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规训

    摘 要:李龙云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井胡同》展现了以小井居民为代表的北京城普通百姓30多年的社会生活变迁,勾画出一幅幅不同时代背景中的平民风俗画。本文简要分析《小井胡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现实主义特色,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小井胡同》在创作上的规训。

    关键词:《小井胡同》;现实主义;意识形态;李龙云

    20世纪8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又充满理性批判的反思作品,这一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将大时代环境中个人命运的起伏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文艺作品,展现了一辈人对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戏剧,都在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之后,以破土重生的姿态出现在读者或观众的面前,将中国的文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小井胡同》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记响彻天地的“惊雷”。

    《小井胡同》是李龙云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戏剧家陈白尘先生学习期间创作的戏剧作品,于1980年完成初稿,这也是李龙云的硕士毕业作品,曾先后发表在《剧本》《钟山》等文学期刊上,1983年夏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只在内部公演3场,便遭禁演。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才于1985年2月复演,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引发了戏剧界对《小井胡同》诸多方面的激烈争论。

    这是一部“京味儿”十足的话剧作品,以作者出生和成长的北京南城小胡同为创作蓝本,将5户人家、几十个人物交织在13条线索中,不以讲述个人的成长故事为目的,而是利用群像刻画的手法,展示了北京城里普通百姓自1949年初到1980年夏的30多年的社会生活变迁,让观众看到了一幅幅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老北京平民风俗画。

    1 深刻的現实主义特色

    《小井胡同》一共分为5幕,分别截取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的5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6年“文革”初期、1976年“文革”末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80年,这5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当代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小井胡同》以北京南城小胡同的几户人家为代表,聚焦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来的重要节点、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现实问题,是作者带领观众对中国当代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回顾。

    以《小井胡同》第一幕为例,具有典型身份特征的小井胡同居民依次登场,众多人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百姓的悲惨命运和黑暗生活,以小井胡同为代表的穷苦小民们控诉旧社会,向往光明的新生活,但同时又对未来的道路茫然无知。李龙云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老北京城里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和精神状态。他通过走访身边有血有肉的邻里街坊,总结提炼他们职业的普遍性和性格的特殊性,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赋予作品中众多人物全新的生命力,塑造出一批具有鲜活性格的市井小民形象,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小井胡同》截取的几个时代切面无一不具有典型性,胡同里的众人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命运几经沉浮。在苦难中相互支撑的小井人,让观众看到这30年里起起伏伏的众人在小井胡同中经历的人情冷暖。戏剧评论家王育生曾评价《小井胡同》和李龙云“敢讲真话,努力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反映生活,既不颓丧消沉,也绝对地摒弃了虚假的乐观,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量”。[1]作为几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李龙云没有着意加深苦难时人物命运的沉重,而是通过冷静的观察,如实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30年里社会生活的本来样貌细腻地还原出来,直击观众的内心。

    2 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

    《小井胡同》的故事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到1980年夏,跨越了30多年的中国当代史,李龙云讲述故事的时间则是在1980年前后。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反思文学”在文艺创作中占据了主流地位,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书写。李龙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将自己对几个重大节点时期的思考放置在剧本的创作中,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作者意识形态。所谓作者意识形态,即创作者进入一般意识形态符号秩序的结果,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等多种因素,对作品进行加工和表现的一般意识形态。[2]

    对应该如何反思和书写包括“文革”在内的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各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秩序还未被重建的年代,任何话语都可能成为新的攻击对象。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横空出世,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个敏感时期,将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际遇作为创作素材,进行梳理、筛选,最后付诸自己的文艺作品里,成为20世纪80年代戏剧的一座高峰,也成为“反思戏剧”的先行者,同时也引发了文艺界的激烈争论,形成了意见完全相左的两大阵营。赞同的观点认为李龙云塑造了一批在中国当代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并且对历史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小井胡同》“把新中国的三十年描述为仅仅是一部‘犯错误的历史”“在描写我们的错误时是真实的,但却停止在这个‘真实上了,因而它对历史的面貌就不能不是一种表面的和肤浅的反映”。[3]双方的论战越来越激烈,李龙云作为创作者的作者意识形态话语也因此受到了挑战。

    任何时期都有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文革”后经过权力重组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掌握了反思话语的主导权,对反思的立场、范围、结论甚至思维方式等都予以规约。[4]在文学、电影、戏剧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反思过去历史的文艺作品,契合了当时主流话语对文艺的期待,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和支持。《小井胡同》也正是李龙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但是艺术创作不能无限制地自由进行,文艺作品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也受制于这种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的取材、主题表达和艺术创造,规范着他们的作者意识形态话语。因此要想得到主流话语的肯定和支持,必须契合一定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需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在这一时期,“政治正确”依然是检验文艺作品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小井胡同》的停演便是这种政治意识形态规训的典型例证。

    为了将《小井胡同》重新搬上舞台,李龙云将原剧本一改再改,尽量在剧本中呈现更多的光明,因此作为结尾的第5幕,前后一共出现了不同侧重的4个版本。对比最初发表的一版,最后公演的版本是作者李龙云妥协于多方话语后,做出的符合当时时代特征和大众审美的结果,虽然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却过于刻意的安排导致其与前4幕有些断裂,使整部剧的完整性略有欠缺。这也是李龙云的作者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暂时妥协的必然结果。

    3 结语

    李龙云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中国当代话剧史贡献了一部具有丰碑意义的作品。虽然《小井胡同》的演出命途多舛,但作品中彰显的历史意义和内在力量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它以厚重的写实主义风格,真实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重大时期中,以小井胡同居民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际遇。

    这部作品至今已近40年,虽然创作上经历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容纳了多方话语,与作者最初的想法有一定的偏差,但丝毫不影响这部伟大的作品迸发出的独特魅力,也印证了陈白尘先生在写给李龙云的信中所说的“这剧本即使过了10年、20年,还是会迸发出光彩的……”。在李龙云为我们创造的戏剧作品中,我们跟随剧中的这些人物,透过平凡的小井胡同,一起认识和了解过去,反思和铭记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J].戏剧报,1985(3).

    [2] 郝大铮.电影意识形态散论[J].当代电影,1989(4):7-21.

    [3] 杜高.生活真实与理想的光芒[J].戏剧报,1983(10).

    [4] 李兴阳,姚悦月.历史反思与道德批判——重读李龙云的《小井胡同》[J].名作欣赏,2011(24):4-7.

    作者简介:孙旭东(1991—),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戏剧叙事研究。

相关文章!
  • 社会符号语用的解构与重构

    王建梅《王牌保镖》是一部狮门影业出品的喜剧动作影片。影片中广泛运用了污点证人达瑞斯·金凯德与三“A”级王牌保镖迈克尔的俚俗对话,当然

  • 妙用信息技术,助小班幼儿良好

    仇琰【摘 要】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优秀与习惯相随,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习惯决定了他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小班幼儿就几乎

  • 文伯仁的绘画艺术

    潘瑞摘要:明清时期,吴门书画兴盛,山水画中以文征明开创的文派山水最为闻名。文派后学中能书善画者颇多,文伯仁即为其中之一,绘画技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