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初探

俞忠顺
摘 要:课改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主旋律.初中物理根据其自身学科特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概念的构建活动,以探究的形式推导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前概念,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物理概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改背景下;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俞中顺(1981-),男,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改革和物理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很多概念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与新课程理念接轨.本文针对在初中物理概念课这一课型中如何更好的落实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节概念课都能生动有效浅谈个人的认识和做法.
1 通过创设概念的构建活动,以探究的形式推导出科学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生马上要学习物理新概念,首先可以先创造出挖掘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认识.这种环境设置可以是合作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亦可是知识的迁移,公式的推导等等.然后把新的概念与学生先前熟悉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再加工,将生活实际与概念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的有效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
密度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着“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此方法是初中物理以及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密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過出示铁块和铜块、水和酒精、钢丝和铝丝三组物品,要求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加以区分,通过活动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物质的另一特性,引出密度这一课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分别测量几组大小不同的铁、铝、木等长方体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是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途径,得到实验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点拨学生分析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关系和质量关系,初步得到“铁(铝、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初步得到“铁(铝、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这一比值一般不同”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另一种物质的特性之一,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内涵,知道了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从而完成密度概念的初步教学.
2 关注前概念,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所谓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前已经存在的看法和认识.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正(负)迁移和原有概念的局限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前概念中.学生头脑中广义的前概念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正确的前概念、错误的前概念、迷失的前概念和空无的前概念.
2.1 正确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正确时,在学习新概念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认前概念的科学性和价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观点、看法、认识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信息来丰富学生前概念的内容,使学生枯燥、单一的前概念不断生动、丰富起来;在教学中通过促进学生理解使用概念的方法,使原来学生孤立、零散的前概念更为逻辑化、体系化.
例如在“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是学生在生活、游戏中早已体会到的,但要他们讲清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一步确立“速度”概念却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研究对象和建构材料,帮助学生进入师生共同设置的教学情境、合作探究、逐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因为从定性比较物体(小车)运动的快慢到定量比较物体(小车)运动的快慢,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思维要求都较高,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探究活动,教学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从不用测量工具定性比较小车运动快慢,到只提供一种测量工具,但不允许小车同时运动的前提下比较小车运动快慢,最后到只给每一小组一辆小车,在提供两种测量工具但不允许不同小组之间交流的前提下比较小车运动快慢.在要求逐步变化、难度逐步加大的设计中,学生逐步解决了两辆小车在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等时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问题,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错误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错误时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
例如学生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大小为1牛的力是很大的力;(5)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等.这些已有的前概念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节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方式,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逐步消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在实验事实面前建立正确的概念.
2.3 迷失的前概念
当学生对头脑中的前概念迷失时,说明学生在头脑中具有多个前概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陈述、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前概念的辨别,对于学生头脑中矛盾的前概念,可以采用引入认知冲突、实验检验等方式进行取舍.
例如在《摩擦力》这节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其实对摩擦现象并不陌生,也知道存在多种摩擦情况,但对于各种摩擦的特点却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静摩擦大小可以改变而滑动摩擦大小无论物体匀速还是非匀速运动一般保持不变;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等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先设计三组实验:第一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运动起来,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二组要求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不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三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通过这三组实验先帮助学生明确滑动摩擦、静摩擦这些基本概念,然后逐渐加深难度通过用弹簧测力计在木板上拉小车,以及把小车一端固定在竖直平面上保持不动,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板让小车发生相对运动等实验明确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以及滑动摩擦力无论小车匀速还是非匀速时都保持不变的特点.
2.4 空无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空无时,往往这些概念所涉及到的物理現象和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操作等手段逐层推进,从具体出发引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入手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找到共同点,理解抽象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电流、电压、声波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把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声波与水波作对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样在《内能》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分子势能与物体势能、内能与机械能相联系,化无形为有形、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在感知上认识理解这些概念.
终上所述,概念课的教学目的是建构新知,体验过程,发展思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克服浅尝辄止的认知惯性,深刻体会科学要素;通过抽象概括所感知事物的本质特点,化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斟酌概念的字里行间,学会挖掘概念潜在的内涵与外延.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物理概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才.物理概念课中的探究性教学[J].新课程,2010,(12):114-115.
[2]张文利.浅谈如何上好物理概念课[J].教与学,2014,(6):249.
[3]马力力.对物理课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物理通报,2009,(3):12-13.
相关文章!
  • 浅析重力与地球引力的相关问题

    吴高年[摘要]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

  • 和谐度方程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

    曾朝晖摘要:水文资源的系统性非常复杂,其涉及水文资源系统面广,同时和社会系统及生态情况密切相关,两者互相存在,互相依存。组成一个较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