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传播元素的探析

    傅异非

    在我国电影发展历程中,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曾经取得过不错的成绩,《秋菊打官司》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同年又获得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唯一参赛片《白鹿原》获得最佳摄影银熊奖;《黄土地》曾获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及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最佳摄影奖。众多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都集中体现陕西人文历史景观,陕西关中地区及陕北革命圣地也成为很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因而陕西本土题材电影在地域文化表现上的特色、传播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值得深入分析。

    一、 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十分关注地方性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创作,而且鼓励广大电影创作人员弘扬本土文化,并将其列入宏观性的电影创作之中[1],其中也包括陕西地区文化。长久以来,陕西本土文化创作性的电影都是以陕西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其中主要以陕北历史革命题材为主,电影创作的主要类型就是革命历史和民俗主题电影,这些主题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与陕西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相关联,创作单位基本上都是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主要的电影制作单位。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电影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合作投资、广泛交流的发展模式逐渐演进。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响,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中,涉及的题材大多局限于历史、革命、农村、民俗等,大部分作品呈现出沉重有余活跃不足的现状,符合“市场行为”的作品与成功模式并不多见,2012年作为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白鹿原》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困窘局面,相比前期高曝光率的宣传,票房的回报率并没有成正比,甚至连投资成本都未收回来,这就意味着陕西本土文化电影一直都未能占领市场,商业化氛围淡薄。[2]于是,陕西本土电影的文化创作和不断发展应该注入全新的创作气息,展现电影本身的艺术属性,同时也应该在题材创作上有所突破,也需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市场价值”的传播主导,毋庸置疑将是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的创作电影不断发展的根本之路。随着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遍普及,电影传播渠道正在从官方逐渐走向民间。民间人物利用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全新的兴起形式,如自媒体、全媒体等,为本土化影像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的影像创作中,导演是整个电影创作的核心。无论是陕籍导演还是外地导演,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导演正进行着从“客观”窥探到“主观”体验角度的身份转化。与此同时,很多都是以受众视角和日常习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方式。事实上,除了当地政府给予的重要支撑,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创作规律中还应该综合衡量市场、企业投资、民间资本运作、编剧等多元化多维度的主体,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协同参与、多元探索、技术创新、模式转型等方式,打造一流共享开放的平台,从而聚集大量影视创作创优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影视创作的长青。

    二、 历史与人文并举的传播内容

    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传播以“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陕北红色革命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以上内容的传播,在过去的影响创作中更加关注“题材”和“风俗”的表现,但是如今这类文化电影题材的创作主要聚焦于“风格”和“叙事”的表达。电影,是艺术创作较为重要的表达手段,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美的要求。[3]陕北历史革命题材作为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人文内核,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发起救国存亡运动的发源地,代表着具有国家和民族意志的本土色彩,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性,因此,陕北历史革命题材从叙事风格、美学特征、人物视角、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体现了陕西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不仅如此,陕西本土文化的电影在传播内容上彰显了自然风光的独特,同时还具备了历史人文的美丽。陕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这也是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创作中的主要形式,也已经不断演化成为陕西文化题材电影重要的视觉符号,例如历史文化建筑、当地风土民情、衣食住行、语言符号等。这种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特征,能够满足受众对客观世界美的追求。

    受众对电影创作的内容接受过程,通常从表面的感性直接过渡到深层的理性情感。在我国历史上,陕西文化也是独树一帜。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陕西的长安画派影响全国,还有80年代兴起的西部电影,以及90年代文化上的陕军,都曾对我国文化形成重要影响。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中,大部分题材都是根据陕军文学作品拍摄而成,陕西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人文资源,也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详实的生活素材。很多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情节,都是历史上真实场景的再现,取材于陕西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充分表现了陕西人独有的脾气性格和思想感情,这些一方面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审美来源,在视听语言和叙事风格上具有强烈的陕西文化特征,同时也是影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就成为电影的吸引力。在这里,真实、纪实的复调式叙述仪式,一定会成为观众观看影片的初衷。

    电影也具有真实性符号系统,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自然要从“历史”“人文”的诉求视角创作,还需要重视电影表达的内涵,应当以属于地域特征符号的方式讲述故事内容,来反映本土文化及其生活符号印记。

