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研究
摘 要: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音乐素养为研究对象,经过对普遍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成效的调研考察,重点探究音乐素养课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原则和课程构想,旨在扩大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涵盖面,以及提高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综合效能,真正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学前教育专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并逐步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改革,致力于推出一批适应行业需求,以培养行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池州学院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上着力注重技能培训,开设了钢琴、舞蹈、声乐等一系列儿童音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今后设计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能力。但是,音乐学习教育不单纯是一个技能型教育,音乐素养更蕴含在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理念、音乐学习规律、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等多项技能培养中,与音乐技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加以重视,并强化研究。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育的特点
1.1 重技能,轻塑造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基本以钢琴、声乐、舞蹈等为主,课程目标也规定为学习掌握相关技能,能够运用于幼儿音乐教育中。技能培训在学前教育音乐培养中所占比重基本等于100%,基本没有开设审美鉴赏、音乐心理等有助于塑造个人音乐特质的相关课程,并且音乐习得技巧其实是在文化背景、心理情感等之上的综合体现,单纯强调技能无异于揠苗助长。
1.2 重理论,轻情感
学前专业的目标是开展幼儿教学工作,因此在培养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针对幼儿教学工作。音乐方面主要包括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等内容,大多主要围绕教育学展开,内容偏于枯燥的理论。这往往忽视了音乐的情感属性,较少针对音乐带来的情感波动,音乐安抚、提振情绪,开展体验探究课程。过于深奥的理论往往给学生的习得造成困难,加重了厌学情绪,进而弱化了学前音乐课程整体的学习效果。
1.3 重量化,轻整体
目前,学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专业课程时长的限制,使学前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在学生专业水平考核时,不得不通过一首曲子、一支舞蹈等量化手段,来考核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习得情况,通过一个片段实现对该学生整体能力的评价。这样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学生重技能甚至只关注考试“范围”的情况,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愈发得片面化,进而导致学生未来走上幼儿教学岗位后,无法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无法将音乐素养传导给幼儿。
2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
2.1 促进音乐技能的习得
一个音乐作品演绎的好坏除了取决于熟练度外,还取决于情感、情绪、内涵、背景、表现力等多重要素。从古至今,有大量的音乐作品都是取材于文学,如果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在音乐演绎中就会有所偏差,甚至会阻碍对音乐技能的学习。此外,音乐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化体系,如果缺乏整体性了解,管中窥豹,就会造成技能学习效率的低下。
2.2 提升音乐课程设计开发能力
基层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幼师,是应用系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幼儿启蒙的众多手段中音乐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触发幼儿的感受力方面,能够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感知,培养幼儿表达、学习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美学全方位的认知。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师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发挥音乐的抓手作用,重视幼教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育人使命。
2.3 有利于整体化提升与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够丰富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培养正确高尚审美观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较为完美的人格。注重音乐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好其在提升个体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和塑造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进而促进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其综合能力的大小、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素质的高低和幼教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重视素养特别是音乐美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其将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能促进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教育事业优质发展的前提。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在当前教育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课程中也需要贯彻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破固有的上课形态,将音乐技法课打造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课,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从而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整个音乐课程设计。
3.2 实践性原则
我们知道幼儿园音乐课堂常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律动、歌唱或游戏中接受音乐教育。在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实践大于理论的原则,强调动手能力,创设实践平台,多运用反转课堂、开放式研究课题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3.3 多样性原则
当前世界音乐呈现出多流派百花齐放的状态,新时代的家长群体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所谓“儿童音乐”。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教授多样的音乐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教学法,了解更多的音乐教学理念,特别是音乐与心理学、音乐与文学等的交叉学科知识,帮助其构建系统完整的音乐学习框架,以此适应幼儿家长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4 音乐素养提升的课程策略
4.1 强化音乐听述
音乐素养的核心之一便是理解他人通过音乐传达的理念,如何正确理解便是一项核心能力训练。因此,在音乐课程中,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听述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学习学听辨并標记调式、节奏、和弦等,把握住音乐的情感走向、情绪变化后,有效组织语言对音乐进行分析、描述,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同时,此种语言及心理的训练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幼儿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幼儿情绪变化的感知程度,甚至能够训练出熟练运用音乐,引导幼儿情绪,培育幼儿乐感的能力,提升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课堂把控能力。
4.2 讲授与实践的交替循环
学习的目的重在实践,学前专业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在注重讲授的基础上,例如在对某一情绪的音乐片段的理解和学习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小组编写、分组实践、反转课堂等活动,通过模仿创造等形式,以讲授与实践的交替实现知识学习的螺旋式上升,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
4.3 以真实授课为导向的模拟
在上述培养音乐素养方式的基础上,在技能导向化的要求下,开展课堂模拟和见习。在现有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交叉式的模拟课堂课程,在给定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情况下开展,由其他同学扮演儿童,开展模拟授课。重点考查学生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特色化地运用音乐调动儿童情绪、解释歌曲的能力,通过实践训练,进一步促进学生背景知识的学习,同步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设计与应变能力。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区别于一般的专门类学校,有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突出人才的复合属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较高的知识储备是技能型高校在人才海洋中提高就业能力的有力抓手。因此,在今后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中,要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以应用技能为标准,以素能建设为内核,培养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13(10).
[2] 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6).
[3] 杨晓晴.学前教育教师音乐素质的培养[J].天津市经理理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赵祯(1990—),女,安徽池州人,艺术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