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分析

    摘要:传统文化是国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资源,如何传承、利用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探析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传统村落人文景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载体是保护重点,旨在用具体的事物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将人文景观视为穿越古今的信笺,为新时代国民领略传统文化之美给予支持。本文通过探析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方略,以期提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效性。

    关键词:韧性视角;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城市韧性主要是指企业、机构、社区、个人、职能部门等构成城市的系统在慢性压力冲击下适应、存续、发展的综合能力,韧性视角则针对客观事物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能力予以审视,使有关事物可以为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社会建设做出贡献。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社会发展需科学合理利用的客观事物,在保护进程中却存在认同感较弱、保护未能与开发利用并行、法治能力有待加强、制度体系急需升级问题,降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城市化建设和谐性。基于此,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探析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方略显得尤为重要。一、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必要性

    (一)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介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历史、风俗传统、手工技艺、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高效保护、沿袭、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研究民族文化、人類文明、华夏精神意义深远,将我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区别开来,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分辨率,有效增强本国文化影响力、民族凝聚力,降低社会治理难度,引领国民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众文化自信,为在保护、沿袭传统文化前提下创新实践打造文化强国给予支持。

    (二)有利于建设特色乡村

    特色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力途径,为此国家加强规划设计、全面管控、协调配合、过程监督,确保新农村建设有特色、有韵味、有意义,同时在建设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农村地区标志性建筑具有代表性,能奠定特色乡村建设基调,以景观为依托还能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村民收入,实现特色乡村建设目标。

    (三)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国民需具备重要品质,强调关注人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在人文素质加持下能引领国民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对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意义深远。农村人口是人文素质培养主要群体,这就需要当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从中学习文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等知识,在景观中看到民族色彩,对村民精神带来积极影响,使之可在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发展中摆正位置,继而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艺术教育、历史教育、文学教育、思想等教育优势,使国民综合素养随之提升,为立足乡村培育优秀人才提供有利条件。二、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现况

    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不断被挤占,在2000年我国传统村落约为360万个,到2010年剩下270万个,十年间近百万传统村落消失,与之相关人文景观亦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社会进步不能以践踏人文资源为条件。这就需要针对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现况进行分析,为探寻增强人文景观韧性良策指明方向。

    (一)认同感较弱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通常情况下会与“老”“腐朽”“被社会淘汰”等词联系到一起,在土地资源稀缺背景下城市化的版图扩展到农村地区,为改善生存环境,拉近城乡距离,推动乡村发展,人文景观被整齐划一的楼房取代,传统村落文化随之没落。这主要源于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感较弱,在城市文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乡村及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不再口口相传,逐渐被人们淡忘,与之相关景观的意义变得模糊,成为可以被其他建筑替代的事物,影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成效。

    (二)景观保护未能与开发利用并行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沿袭,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视为守护民族精神根基重要手段,为此颁布政策指引村落建设。然而,农村建设土地资源有限,既要坚守生态保护、农耕用地红线,又要改善居民环境,兴建通信、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还要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大面积的保护人文景观势必会与乡村发展产生矛盾,如何盘活传统村落资源,保留原始风韵,利用人文景观,成为乡村建设需解决突出问题。

    (三)法治能力有待加强

    在党和地方政府参与传统村落建设活动基础上,为减轻财政负担,引入专业建设、管理、开发力量,企业、机构及个人在乡村建设中的活跃度不断提高,基于参与主体增加,利益目标各异,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矛盾骤增,加之村民不懂法违规拆建现象屡见不鲜,徒增有关景观管理及保护难度。受法律发展具有“滞后性”特点影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不利于维护稳定的人文景观保护秩序,影响景观资源利用成效。

    (四)制度体系急需升级

    制度是监督、约束、指导人们完成人文景观保护任务,增强传统村落韧性,使之在新时代有存在意义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有些乡村仍存在文化景观保护制度不全面、不科学问题,无法引导企业、个人、社会机构在保护有关景观同时合理利用,阻止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活动顺利展开。三、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路径

