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陶艺与雕塑的关系

    摘要:文章对当代陶艺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此阐明雕塑等其他艺术类型影响下陶瓷艺术的发展变化;从共性、个性以及融合三个角度入手,研究了当代陶艺与雕塑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陶瓷艺术;雕塑艺术;观念陶艺

    引言: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誉,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始终与我国社会的迭代发展相伴而行。现阶段,当代陶艺在融合中西方多种艺术文化元素后,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突破性,在为陶瓷艺术家提供更广阔创作空间的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传统陶艺的继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当代陶艺与雕塑的关系展开探究讨论。一、当代陶艺的艺术特点

    所谓“当代陶艺”,即相对于我国传统陶艺而言的一个新型艺术领域。其既保留了传统陶艺的基本特点与技巧工艺,又表现出了明显的综合性与变化性。具体来讲:

    首先,在造型艺术的设计理念上,当代陶艺很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陶艺“以象生器”“拟形设计”的局限模式,更倾向于通过融合雕塑、油画、水墨画、木艺、装置等多个美学领域的艺术设计方式,体现有别于客观世界的审美感、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此背景下,人们对陶瓷制品“实用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固有认知也随之被打破,为当代陶艺融入现代艺术潮流创造了基本条件[1]。

    其次,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上,当代陶瓷艺术家的技法实施、材料选用以及结构规划更加大胆、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陶艺由“器”向“艺”的定位转变。现阶段,很多陶瓷艺术家会将雕塑作品、装置作品的表现手法应用到陶艺创作中,对陶土、陶泥进行相对随意的戳、切、压、拼等处理,进而使作品在成型后出现裂纹、压痕、接缝、孔洞等“不完美”元素。例如,在艺术家周国桢的陶艺作品《猩猩》上,就可见大量的划痕、接缝与褶皱存在。若从传统陶艺的视角来看,此类作品的质地不够细腻、外观不够圆润,实用功能也近乎于无。但从当代视角来看,这种“不完美”的直观表达,更能凸显出陶艺作品的泥性语言特点,赋予陶艺作品以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质朴美。

    最后,在公共空间的景观用途上,当代陶艺的价值实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理念的变革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中景观的标志性、艺术性、人文性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城市景观领域下的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陶艺性雕塑、雕塑性陶艺等新艺术形式。在景观应用中,陶瓷艺术独有的细腻质感与自然气韵为雕塑作品提供了更强活性,使得人们在观赏、触摸、倚靠城市景观时,可获得更亲切、更近距离的感官与心理体验。而雕塑艺术的设计方式、塑造模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陶瓷艺术的实践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大体量、公共性陶艺作品的创作空白。二、当代陶艺与雕塑的基本关系

    (一)当代陶艺与雕塑的共性

    从本质上讲,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是艺术家使用陶泥、石头、木材等原材料进行具体形象塑造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活动。所以,无论是陶艺作品还是雕塑作品,其产生都是客观现实世界与艺术家主观反馈的共同结果,并在表现状态、审美角度、艺术特点上受到艺术家技巧能力、审美观念、构思质量等主观素养的决定性影响。基于此,在当代陶艺作品或现代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更倾向于从文化、情感、思想等相对抽象的主题角度出发,将自身的艺术思维、生活感悟倾注到作品上,而不是严谨、客观、精准地还原现实事物的具象形态。例如,在陶艺作品《风系列》当中,艺术家朱乐耕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马这一客观世界既有动物的具体形象,对马的鬃毛、脖颈、躯干进行了夸张处理。在鉴赏这一系列作品时,观者可充分想象出马在狂风中昂首奔走的震撼画面,并感受到古代战场上战马壮烈磅礴的气势与豪情。在艺术家熊秉明的雕塑作品《奔马》当中,马的具体形象同样被进行了模糊处理,使观者在抽象、夸张的形态刺激下,进入到战场或草原上狂風大作的艺术情境中。

    由此可见,作为造型艺术的分支,陶瓷艺术、雕塑艺术具有共同的属性内核,即艺术家主观反映客观世界、外化传递精神情感的创作手段。所以,可认为两者具有高度密切的共性关系。

    (二)当代陶艺与雕塑的个性

    当代陶艺与雕塑虽然在本质属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甚至同一性,但其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个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来讲:

    第一,当代陶艺与雕塑的个性区别体现在应用材料上。顾名思义,陶艺即“陶瓷的艺术”,无论造型理念、工艺技法怎样发展、变革,其主要原材料皆为陶土、陶泥。若原材料发生了变化,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创作的创作成果也就不可被称之为“陶艺作品”了。相比之下,雕塑艺术在材料选择上的开放性要强得多。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可满足切、削、塑、刻、捏等处理要求的事物,均可作为雕塑材料出现,如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纸张、不锈钢、铸铜、泥土、面团、玻璃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雕塑创作还可被迁移到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进而产出一系列的数字化雕塑作品。例如,艺术家“大悲宇宙”林琨皓就致力于3D佛像的塑造创作,在传统佛雕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浓浓的现代元素与科技色彩,给观者以源于现实而又抽离现实的独特美感体验。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当代陶艺与雕塑艺术相比,在材料选用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这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特点所在。近年来,受到美术融合思潮的影响,很多陶瓷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玻璃、金属、塑料、布料等其他材料应用到陶艺创作当中,从而在以陶土、陶泥为塑造主体的基础上,为作品增添出更加多元化的结构美感与艺术韵味。这也意味着,当代陶艺与雕塑艺术在材料应用上的个性区别正在逐渐淡化[2]。

