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诗意百册看陆俨少山水画变革

    杨正国

    摘 要:杜甫诗意百册是陆俨少的倾心之作,他以杜甫诗作为题而苦心创作的山水画,完成史无前例的一百开山水巨册,有百张之多。旨在通过杜甫诗意百册的分析,来看陆俨少的山水画是如何变革的,主要从杜甫诗意百册创作原因、杜甫诗意百册的特点及陆俨少先生山水画如何转变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表明陆俨少在不同的时期中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所区别。这不仅是用来纪念杜甫誕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佳作,而且还表现了陆俨少精湛的画技,并呈现出了他在山水画上的创新精神,对今后的艺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杜甫;诗意;陆俨少;山水画;变革

    陆俨少,卓越的山水画大师,他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还勇于创新,以古人诗意诗作画,其中杜诗在其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其修养也得以不断升华。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中,杜甫诗意百册可谓是山水画作品的代表之作,当代绝无仅有的佳作,根据自己对诗句诗意的独特见解,使他的山水画中增添了诗意的韵味。杜甫诗意百册创作于195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说他创作的杜甫诗意画册有借古讽今之意,便遭到了批判,其中遗失了30多幅画,现在的杜甫诗意册,是陆俨少在1989年补全的,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的差别,画风有了很大的变化。完整集合了陆俨少中年、晚年的山水面貌,从中可见陆俨少中年的工致缜密、灵气流溢的风格,与晚年变法后的雄健豪放、简约浑厚之气象。以下是笔者对从杜甫诗意百册看陆俨少山水画变革的一些浅论,分为三个部分。

    一、杜甫诗意百册的创作原因

    (一) 个人喜爱

    陆俨少先生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喜爱读诗、写诗,尤其钟爱杜甫的诗,通读全集,他认为杜甫的诗最具意味,曾经以杜甫的《游何将军山林》为范例,自作了一首《游皇家花园》,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避难入蜀中,仅带一部杜诗,由此可见,杜诗在陆俨少先生心中的重要地位。正是陆俨少先生自身对杜诗的喜爱,才使杜诗的韵味与陆画的精湛加以完美融合。

    (二)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众所周知,杜甫首先遭遇了长达十载的长安困守,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但是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逐渐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中,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后来又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遭遇了流浪漂泊的日子,并且759年七月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而1932年淞沪抗日战争爆发,陆俨少先生义愤填膺,吟诗泄愤,但是毕竟书生无补。他便随父母暂避上海租界,路上感受风寒,咳嗽不止,种下了气喘病根。在这八年抗日期间,他流至四川,异乡羁旅,忧国思家,只携带了杜诗三卷,早晚诵读,用来抒解心中的郁怀。心仪之下,循杜甫足迹,游巴山蜀水,后乘一叶竹筏,行于峡江险水,览阅了蜀中的山水风貌。直到1945的春天,抗战赢得胜利后,陆俨少先生才回到了故乡。正是因为两人都曾有着相似的经历,陆俨少先生以杜诗为主题进行完美创作。

    (三)敬重杜甫的人品及艺术的追求

    杜甫的诗中,不仅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为解放人民做出了自己贡献,而且在他诗中流露了忠君爱国之意,无比关心国家的命运,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刻关注着国家时局的变动,和军事的行动后果。因此,杜甫的诗无论在艺术性、情感表现上,还是思想性、独创性,都独树一帜,堪称我国诗歌历史上的丰碑。正是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使陆俨少先生对其有所敬重,也正是杜甫这种高尚品质,取得了陆俨少先生的独爱。而这杜甫诗意百册,陆俨少先生花费了数月的功夫,先成25开,后耕耘砚田三载,才完成了史无前例的100开山水巨册。

    二、杜甫诗意百册的特点

    (一)笔墨技巧精湛,每幅画格局特色

    陆俨少先生的杜甫诗意百册中所画的每一页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经过他仔细琢磨,以勾线的技法将峡江险水的特色得以逼真展现,尤其是画中流动的水,运用各种线条,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杜甫诗意百册不仅以历代传统技法作为基础,而且还深研各家流派的风格,吸取其中的艺术精髓,进而使杜甫山水画作品各具特色,画面迥异。

    (二)兼有诗情画意,尽展大家文学修养

    一般来说,诗、书、画三绝,这是对文人画家的评定标准,但是在陆俨少先生的杜甫诗意百册之中,却展现了诗、书、画及理论的融合,其画面气势浑厚老练,沉着痛快题画短文,尽情地展现了陆俨少先生的文学修养,语言深刻,完美融入画作之中,而且在章法构成上更是体现了其渊博学识。如,杜甫的《成都府》这首诗,是杜甫在四川时所写,主要描写了作者初到成都时喜忧交集的感情,而陆俨少先生并非偶然地选择了杜甫的诗,由于这些杜诗的韵味能够与陆俨少先生山水画鲜明的动态美和色彩美之间形成浑然天成的效果,以“杜诗之情”现“陆画深意”。