    三、 叙事与媒介交织的传播形态

    电影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范式,可以理解为观众观影仪式感行为以及观影体验相结合的过程。观众永远都将电影的叙事风格、类型作为观看电影的侧重点,因此,讲好一个故事,是一部优秀电影应该遵循的规律。叙事包括类型、方式、人物造型参与叙事,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叙事要遵循一般性的叙事法则,同时也应该适合本土文化的特殊传播形态及影像语言,不断发展和创新。创新化、新颖化的叙事视角不仅体现叙事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也是在新时期下电影传播形态的新规律,创作出推陈出新的叙事类型,才是赢得市场和大众审美的关键,只要叙事类型是受众愿意认同和接受的,创作者投入更多精力和创意必然直击观众的内心,达到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格调。从国内外成功的电影中可以了解到,“类型化”电影已经成为中外电影艺术创作的模范,也是电影实现大众传播的独特角度。陕西本土文化的电影,在全新背景下,应按照“类型化”的创作方式、生产模式以及传播方式,尽可能探寻适合、理性的影像表达形式,从而创造更加持久和效果显著的电影模式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属性的叙事传播形态,还应该综合衡量媒介传播的形态。现阶段,电影最终的票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电影的宣传方案、推介媒介形式、受众面、上映时间、发行单位、影片排片场次和时间,等等。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传播也应该遵循媒介融合的多向思维模式,将“多元化”“交互性”和“多渠道化”的传播模式纳入到已有的体系当中,从而不断提升传播的影响力,不仅让受众领略陕西的文化之美,而且让受众感受到媒介的技术之美,让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让本土化的东西走向世界,从而加强本土文化电影在国内外的认同感与广泛传播。

    四、 重视国际化传播对象

    电影受众接受艺术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不过电影创作传播活动需要考虑到受众的因素,以娱乐、审美以及认知为主要方向。[4]于是,应该提前对大众所处的社会、兴趣、思想、心理以及消费等进行综合性衡量,摸索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培养显性和隐性观众。

    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要想实现在大众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需要利用受众,挖掘受众,思考受众。从国内角度衡量,陕西省人口众多,具有受众优势,从理论上来讲为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民众基础,众多的人口也为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的票房大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电影要想实现票房大卖应该进行宣传,需要综合衡量市场和受众,从电影创作的初期阶段,一直到电影拍摄,到最终的电影上档,都应该将市场和受众作为主要衡量要素。从国际电影市场上审视,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也具备雄厚的实力。从文化创意上审视,陕西本土文化继承了秦汉唐文化的诸多共同点,例如秦砖汉瓦、汉赋唐诗、丝绸之路等,更吸引国外秦汉唐文化爱好者的兴趣。从宗教信仰上看,宗教是文化要素中的精神内核,所有地域民族文化都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宗教精神,陕西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耳其以及其他一些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地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反映了中国文明与佛教、伊斯兰教及中亚文明的互动。实际上,国内文化和国际文化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例如《卧虎藏龙》《活着》都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恰恰是因为电影呈现了人文关怀,展现了普世价值。加之陕西本土文化电影自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中外电影节上频繁出现,也为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获得认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五、 實现期待满足的传播效果

    一部优秀的创作电影,要想得到良好的口碑,实现满意的传播效果,从使用的角度审视,其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从满足理论上来说,其应该和受众的心理期待不谋而合。受众的心理一般都对电影有潜在的期待,等待自己的期待被满足的时刻。创作者首先应该用开放性代替封闭性叙事形式。其次用偶然性取代戏剧性,激发受众的期待,启发期待,之后就可以创造受众需求。电影主题使受众联系到无限性事物,表现为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受众的心理期待,整个过程符合“使用和满足”理论。跨越不同时代的电影创作作品的相似点就是最大化地表现整个人类的审美期待讯息。首先,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创作人员应该利用人文情怀的事物以及多维度的创作能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次,在传播电影文化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形成和地区文化相配合的文化审美意识。

    最近几年,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异军突起,这充分表明陕西本土文化电影已经开始成为我国电影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生命力和活力。在国际上好莱坞特效大片以及网络热门IP大剧的强烈冲击下,成本较低的陕西本土文化题材电影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证明其背后有忠实粉丝的支持,这是一件难事。总而言之,陕西本土文化题材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应该综合衡量人文、地理、文化、经济、心理、审美以及社会等不同要素,同时也应该对由传播主体、内容、形态、受众、效果构成的传播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吉平.从现实变革到个体生命彰显-论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西部电影改变[J].当代电影,2014(2).

    [2]肖云儒.西部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陈阳,郎维维.民俗在民族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再探讨[J].人文杂志,2007(1).

相关文章!
  • 让戏曲点亮小学音乐课堂

    王鹤【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历经千年发展,独具魅力。北戏的粗犷、南戏的柔曼,都彰显了民族音乐的多彩多姿。但戏曲教

  • 水彩风景画创作当中对“意境”的

    成子摘要:“意境”作为东方美学艺术表现当中最具特殊性的审美准则,从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当中得到了更为全面而且深刻的诠释,越来越多的中

  • 浅析广绣在当代如何传承和创新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绣的历史分析,剖析现阶段其在传承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通过符合当代人的学习方法和工艺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