    (一)增强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感

    首先,我国需加大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提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知名度,使更多人能了解、研究人文景观,从中感受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等价值,为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参与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活动中给予支持;其次,乡村需在建设发展家乡基础上保护人文景观,这就需要乡村践行《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培养全领域农村建设型人才,使文化景观在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手中被盘活,成为乡村发展特色,在村落建设中有一席之地,以“带头人”为主增强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感;最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需走进教材、走进专业、走进校园,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情感、行为、观念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从教育角度出发增强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感,引领人们保护景观,守住文明记忆。

    (二)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

    为增强传统村落韧性,使之在城市化建设中有一席之地,需乡村看到土地资源紧缺、环境亟待优化、经济结构单一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兼顾意识,率先在统筹当地资源前提下加强宏观规划,将村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到一起,在城市产业转移、设备调配等过剩资源输出过程中学会取舍,旨在留住本村特色,突出人文景观地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导向,挖掘文化景观利用潜能,例如以传统村落文旅产业发展为基础,将景观中的建筑物改为书店、传统手工艺作坊、旅店、餐厅等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在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有效利用景观。受历史、自然环境、生产能力等因素影响,有些地区传统文化景观存在同质性严重问题,若盲目保护会降低土地资源利用率,为此传统村落需在突出当地特色前提下加大同质景观筛选力度,留下具有代表性且综合价值较高的景观,旨在增强景观及传统村落韧性,能在时代发展浪潮下流传下来,同时化解景观保护与建设用地紧缺二者矛盾。

    (三)加强法治能力

    作为法治大国为规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物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持下开展保护工作,确保景观保护目的、行为、结果经得住法治检验,同时指引职能部门约束个人行为,肩负保护责任。法治领域专家学者还需针对新时代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法律问题加以研究,搜集相关法律实例,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使我国景观保护能力随之增强,为推动传统村落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四)改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制度体系

    首先,明确制度体系改善原则,以文化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与时俱进,文化景观释放综合价值为导向持续革新制度,使制度无论如何变,其核心、主旨、方向不会变,继而有效引领传统村落守正创新;其次,树立制度推行目标,如维护景观保护秩序目标、优化配置乡村资源目标、发挥政府职能部门效力等目标,确保制度体系的建设具有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最后,不断优化制度细节,如景观修葺制度、景观淘汰制度、景观开发制度、景观改建等制度,一方面细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使各項与景观保护相关的行为有据可依,达到削减管理阻力,营建和谐管理氛围目的,同时为方案规划、监督指导、政策优化、资源调配、成果考核给予支持,继而落实景观保护目标,助力传统村落发展。结束语

    综上所述,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具有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建设特色乡村,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必要性。这就需要增强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感,立足实际确保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挖掘有关景观深层次价值,加强法治能力,完善法治机制,维护良好的景观保护氛围,同时还需改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制度体系,使景观保护工作有据可依,将文化传承、乡村建设、景观保护关联到一起,继而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妍,黄倩倩,赵珂铭.韧性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以南京杨柳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4):25-28.

    [2]?马鑫雨.?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分析评价与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

    [3]?张茸.?韧性理论视角下川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4]?方勇锋?,?普祥中?,?管斌君?.?共同体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策略探析——以栎斜杨氏宗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208-210.

    作者简介

    张斐(198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经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建筑景观规划。

相关文章!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建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面临新形式和新情况,推进综治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建

  • 浅谈地方电视台如何保证电视节

    刘楠楠 赵祥摘要:电视节目的安全稳定播出,是衡量电视台节目播出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从分析地方电视台节目播出中的不足入手,包含

  • 基于新常态背景的九寨沟旅游区

    金绍芝 上官筱燕摘要:近年来,九寨沟的旅游资源获得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但依靠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的景区,是一个单一的以观光旅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