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版社做好学术出版工作的几点思考
秦茂盛+赵文娟
【摘 要】学术出版作为出版优秀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出版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做好学术出版并非易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多个工作环节。本文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工作实际,从八个方面探讨高校出版社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术出版工作。
【关 键 词】高校出版社;学术出版;作者;制度;质量;队伍
【作者单位】秦茂盛,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赵文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我国高校出版社是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2012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对学术出版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出版社,有义务服务好教学科研工作,繁荣学术出版,打造高水平学术著作。要做好学术出版工作,笔者认为,高校出版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一流的作者队伍
没有一流的作者,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术著作。剑桥大学出版社享誉世界,就因为其拥有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作者。高校有丰富的作者资源,出版社应主动联系院士、学部委员、“千人”“长江学者”“杰青”等知名学者,紧盯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基金等各类重大科研成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社)积极联系高校知名教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卢天健教授、王铁军教授,法医知名专家李生斌教授等,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其中,《热流体测量技术》(英文版)通过国外专家审稿,对励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实现版权输出;《数值传热学》连续3年位于全国检索前10名,并成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先进燃气轮机设计制造研究》《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现象研究》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二、做实社内选题论证工作
出版社要坚持“以质论稿”,强化社内选题三级论证制度,选题论证不流于形式,把选题论证工作做实,层层把关,使优质选题脱颖而出,最终达到出好书的目的。重点选题可邀请行业专家参加选题论证会,提前为选题的学术方向把脉。为此,西安交大社先后出台《图书选题申报管理办法》《图书选题申报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选题管理办法,同时根据选题分类原则,成立两个专项选题委员会:自然科学图书选题委员会和人文社科图书选题委员会。对学术著作选题,以鼓励学术创新为主,重点考察选题的内容质量、出版价值,同时严格控制学术质量一般及超学科范围的图书选题。通过三级选题论证,杜绝和淘汰了一批内容导向不正确、学术价值不高、临时拼凑的选题,达到了优化选题,出版好书的目的。
三、服务作者撰稿工作
要想收到“齐清定”的学术书稿,规范和引导作者编写书稿至关重要。只有为作者提供可参考的写作规范(主要指初次出书者),作者才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出版社的要求来撰写书稿。为了服务作者、规范编前行为,西安交大社组织编写了《编辑作者简明实用手册》,详细规定了稿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文前文后内容,各级标题,公式、图表、注释、索引、参考文献、相关国家标准、著作权注意事项等,同时为方便作者使用,组编了简版的《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著译者须知》。正因为提供了细致周到的编前服务,大部分书稿均能达到出版要求,便于编辑开展审稿工作,从而提高了图书的质量和出书效率。
四、坚持专家外审制度
要确保学术著作的水平,就要坚持专家匿名审稿,只有这样才能将“职称书”“结题书”“人情书”杜绝掉,将“拼凑书”“劣质书”去除掉,把好书遴选出来。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同行专家库, 通过匿名方式, 让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盲审,客观评价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和出版价值。高校出版社依托母校,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建立自己的专家库比较容易。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帮助出版社进行学术著作内容把关,对于提升学术著作的整体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俞茂宏教授的《强度理论新体系》《西安古城墙与钟鼓楼:历史、艺术与科学》,当时我社的编辑对书稿内容把握不准,对学术前沿研究了解不多,于是邀请同行专家进行审稿,专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认为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出版价值,使得出版社有了出版的信心。该图书出版后,俞茂宏的“统一强度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强度理论新体系》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西安古城墙与钟鼓楼:历史、艺术与科学》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并获“首届陕西图书奖”。
五、强化内部流程管理
要保障学术著作的质量,就要建章立度,严格把关,强化社内“三审三校一通读”的出版流程。西安交大社先后制定《编辑工作手册》《图书生产流程及规范要求》《书号实名制度下的图书出版流程》《重大选题备案管理制度》《图书审稿要求》《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图书出版的管理制度。在保障图书质量方面,出版社一贯坚持编辑专业化和责任编辑上岗制度,所有学科编辑要求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学科背景,二、三审工作由具有高级职称且有与稿件内容相关学术背景的教师或资深编辑完成,校对工作由具有多年校对工作经验的人员交叉进行,通读由从事编辑工作3年以上、有中級以上职称的人员完成,从多角度确保图书质量。虽然要求比较苛刻,但是这些措施对保障图书编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就是出版社的未来,因此队伍建设应是第一要务。高校出版社依托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均有一大批的优秀大学生毕业,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既然人才招聘来了,就要注重培养。出版社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提高编辑的案头工作能力和选题策划能力;鼓励年轻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或专业会议,拓宽视野,了解学术和行业动态,结识新的作者和同行专家;为年轻编辑在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其参加行业业务培训、在职攻读学位等;对新编辑实行导师制,由具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资深编辑带领,让新编辑巩固岗前培训所学的编辑基本知识,通过实际编辑工作,提高对稿件的处理能力;为年轻编辑创造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尽早参与大项目,通过参与项目锻炼策划和组织能力。西安交大社不论资排辈,让年轻人勇于担当,通过参与社里重点项目,大大提升了年轻编辑的综合能力,同时打造了一支能力较强的编辑队伍。
七、做好图书质量把关
图书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品牌,是出版社发展的生命力。高校出版社要充分发挥高校和自身的人才优势,由专业人员完成初审和二、三审工作,强化校对和通读工作,实施印前抽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好图书编校质量关。当然,图书装帧设计也很重要,通常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另外,图书出版后,及时修订和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西安交大社为保障图书质量,成立编審与质量管控中心,专门负责图书审稿和质量抽查工作,30余位专职和兼职审稿人员,全部为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出版社退休编辑、兄弟单位在职和退休编辑;实行图书质量定期检查制,及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图书编校质量实行责任编辑终身负责制,1年内造成2种以上图书质量不合格者或者连续2年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者,3年内不能独立发稿,不能参加社内职务晋级,情节严重者,调离编辑岗位甚至予以开除。
八、加大图书宣传力度
图书出版后,适当的宣传工作也是必要的,否则图书就会成为“库存书”或“压柜书”。组织相关人员积极撰写书评,通过网站、纸媒、微信等各类媒介宣传图书,可让更多的专家和读者了解图书。例如,我社出版的《西安鼓乐》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该书出版后,出版社举行了图书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图书进行评论,并邀请有关媒体对“西安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专题报道。该书由于内容质量高,加之宣传工作到位,最终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另外,学术著作内容的数字化开发也很重要。学术专著大都受众面窄,采取预售模式,实现数字化同步,作用有三。一是方便多渠道宣传和销售图书;二是可节约成本,实现零库存;三是利于出版社建立自身的数字资源库。当然,也要关注国家各类基金项目,力争将基金项目成果付梓出版。
总之,做好学术出版工作实属不易,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要历经诸多环节。高校出版社只要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严格按制度把好质量关,做好每一环节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学术出版工作,打造自身出版品牌,最终出版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邬书林.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 扎实推进文化繁荣发展[J]. 中国出版,2012(22):3-5.
[2]桂晓风.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从编辑工作做起[J]. 中国编辑,2013(1):32-33.
[3]秦茂盛,赵文娟. 高校出版社人事代理制人才机制研究[J]. 出版广角,2015(9)上: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