    三、杜甫诗意百册中呈现陆俨少山水画的变化

    (一)早期山水画独具缜密娟丽、灵气流溢之感

    杜甫诗意百册是陆俨少先生于1959年开始创作的,其画作所展现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的感觉,他早期的山水画作品中具有较多的古人笔意,尤其是王蒙、唐寅这二人的遗风,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受到他们的影响,那时候陆俨少先生是将用笔的沉着和痛快分解开来,以两者相反相成的并列形式来达到沉着痛快的艺术效果。而后来,他则通过用笔修炼的深化,逐渐认识到只要用笔气盛,心有定力,下笔直书,就可以达到沉着痛快两者兼有的效果,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陆俨少先生已经不重视追求用笔变化,而注重用笔的整体统一感。而且他早期的章法不是太成熟,局部构造的变化不大,使他在营造整幅气势出奇的方面,不能达到左右逢源的那种境界。虽然他早期的山水画作品不及晚期具有强烈的个性,其笔法表现也过于依赖纤细的拟古笔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早期山水画作品还是极具较强的审美观赏性。

    如,根据杜甫《秋兴八首》创作的山水画,依照诗意,融合画家自己的亲身体会,以缜密娟秀作为其基本特点,全以水墨画出的第七段,具有秀润生涩之感,而在第八段则运用大青绿,仔细地勾线,慢慢染色,又显得明艳清雅,有浓郁的书卷气息,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陆俨少先生早期作品中极具缜密娟秀、灵气流溢的感觉,也还带有古人的痕迹。

    (二)中期山水画作品转为雄健豪放、简约浑厚之风

    到了70年代,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风格一变,充实中带有空灵之感,简约中呈现无穷的意境,使人观后顿感清新、隽永,极具时代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个性的作画风格。陆俨少先生于1979年担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等职位,他善于绘画云水,所画的山水极其浩淼,云雾霭霭,变化多端,而且他还兼作人物、花鸟的刻画,以各种技法,使自己的山水画作品更具生机灵动性,并成功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除了细腻刻画之外,还应用了勾云、勾水、大块留白以及墨块等一些特殊的绘画技法,进一步彰显陆俨少先生的独特风格。而且他开始了摆脱操作范畴的笔墨牵绊,进入了章法的应用范畴,逐渐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例如,《巫峡云涛》是陆俨少先生在“七十变法”之后的作品,其主要突出的特点在于大块留白、墨块与勾云勾水的结合,作品以纵向构图,上接浮云,下出图外,将江流的一泻千里之势,与峻岭崇山之宏大融合,生动丰富的画面,使人感到大气磅礴、雄健豪放。

    (三)后期山水画作品显现粗疏漫溢、荒率颓唐之气

    到了90年代,陆俨少先生疾病缠身,心情不畅,再加上商品经济冲击,想晚年再求变法,然而最终没有得以完成,从中可以看出陆俨少晚年的用笔,已将云、山、树、石都归入了一个整体浑沦的境界。仔细辨别他的山水画作品,他勾树、勾石以及勾云,用笔其实也未有太大的区别,然而通过他对山水景物加以巧妙的组织布置,却突出了宏伟的气势,整体浑沦,显得变化无穷而奇趣横生。并且在后期的山水画作品中有的笔墨面貌已经被他自己有意或无意间舍弃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显现出粗疏漫溢、荒率颓唐之气。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杜甫诗意百册不仅是对杜甫诗意的形象解释,而且还是对巴蜀山水的奇迹再造,每一笔每一画都展现了陆俨少先生精湛的画工,并且从中也可明显地看出他学习古人作画从不放到放的变化,日新月异的转变,也突显了陆俨少先生对传统的辩證承袭,对造化的深入探索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来成就艺术之路的这种前进精神。总而言之,杜甫诗意百册是陆俨少先生一生艺术的追求,也是当代艺术的模范,具有深远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世斌.陆俨少中晚期山水画章法探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黄鼎.陆俨少画作的分类解读[J].文艺研究,2008,(11):123-132.

    [3]宋珮.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巨册》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作者单位:

    云南画院

相关文章!
  • 《入殓师》:以佛教的视角感悟死

    杨笛吹人生的死亡现象,或许是一个最难以被理解、却又迷人而引人深思的问题。尽管人类在看似不断地否认死亡,对其感到害怕、恐惧,但人类总

  • 关于曲艺小品《荷莲清风》的审美

    陈春【摘 要】曲艺小品《荷莲清风》高度赞美了荷莲纯洁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执政为民、廉洁奉公”,剧作家将社会政

  • 英汉情感习语对比

    冯欣 刘祥海 邵华摘 要:习语是语言在其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英语言中均有大量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