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赵斌+赵金娥+张晶
摘要:通过介绍人畜共患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提出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5.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46-01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研究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上升的趋势。
1 人畜共患病的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介绍,人畜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国际文献记载的人畜共患病约有近200种,其中的几十种曾引起大规模的传播。其中,曾造成大规模流行、死亡率较高的有鼠疫、黄热病、艾博拉、狂犬病、艾滋病、结核病、炭疽、森林腦炎、口蹄疫、疯牛病等10多种。有些疾病迄今人类还无法攻克。
2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按传播类型分为直接传播、循环传播、媒介传播、腐物传播。
按病原宿主分为兽源性(病原的宿主为低等脊椎动物,人类患病主要是受动物的感染。如狂犬病、炭疽、禽流感、H1N1流感等)、人源性(病原的储存宿主是人,动物患病主要来源于人。如人的结核、A型流感等)、互源性。
按病原体种分为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用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等;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念珠菌病等;内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
3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猫狗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通过粪便传播,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用物而传播。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就存在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经由尿液传播的;通过空气传播,有病的畜禽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通过被毛和皮屑,畜禽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往往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某些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是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染上共患病的。
4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4.1 做好监测工作
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实践证明,做好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有利于及早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4.2 控制和消灭感染动物
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3 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
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学工作者,是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应该作为卫生监测的主要对象,一旦受到感染应及时予以治疗。
4.4 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
消灭媒介动物,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搞好饮水、食品的卫生监督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重要措施。
4.5 提高免疫力
给人群和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抗病能力。
5 意见和建议
5.1 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待遇,增强对全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
5.2 抓好动物防疫工作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免疫,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
5.3 加大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广泛宣传人畜共患病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人畜共患病的危害,以及了解发现疑似人畜共患病疫情后的上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