    第二,当代陶艺与雕塑的个性区别体现在工艺技法上。通常情况下,对于雕塑艺术来说,材料塑造的完成,就代表着作品造型状态、主题风格、情感内涵的确定,也即创作活动的基本终结。而陶瓷艺术则不同。在陶土、陶泥通过堆塑、捏塑、拉胚等方式确定造型后,还需进行上釉、烧制等后续的工艺处理。在这些环节当中,釉料色彩的选择、釉料厚度的控制、烧制方式的选用、烧制温度及时长的控制等多个方面,都会对陶瓷的形态、纹理、质感、纹饰、釉色产生明显影响,进而造成陶艺作品情感传递力、艺术表现力、美感呈现力的波动变化。所以,对于从事当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家而言,无论是艺术素养还是工匠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当代陶艺与雕塑的个性区别体现在用途分化上。在艺术作品的用途功能上,雕塑艺术具有很强的“纯粹性”,即其景观美化、事件纪念、陈列装饰等功能都是建立在其艺术属性上的。若某一雕塑作品的纪念意义、造型美感、文化价值处在较低水平,其用途功能也会被极大削弱。

    与之相比,当代陶艺在用途上更加宽泛,且并不会完全受到艺术属性的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时期,陶艺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人们对陶艺作品的认知也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特点。一方面,陶制品、瓷制品常被宗教、祭祀等领域使用,如制作巫器、冥器、神像、佛像等。另一方面,陶艺作品也大量地被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瓷盘、瓷瓶、瓷碗、陶盆、陶罐、瓷灯等载体形式存在。时至今日的当代社会背景下,各类陶瓷容器、陶瓷饰品仍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但与传统时期相比,人们更加注重此类陶瓷制品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各类个性鲜明、纹饰独特的“生活陶艺”作品便由此产生。

    除“生活陶艺”以外,当代陶艺还有“观念陶艺”与“环境陶艺”两大分支。其中,“观念陶艺”更倾向于体现艺术功能,即以娴熟的陶瓷工艺技法为基础,将艺术家的艺术构思、精神情感、生活经验融入陶艺作品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陶艺作品的艺术色彩与美学价值,实现陶艺造型语言的充分传递。“环境陶艺”则倾向于体现公共空间的景观装饰功能,达到美化城市环境、凸显城市文化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啊,“环境陶艺”还可在设计上与运动设施、休憩设施等功能性公共设施相结合,使人们在健身、休闲过程中获得更高水平的身心体验。

    (三)当代陶艺与雕塑的融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陶艺在功能赋予、造型设计、文化属性、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固有限制被打破,为当代陶艺与其他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在融合过程中,不仅陶艺的艺术结构实现了极大丰富,其他艺术形式也实现了对陶艺的多元借鉴。在此背景下,当代陶艺与雕塑艺术逐渐呈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状态,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法[3]。

    在传统视阈下,陶艺作品的加工制作方式有泥板成型、拉胚成型、泥塑成型、捏塑成型、泥条盘筑等,这些方式均强调以相对柔和的方式对陶土、陶泥进行形状塑造,以体现泥土材料原始而自然的艺术魅力。同时,从大量的陶瓷容器、陶瓷工艺品上不难看出,传统时期人们十分注重陶艺作品整体结构的完善性,对釉色均匀度、表面光滑度、质地细腻度等指标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在融合雕塑艺术的相关理念后,当代陶艺也可采取相对粗放化、抽象化的创作方式,以体现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意趣与艺术构想。例如,在雕塑性陶艺作品《遗迹物》中,艺术家吕品昌采用了装置组合的陶艺造型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陶土材料制作时产生的火烧痕迹。在此类创作手段的支持下,《遗迹物》与其所处广东佛山市人民公园的自然环境渗透交融、相得益彰,带给观者以沧桑深邃的自然感与质朴感。

    此外,在艺术语言的应用表达方面,雕塑艺术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陶艺。例如,在雕塑性陶艺作品《今日上海印象》中,艺术家罗小平一改传统独立性的陶艺作品承载方式,转而以壁画形式设计、构建陶艺作品,并将“具象式浮雕”“表现型肌理式浮雕”两种雕塑技法灵活运用到了创作过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今日上海印象》这一作品既表现出了雕塑艺术的装置浮雕效果,实现了三维空间中透视美、光线美、装置美的充分营造。同时,由于该作品采取了先烧制模块、后组装拼接的工艺方式,所以其也很好地保留了陶瓷艺术所特有的质感自然性、气韵古朴性与纹理随机性。在两种艺术语言的杂糅交织之下,《今日上海印象》将恢宏磅礴的浮雕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上海市政府大楼会议厅室内空间的建筑文化渲染提供了极大助力[4]。

    结论:总而言之,当代陶艺与雕塑艺术既有本质上的共性联系,又存在材料、技法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当代陶艺发展出了更加新颖、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了情感传递能力、视觉审美水平、立体空间感觉等的极大提升,从而将陶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所以,做好当代陶艺与雕塑艺术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丕华,李成.现代陶瓷雕塑材料自身语言独特性表现探究[J].西部皮革,2020,42(02):2.

    [2]徐全胜.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陶艺的美学价值[J].景德镇陶瓷,2019(03):4-5.

    [3]刘玲玉.?雕塑的虚实空间处理与情感意境表达[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刘洁.?浅谈陶艺创作中虚实空间的转换[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姓名:王键,1983年2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 贵州毕节,毕业院校:貴州大学,毕业专业:雕塑,学历:本科,工作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二级美术师,研究方向:陶艺雕塑。

相关文章!
  • 韧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摘要:传统文化是国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资源,如何传承、利用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探析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传统村落人文景观作为民族传统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建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面临新形式和新情况,推进综治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建

  • 浅谈地方电视台如何保证电视节

    刘楠楠 赵祥摘要:电视节目的安全稳定播出,是衡量电视台节目播出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从分析地方电视台节目播出中的不足入手,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