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 向学生思维更深处漫溯

林小方 刘雁涛
摘 要:恰当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和认知兴趣,激起探究的愿望,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如何主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思考应对学生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去引导他们思考,进行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对话”和“交流”.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问题;对话;学生参与
“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叶澜教授),那么如何才能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策略,从而让对话向学生思维更深处漫溯.
1 对话面向全体学生,层次分明
有效的对话,就是让班上的每位学生人人有所思,人人有所得.面向全体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同学.层次分明是指所提问题要难易交替进行,保持一定的张弛度,思考性大的问题由偏向上的学生解答,思考性小或检测性问题可以由偏向中下的学生解答.让全体学生处在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让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向可发展区延伸.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编写提问提纲,保证对话效果.《机械效率》一节中处理“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时利用了两个貌似一样的场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几个层次的对话:
问题1:我们拿着水桶到井里提水,在提水的过程中:
(1)在提水的过程中,都对谁做了功?(偏向上等的学生)
(2)哪一个是我们想要的?(偏向中下等的学生)
(3)对水桶做的功对我们来说,是不想要的,但不做这部分功行吗?(偏向较差的学生)
问题2:如果我们不小心把桶掉到井里,在捞起水桶(桶中有些水)的过程中:
(1)分别对谁做了功?(偏向中下等的学生)
(2)对谁做的功是有用功?(偏向上等的学生)
(3)对谁做的功是额外功?(偏向较差的学生)
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有层次的分析,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较透彻地理解这三个概念,并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精心创设对话情境,诱发主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教学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愤”时和“悱”时.“愤”者,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时;“悱”者,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在学生“愤”“悱”时,教师稍加启发,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不知不觉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物理课独有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块好天地.只要教师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留心就能创设很多思索的教学情境,即恰当地提供诱因,激发学生自主思索,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找到倒立、等大的像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课,他与学生做了下面的对话互动,很好地利用了“愤”“悱”,突破了教学难点.
问题 1:每组实验时的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小组交流,所测数据有差异)
成缩小像时物应该在什么范围,像又成在什么范围?
问题2:找到放大像的同学,物距和像距分别是多少(小组交流)?
根据数据分析:成放大像时物应该在什么范围,像又成在什么范围?
问题 3:同学们想一想,会不会有一个等大的像呢? (肯定有等大的像)
问题4:我们如何才能尽快找到这个像呢?(先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和交流实验方案: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固定不动,再将光源和光屏分别放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然后两手分别握住光源和光屏并同时移动,移动过程中要缓慢,始终保持它们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再进行实验验证.)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不但使实验操作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节约学生实验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几分钟的思考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诱发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3 对话形式不拘一格,善于创新
对话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营造一个平等的气氛,使对话成为师生合作创造、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生成,及时利用现场资源,顺应学情,照顾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总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否则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开发.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小组自评和互评往往会提供鲜活的评价素材,利用这样的素材进行“打假”、“排雷”,不但加深了对自身经验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平面镜成像》一节,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后,提出:
问题 1:你还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结果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他们三次测得的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教师并没有立刻打断或直接解释,而提出
问题2:“谁能帮他们解答?”提供了一个生生对话的机会,在大家的合作帮助下,最终找出:他们没有从玻璃前表面(较亮的)量起 ,既解决这个问题,又对同类现象: 水中倒影的反射面应该是“水面”而与水的深度无关有了很好的理解.通过这种学生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避免了教师只与这个学生的点与点之间的对话,激发了全体学生探知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份留心,尽量抓住某些难得的契机,使自己成为“局外人”(至少成为学生的一份子),放手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和探究合作,这有利于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增强生生之间的全面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对话节奏要亦步亦趋,张驰有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出一个有分析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理的思维过程,如果问题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一方面学生思维活动尚未展开,另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很难进入实效性阶段.因此,在课堂提出问题后,要学会使用等待的技巧,对话也要有节奏:有时是缓慢的——对话中需要耐心等待学生思考;有时是明快的——对话中需要不断追问,深入探究;有时要引入“间奏曲”——对话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上一环节顺利过渡到下一環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大气托水”的实验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先后向学生提出:
问题 1:“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纸片受到什么方向的力?”
问题 2:“受到水对纸施加的向下的压力,纸片会怎样?”
问题 3:“现在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用手托住纸片)
问题 4:“现在没有手给纸片施加向上的力,为什么它也没有掉下来?”
问题 5:“观察一下,现在给它施加向上力的这只无形的手是什么?”
采用分层次多阶段跟踪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的框架,这样,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让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真相,使学生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维交流中.这种以问题为导火索的课堂对话,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通过教师提问题向学生提问题的角色转变,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知识的纠正、完整、提升,体会知识和生命同时成长的乐趣,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申明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J]. 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4):59-62.
相关文章!
  • 基于3S技术的土地调查成果在国

    董尔银+张永志摘要: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土地调查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工程,其成果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 “游戏化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

    钱婧[摘要]以课例“探险寻宝——酸碱盐复习”为例,研究情境作用下的游戏化学习的设计过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方面的收获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