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
谢东明
随着各大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扩招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造成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有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贫困大学生受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丧失了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机会,在就业上,也因而与好工作失之交臂。如果高昂的教育投入不能换来良好的回报,那就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贫困大学生的家长为了交高昂的学费大都倾尽所有,这使得贫困生深感内疚。同时大学校园里贫富差距很明显,这也会使一些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给他们带来了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在嫉妒、自卑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大多会怨天尤人,感叹这世间的不公平,毕业后踏入社会甚至发展到怨恨他人进而怨恨社会,给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实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保障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并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目前,高校贫困毕业生“还贷难”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银行产生了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误区,从而出现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能使他们按时还贷,还能保证国家的助学贷款体系维持良性循环。同时,贫困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要求教育机会平等,因而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人们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贫困毕业生同样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同样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高消费现象使得贫困学生家庭难以承受,解决好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帮助这个家庭脱贫,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质量,贫困生同样存在择业预期过高的现象。家庭的困苦、生活的艰难、亲人的期望,使他们的预期求职比普通大学生更高,较为看中大机关、大城市、大企业,期望获得高薪水;贫困生毕业后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回到农村就业。这些情况反映了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虑问题缺乏长远目光、对人生缺少战略性规划、在择业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乏
当今大学生对当前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认识还不够,贫困大学生特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在计算机水平、英语口语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被忽视。贫困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低下,加上求学期间忽视了对社会就业信息的获取,缺乏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成功的机会的减少。
三、解决途径
(一)加强校内创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机构建设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时期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要使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及时代特点,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2.鼓励式的心理辅导,以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基于贫困大学生敏感且易自卑的心理状态,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鼓励式心理辅导。有些贫困生不敢面对现实,加之对贫富差距理解的不同,对自己的就业过于忧虑。针对这种情况,就业指导部门应重点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积极引导他们自我调试,保持身心健康。
(二)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加强经济资助,降低就业成本
国家需要完善就业政策,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贫困大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去公平竞争。要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机制,使一时找不到工作的贫困毕业生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对那些通过银行贷款上学的高校贫困生减免其部分债务或者是延长其还贷期限,解除贫困大学生择业时的思想顾虑。
(三)重视创业教育,发挥自身优势
国家为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而出台的贷款、减税等优惠政策,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具有肯于吃苦、耐得辛劳的个人品质。另外,他们的自学适应能力很强,这些优势再加上合适的时机、良好的政策扶持及优良的创业教育的话,相信贫困毕业生还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