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幼儿生活,构建田园课程
何紫霞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田园的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田园的教育模式当中,能够让老师充分地关照幼儿的行为动态,让幼儿在其中使得自身的天性得到解放,让孩子在自然中生长。通过田园这种大自然的环境利用,从而让幼儿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从中寻找自身的兴趣,发挥教学的真正意义,促进幼儿生活的丰富性,提高幼儿的教学质量。
【關键词】田园课程 幼儿 生活质量 教学模式 教学环境
一、田园特色课程缘起
最早在英国,有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就曾提起过田园生活的一些理论,进入20世纪初期,有更多的社会学者研究城市规划——田园生活的相关内容,以至于在上世纪的初期,很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受到了巨大的发展影响。而在发展之中,简单地说“田园”就是融合了乡村和城市的特色,使得田园生活不失城市的便捷又具有乡村的静谧和舒适。19世纪20年代,英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发达,经济领先的时期,在英国人看来田园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健康的一种城市规划建设。
“田园”相关的资料中表示,农业种植的田地和芳香四溢的花园,这个词语所暗藏的含义就是抒发人们对一种美好生活地方向往,因为田园既有农田也就代表着拥有粮食和丰收,而芳香四溢的花园有向往的生活的美好和舒适,从而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就有了现如今的“田园”。针对幼儿相关田园课程来说,其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亲身地走进相应的生活环境中,让幼儿更加有效地成长和学习,从中可以对幼儿的感知、思维、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以及快乐的学习。
“课程”说的就是教育中学校这样的机构在其中所产生的一个部分,课程的形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学当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的学习,比如数学课、英语课、语文课,这些就属于课程,而课程就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数学、英语、语文等方面的系统教学。
田园课程,本篇文章说讲述的内容,就是在对幼儿开展相关的田园课程,对其研究分析,而且具备田园的基本特征。对于幼儿的户外活动来说也隶属于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通过田园课程的开展,利用这些教学方式的特色,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让幼儿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想法,开展更多样性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便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与提高。
二、田园特色课程资源
(一)空间改造为田园课程奠定物质基础
“田园是什么?我们认为的田园是自然的,因此我们的课程应提供真切的、丰富多样的环境。“田园”就是人们对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在幼儿的教学当中引入田园模式,能够优化幼儿园的教学。因此,在相关的幼儿教学当中要有效的开展田园课程,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以田园的理念作为基础,在幼儿园当中建设相应的田园空间,让老师在田园的课程空间中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和实施田园教学方式。田园的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1)立体种植,小空间大作为。当田园课程的构建越来越成熟,田园的建设也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得更多的田园种植技术得到提高,在相关的田园发展中对于技术、资源、人力、经济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与此同时,发掘出相应的能源,为我国的相关建设提供更好的效率。在环境上面也能够发展绿色,减少污染和破坏。客观地讲,开展田园课程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还可以促进社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共同发展。
(2)盘活死角,小投入大收益。在立体种植的模式下,各种资源将被调动起来,合理的应用到每一个地方,在此之间,投入成本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在经济效益上带了较好的增收。首先是人与环境关系更为和谐的转变,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减少浪费与污染。其次是田园课程更好地推进。
(3)废旧利用,小制作大变化。在对田园相关的建设之中,也能够优化城市的一些污染,加快城市化的建设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以促进来各项方面的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更多的土地处于荒废状态,田园课程这一新的教育方式让这些荒废的土地和资源得以利用,空间占地并不大的花园却让我们的教育效果和理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课程整合为田园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1.与五大领域相结合
(1)健康领域。在相关的幼儿教育当中,户外的教学课程能够让幼儿做到劳逸结合,保障幼儿的身体素质能够健康的发展与成长,而且适当的换换环境也会对幼儿的心情带来转换,不仅局限于课堂式的教学,适当的会给幼儿进行放松与调节,必要时能够给幼儿在安全方面做出引导和培养。通过对田园的建设对环境也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在环境有效改善的同时,也使得幼儿教育更加有意义,使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2)语言领域。通过户外的课程活动,让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从中学会语言上的技巧,培养幼儿礼貌用语,提升普通话的水平。比如,在田园的课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田园游戏,让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扮演田园中的任意一种动植物,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情节故事让幼儿在其中充分的发挥自身活泼的天性,通过幼儿对自己扮演的动植物有自己的理解与同伴之间交流,不仅加深了幼儿在田园课堂中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将原本不会说话的动植物赋予新的生命力,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语言之间的交流,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
