人民民主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二是以人民民主生活或西方民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为资源,以问题为思维的导火索。引导学生在学术探究或实践调查中对民主问题进行解析,将生活中对民主的感悟与自身学术型阅读相结合。
4.开展双向互动对话,为民主观教育大众化增智
开展双向互动对话,即是要打通、打活民主理论专家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人民群众实践大众化的前提。”[6]因而我国民主观教育要借由专家对民主理论的权威性解读与答疑,在问答交流、思维撞击中提升人民民主观理论水平,实现民主观理论教育大众化向实践大众化的转化。一是打造一支有人民民主信仰和学术涵养的专家型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双向互动对话的前提。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民主观教育的根本,但当下能满足民主观教育需要的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应加大对教师的民主观教育内容系统培训,让教师们从学理上理解人民民主的先进性和真实性。二是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与人民群众的多样交流平台。民主观教育的阻碍,多是由于对我国民主体制的不了解,民主理论缺乏而产生的盲目情绪。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在人民心中具有权威性,也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民主理论。支持专家与普遍民众之间对民主的沟通,要尽可能地为民众与专家的对话建梁搭桥。以电视访谈、专家热线等公众形式引导群众参与,为民众答疑。专家与人民的互动对话,是系统提升其理论学养和人民民主信仰水平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背景下,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和具体内容,加强民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是国之大事,它要求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要立足实践、深入学术、实事求是;要敢破敢立、敢闯敢为、敢为人先,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为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76 .
[3] 胡新峰,吴林龙.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87-90.
[4] 吴林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三维构成——兼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视点扩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9-13.
[5] 张飞岸.正视中国民主实践,建构民主话语权: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光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4-24.
[6] 李威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三重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67-70.
[责任编辑:张学玲]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