(3)社会领域。在于他人交往之中,能够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到一个群体当中的关系,从中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在田园教育中不论是田园劳作、游戏还是艺术创作都少不了动手、合作、人际交往,这些方面的行为在幼儿的成长中都会渐渐树立一种观念。通过在田园课程中幼儿动手操作、互帮互助的去完成田园的课堂内容,对幼儿都是一种社会观念的培养,如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在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敢于面对,培养幼儿建立初步的责任感。
(4)科学领域。幼儿本身就比较活泼,对外界的事物的充满着好奇,在相关的田园户外教学上,能够提高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田园的建设让幼儿能够认识到更多的植物,在科学领域让幼儿增加见识面,开拓知识。通过做田园游戏,让幼儿与大自然能够更加亲密的接触,从生活和游戏之间感受田园环境的魅力,促进幼儿在田园中体验教学的重要和趣味性,使得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丰富多样。
(5)艺术领域。田园和艺术之间相互结合,通过在田园中的艺术设计,如对于花草之间的搭配以及色彩之间的调节,让人们在如此的艺术熏陶之下,放松心情、抒发情感,同时在与幼儿做田园游戏时让幼儿感受田园当中的艺术气息,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对藝术的层次也逐步地接触,培养幼儿的艺术气质和修养。
田园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多样性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环境,以课程为基础,老师在这里,不在是引导者的身份,而是与幼儿一样,用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完成课程内容。
2.与季节相呼应
四季田园课堂,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课堂。一年的春夏秋冬就好像一段美妙的旋律,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拥有他们独特的特点,而组合在一起又是一段美妙的旋律。走过四季,暑去寒来,四季更替。春天就像娇滴滴的少女;夏天如同顽皮的小孩子,天气如心情一般的变化无常;到了秋天又宛如一个成熟的象征,各处体现的都是丰收的景象;进入冬天就变成了严厉的老师,教育我们如何在面对寒风入骨的时候如何去勇敢的面对。一天分为白天与夜晚,变化规律日复一日的牵动着时间向前,而时间的流逝伴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在历史中不断的前行。大自然的四季变幻无穷,每一天都能让孩子对自然抱有一份好奇心,怀着热爱的心情去亲近自然。
3.生成课程让田园课程富有弹性
传统教育课程有具体的流程安排、活动内容、材料等,制定更加有效的计划和教学方式,在教学时,会严格的按照已经设计好的计划来实施,由老师带领孩子们一步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其进行的教学在质量上不断的提高都是基于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更是大大降低了幼儿对周边事物的好奇程度。在课堂上的活动中,因为老师的活动是预设活动,所以在活动时,孩子的兴趣得不到关注。长期下来,课堂教育不仅不利用孩子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在幼儿的成长之中会对其心理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幼儿生成课与传统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幼儿生成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使用相关的教学方式之下,一定要保证学生在教学当中的核心地位,结合孩子当下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生成能促使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教育活动。
三、田园特色课程成果
1.教育活动变轻松
田园课程教学中,田园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在这种走进田园的课程探索实践过程中,老师要建设自己的良好形象,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地开创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田园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改善自己在相关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不在是引导者,是和孩子一样的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在是传统讲与听的模式,孩子不在是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是老师与孩子共同协商、计划并开展实施的过程。
2.户外活动更丰富
与四季课堂所结合,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自然,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生活模式。让幼儿不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能够认知更多的外面世界,从中学会更多的社会规律、生活环境,等等,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活跃思维、想象力,开创更多新鲜事物。开发四季田园特色课堂。分季节去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加户外活动量,让幼儿亲身的走进大自然,更加深入的了解大自然,在了解与深入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获得知识与能力。
3.游戏活动更生动
传统课堂只能在教室里做游戏,离开教室,在广阔的天地中奔跑。孩子和教师可以一起栽培蔬菜,一起“拈花惹草”,一起“动物探奇”,一起“果园之旅”,体验收获的喜悦。在我们的田园活动中,孩子们能亲身感悟生命的成长过程,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心存感激,也会对生命不同的理解,关爱生命。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自然,解释自然,他们在持续地观察和关注中,经历着生命的成长过程。
四、结语
如果说童年是一次旅行,那田园课程就是路途中的客车,载着田园的美好向往,让我们驶向梦在的远方。所以,有效地开展田园的教学课程,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倩汝.幼儿园艺术教育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